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娜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幾千年的演變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在現今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本文將探索口譯課程中如何進行思政元素的融合與導入,以杭州龍井茶作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是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并努力在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培養學生情感目標的體系。教師將原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融會貫通,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其進行思政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課程的有效實施既培養學生愛國敬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實現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產生民族競爭優勢,又滿足時代和國家發展,順應歷史和國際要求。
目前,課程思政已成為新形勢下的新課題,許多外語學者高度關注。文秋芳教授(2021)將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解讀為:外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推進起到關鍵作用。外語教師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有機融入外語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為學生塑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了積極作用。肖瓊、黃國文(2021)提出外語課程思政就是把價值觀引領與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在教學中重點關注價值觀的引領,把價值觀擺在首要的位置。胡杰輝教授(2021)也在研究中提出語言學習是一種整體性的活動,需要通過應對語言挑戰來促進語言學習。杜剛躍、孫瑞娟(2019) 也對英語“課程思政”進行了策略研究等。阮韋偉,張如(2019)則從文化自信角度對外語專業學生提出具體的策略來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結合目前高校背景,教師必明確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優化課程體系,多方位地挖掘教材、傳統文化、文本中的思政元素,明確育人目標,以思政為主題設計教學活動。同時,利用好第二課堂,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前預習、課中翻轉和課后練習等環節,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泡上一壺茶,看著茶葉在水中翻滾,慢慢沉淀,茶香撲鼻。杭州龍井茶不僅孕育著文化,更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仁、義、禮、智、信是茶文化的核心內涵中十分重要的組成元素,從個人道德層面上來說,這五個方面要求也是對人倫道德的基本要求。可見,無論是思想道德教育還是傳統的茶文化,其所強調的本質內容是一致的。口譯是一門對外宣傳的課程,中華文明中優秀的茶文化擁有著光輝的歷史,是教學中不可抹去的一筆亮色。以2022年杭州亞運會為契機,做好口譯服務工作并向外宣傳傳統龍井茶文化,講好中國茶故事,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因此,我們口譯課程可以從三方面融合導入思政內涵。
教師應合理選擇教材內容并適當補充一些龍井茶文化的內容。例如可以增加中國古人如何泡茶、飲茶、端茶的禮儀,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等方面的思政教育。首先,教師在課前按照學生的興趣背景選定項目課題組成小組團隊,規定每個學生完成與項目相關的閱讀和聽力練習。教師根據龍井茶文化教學目標和內容設置真實的情境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探究的問題。教師還可以把一些與龍井茶相關的視頻或音頻資料上傳至云課堂供學生們下載學習。這些項目為核心的學習資料一般由3-4篇1000-1500詞的文章構成,內容包括:茶的品種、茶葉的起源、茶葉的功效等等。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線查閱相關茶文化文獻,理解學術文章的段落與結構,掌握學術英語的閱讀技巧和記筆記方式,學會如何通過文章脈絡層次來快速汲取文章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作者寫作態度進行批判性提問,對不同的文章的觀點進行比較研讀和批判性評價,學生可以在組內通過舉例、比較、綜合論述等技巧進行辯論,不僅達到知識能力的建構,更重要的是在比較和思辨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教師還可以在云課堂上準備一些網絡優質茶文化資源讓學生進行欣賞,既彌補學生茶知識不足的缺陷,又拓展和延伸線下教學內容,豐富了文化內涵,提升和開拓學生的思維能力。
口譯課程是一門涉外課程,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獨立的主題,教師教學中運用對比的方法,挖掘課文文本中對應的中國文化,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外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異同,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中國茶產品涉及的專業術語較多。例如,傳統的茶葉產品有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黑茶、黃茶等,綠茶有安吉白茶、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等;紅茶有滇紅、正山小種等;青茶有鐵觀音、大紅袍等;白茶有白牡丹、白毫銀針等;黑茶有安化黑茶、廣西六堡茶等;黃茶有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學生要學習中外各種茶飲產品的術語及產生的文化背景,對比產生不同背景的深層次文化淵源。團隊小組在課堂中還可以進行茶品英文單詞競賽、茶語接龍、“大話茶道”等活動,不僅活躍了口譯教學氣氛,也在循序漸進過程中導入了茶文化的思政內涵。由龍井茶文化為切入點,積累了口譯背景知識,訓練了學生的口譯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更加深了學生對龍井茶茶文化內涵的印象。這些課堂小組活動將茶藝表演、茶語接龍、辯論比賽、口譯訓練融會貫通,學生在飲茶、品茶中感受中國龍井茶文化,增加其茶文化知識,訓練其口譯技能,培養其思辨能力,還孕育其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此同時,教師也應該提高自身業務素養,例如在講解泰國的泰式奶茶、馬拉西亞的拉茶、新加坡的長茶時,教師在指導口譯時應講解相關文化常識,如不同的茶飲需要不同的茶葉原料和茶具器皿等。口譯教學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龍井茶文化口譯教學應該在潤物細無聲中將中國文化有機結合進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除了課堂文化知識,教師還可以補充和拓展第二課堂文化。開展以龍井茶文化為主題的講座,包括龍井茶在中國的起源、飲茶文化、飲茶與品德修養的關系、從茶藝文化看待審美情趣等。還可以定期舉辦與LongJing tea 相關的習語為主題的知識競猜,開展茶藝體驗活動等。
為保證課程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傳統思政元素融入口譯課程教學應是多元的。在原課程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應增加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一些評價維度。以多元化主和多維度評價方式跟蹤和反饋學生對于傳統龍井茶文化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課程結束后讓學生撰寫英文感悟描述對本知識點的學習收獲,這種方式既能鍛煉學生的英文表達能力,又讓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更好地反思自身學習后取得的進步。其次,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在形成性評價中加入龍井茶知識點的考核。從學生的情感目標、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三方面進行評價。以傳統的期末考試為例在閱讀和寫作類題型的選材方面應體現出茶文化元素。既考核學生英語知識掌握情況,同時兼顧茶文化的學習效果檢驗,不斷促進學生對文化內化和吸收。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入茶文化主題演講、茶道短視頻制作的新型考核方式,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對主題新的見解和思想認識,教師也可以利用在線教學平臺記錄每次學生參與的與茶文化有關的學習任務,對該階段學生的學習做一個階段性評估,并探尋能夠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設計的新路徑。
本文將杭州龍井茶文化元素融入口譯課程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環節中,有效地用茶文化精髓洗滌學生心靈,這也是時代的要求。課程思政的實施是在價值引領中凝煉知識底蘊;在知識的傳授中提煉思想境;在文化的碰撞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在不斷探索中提升學生國際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