凡路王雪艷趙創
(1.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00;2.濮陽石油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是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可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對于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縱觀世界農業發展史以及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已成為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縱觀國內外文獻資料,雖然各專家學者對其定義不盡相同,但概括來說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成主要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大部分。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是指從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經濟主體,主要包括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指由政府、農業科研機構、涉農企業、農民民間組織及供銷社共同組成的為農服務組織。其中,政府指的是依靠政府撥款,政府管理的農技站、園藝站等為農服務的事業單位部門;農業科研機構主要是指將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試驗并推廣出去的農業院校、農業研究所等;涉農企業是指多數具有民營性質,但卻最具活力的農機農資銷售企業、農業咨詢企業等;農民民間組織一般是農民自發成立的農業協會等團體組織。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有對農業生產資料即化肥、種子、農藥等的購買需求,有對獲取相關農業技術支持與指導的需求。而僅依靠一種涉農機構組織很難滿足這些需求,因此就需要多個組織機構進行聯合組成一個服務體系,來更好地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滿足其需求。
舊的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指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發展的小農經營,即農戶。舊的經營主體阻礙農業的生產發展,其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舊的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特征是經營規模較小、細碎化,容易導致成本高、效益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使其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舊的經營主體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漸降低,其主要精力不再是只集中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上,農業收入也不再是其主要的收入,更多的農戶選擇外出務工、經商等來賺取收入,這就使得農村土地出現大量拋荒的情況,農業發展面臨嚴峻考驗。舊的經營主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對農業科學技術的興趣不高,由于其經營規模小,故其認為是否采用新的農業科學技術,對其生產經營沒有很大影響,因此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仍然依照過去的經驗經歷,不愿意學習新的生產經營技術。而要提高農業競爭力主要依靠的就是新的農業科學技術的支持。
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如何讓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這就需要不斷提高產量。舊的經營主體其從事的主要是小規模經營,且經營主體生產積極性不高、對農業科技缺乏興趣,很難實現效率的提升、產量的提高,只有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規模經營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主要指20世紀50~70年代所建立的從國家到鄉鎮的各級農業部門所分管的農技站。這樣的農業推廣體系在土地分給個人實行農戶經營后很難實現與農戶的有效對接[1]。其主要原因有2大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農技人員付出勞動,無法從農戶得到支付,且由于其服務質量很難進行考評,也無法很好地從政府獲得相應的報酬支付,這就會使得農技人員提供服務的積極性降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需求不斷增加,其有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指導需求,也有對市場信息、銷售信息等獲取的需求。雖然農技站依然在經營發展,但僅依靠農技站很難提供高效的服務,因此需要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更好地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各種需求。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戶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大力扶持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強化農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認知,讓其更加有積極性和意愿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就需要各地政府加強對新型農業主體及相關政策方針的宣傳工作,如,通過開展培訓講座、印發宣傳手冊、電視廣播等形式,讓農戶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更多的認知。針對各地方優秀經營案例,可以開展表彰,讓其發揮帶動優勢。為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工作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3.1.1 土地流轉方面
土地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基礎,為更好地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政府應健全土地流轉體系,引導土地有序進行流轉。出臺土地流轉政策,規范流轉方式,明確土地的產權歸屬;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求雙方做好信息提供、政策權益咨詢等工作,并指導其進行流轉合同的簽訂;可引導經營主體實行多種形式的利益分配,來穩定土地流轉的關系。
3.1.2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農業生產的高效運轉離不開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地方政府應大力引入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包括道路通勤、倉儲、晾曬、灌溉等設施,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業規模經營的便利性及高效性。
3.1.3 政府的補貼及金融支持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僅僅靠自有資金很難滿足,因此政府可以從金融支持和政策補貼2方面來給予經營主體一定的資金支持,解決其在經營過程中的資金困難問題。可以降低對經營主體的放貸標準,簡化放貸手續,在貸款金額、利率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關財政補貼,如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土地流轉補貼等,以此降低其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3.1.4 人才的培養
對于人才的培養,可以從2大方面入手。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健全農業培養體系,著力培養一批種養能手、農機操作能手以及農業科技帶頭人,為其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轉變打下良好的基礎[2];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工作,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可通過開展講座、學校課程、實地參觀、實操演練等方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培訓,讓其能夠更好地進行農業規模經營。
完善的農業化社會服務體系,是促進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加大對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其主要可從2大方面著手。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建設,合理利用當前已有資源,推進地方各部門共同參與,協調并統籌全局,成立由工商、財政、科技等部門人員組成的建設領導小組,小組成員根據各自職能,結合當前農業社會化各服務部門的發展,服務設施及資源的投入等情況,提出相應發展建議,從而編擬出覆蓋全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以更好地協調和銜接農業社會化服務各部門工作,實現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源的高效利用[3]。激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各單位的發展活力。對于政府農業推廣體系,其主要問題是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服務人員積極性低,服務數量和質量都不高,因此為了更好地激發其活力,可制定相關考評規則,設立獎懲措施。如,可根據服務人員所提供的服務數量,及被服務人員服務質量的反饋,設置獎勵等級,給予服務人員相應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獎勵,讓其形成競爭。對于農業科研機構,主要是農業院校和研究所,目前對于農業相關基礎課題及實驗研究較多,但是對于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卻相對不足,因此農業科研機構除了做好基本課題研究工作外,應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政府也應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資金及政策支持,鼓勵科研人員從事農業推廣工作,并給予一定的福利保障,如職稱評審、薪酬補償等。對于民間組織,雖然都是自愿自發形成的農業組織,但是對于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卻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于民間組織,地方政府應加以引導,明確其發展的方向,規范其發展的形式、內容和結構,使其保持良好的運行機制,同時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增加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積極性,能夠為社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為推動農村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此外,對于供銷合作社,其是最直接面向農戶及農產品生產銷售的服務組織,當前雖已具備較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實力,但仍存在發展活力不足、服務內容不全等問題。因此,為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在已有發展基礎上,進一步激發供銷社發展的活力,利用已有網絡人員,構建從市到縣到鄉到村的至上而下的農資銷售體系及網絡,類似品牌專賣店的形式,統一系統網絡,統一的定價、門頭、配送等,更加方便了農戶的購買,保證了農資的質量。構建農產品購銷體系網絡,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同時與全國其它農產品需求廠商簽訂銷售合同,通過網絡將地方產品品牌化銷售,保障了農產品的穩定生產供給。對于涉農企業,目前涉農企業有很多,服務積極性也普遍很高,但整體來說綜合性的農業咨詢類企業較少,因此應鼓勵并支持農業創新人才設立為農服務咨詢類企業。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家庭聯產承包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為更好地推動四化同步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實行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必然選擇。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給予其在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補貼等方面的支持,加大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制機制,激發服務體系中各為農服務單位的發展活力。以此來更好地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推進農業農村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