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正鋼 陳勇毅
廣東省陽江市公共衛生醫院感染內科,廣東陽江529500
近年來,艾滋病合并結核病雙重感染率不斷攀升,大約有30%~40%的艾滋病患者因肺結核感染而失去生命。為保證在早期診斷中準確診斷出艾滋病合并結核患者,為后續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和參考,需要采用有效的檢測方法來提高診斷準確率和效率。在現階段的臨床診斷和鑒別過程中,對結核感染的判別標準即結核菌培養[1]。但在實際檢測時,其陽性率較低,且耗費時間長,不適用于艾滋病患者的診斷[2]。T細胞酶聯免疫斑點法(T-SPOT.TB)是近年來發展較快、診斷效能較好的一種檢測方法,其利用結核菌特異性抗原作為刺激物,可對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的艾滋病患者進行肺結核感染診斷[3-4]。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T-SPOT.TB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陽江市公共衛生醫院感染科門診以及住院所收治的160例結核病患者。根據臨床癥狀、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病理學結果等進行分組,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組,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研究組患者96例,男53例,女43例,平均年齡(45.24±7.8)歲。對照組患者64例,男31例,女33例,平均年齡(45.76±8.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過免疫印跡法確診患者為HIV-1抗體陽性;②臨床癥狀符合結核病表現者;③處于初步診療階段者;④治療依從性較好者。排除標準:①有肝炎病毒感染或其他肝臟類疾病者;②有影響造血功能的血液系統疾病者;③中重度肝損傷及腎損傷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該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T-SPOT.TB檢測方法:采用廣東希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提供的T-SPOT.TB試劑盒。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予肝素抗凝,在4 h后將外周血的單個核細胞進行分離[5]。采用AIM-V培養液重懸細胞,保障細胞濃度為適當標準,一般為2.5×106/ml。然后在IFN-γ抗體微量板中分別加入50 μl法培養液、植物血凝素以及結合分歧桿菌特異抗原A、B,并在每個檢測孔中加入100 μl的標準品溶液,再將微孔板放置在溫度為37℃、二氧化碳濃度為5%的培養箱中,培養20 h后,可將PSB溶液進行洗脫,在每孔加入50 μl的酶標記抗IFN-γ抗體,置于4℃環境下孵育1 h。將PBS溶液洗脫之后,可加入50 μl的底物顯色溶液,在室溫條件下孵育7 min左右,最后使用蒸餾水徹底將培養板進行洗滌以終止反應。通過統計每個檢測孔中具有顏色的斑點數[6-7]。如陰性對照孔點數<6個,檢測孔的點數減去其點數的結果>6個,則表示樣本檢測為陽性;如陰性對照孔點數≥6個,檢測孔的點數是其兩倍,則表示樣本檢測為陽性。
結核菌素測驗(PPD試驗)方法:PPD試驗的判斷是在被測試患者的前臂尺側部位進行皮內注射,注射物為0.1 ml的結核菌素純蛋白衍生物(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60017),72 h后對出現的局部皮丘硬結部分進行直徑測量。當硬結皮丘的均徑<5 mm,判斷為陰性;均徑5~9 mm,判斷為一般陽性;均徑10~20 mm,判斷為中度陽性;均徑>20 mm,或均徑<20 mm,但存在水皰、壞死等現象,可判斷為強陽性[8]。
根據T細胞酶聯免疫斑點法和結核菌素測驗結果對患者進行診斷。比較T-SPOT.TB、PPD試驗的陽性率,比較兩種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觀察不同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的艾滋病合并肺結核患者T-SPOT.TB、PPD試驗結果。根據結核病檢測金標準,即采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作為樣本,以檢出結核桿菌為病理檢測陽性。將a設置為真陽性、b為假陽性、c為假陰性、d為真陰性。敏感性=a/(a+c)×100%;特異性=d/(b+d)×100%;陽性預測值=a/(a+b)×100%;陰性預測值=d/(c+d)×100%。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開展實驗數據的統計學分析工作,計量資料采用()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T-SPOT.TB、PPD檢測后,研究組患者中T-SPOT.TB陽性率為84.38%,對照組患者陽性率為68.75%,研究組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PPD試驗后,兩組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58.33%、62.5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T-SPOT.TB、PPD試驗陽性率情況比較
T-SPOT.TB、PPD試驗檢測結果與病理結果情況見表2。根據公式計算T-SPOT.TB、PPD試驗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T-SPOT.TB的敏感性為84.00%,明顯高于PPD試驗的63.5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SPOT.TB的特異性為51.42%,高于PPD試驗的50.0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SPOT.TB的陽性預測值為86.06%,高于PPD試驗的65.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SPOT.TB的陰性預測值為47.37%,低于PPD試驗的47.7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T-SPOT.TB、PPD試驗檢測結果與病理結果情況

表3 T-SPOT.TB、PPD試驗診斷艾滋病合并結核的價值評價情況(%)
研究組96例患者中,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μl患者的T-SPOT.TB陽性率為54.32%,PPD檢測陽性率為51.7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μl患者的T-SPOT.TB陽性率為45.68%,PPD檢測陽性率為48.2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T-SPOT.TB與PDD試驗在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μl以及CD4+T淋巴細胞計數<200個/μl患者中的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同CD4+T淋巴細胞計數的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T-SPOT.TB、PPD試驗陽性情況[n(%)]
結核感染是艾滋病患者常見的感染種類,是導致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所以準確診斷艾滋病合并結核病,并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9-10]。目前因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缺乏比較典型的影像學表現,同時痰細菌的陽性率較低,在診斷中極容易出現漏診或者誤診[11]。即便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進行PPD試驗作為參考,但還是具有很高的假陽性率[12-13]。并且艾滋病患者本身的機體免疫功能缺陷不利于準確、有效的檢出結合感染陽性患者。而T細胞酶聯免疫斑點法是近年來檢測結核感染的一種有效技術[14],對其T淋巴細胞數目進行檢測,可以準確判斷檢測樣本是否感染結核分歧桿菌,原理是利用人體感染結核分歧桿菌所產生的記憶性T淋巴細胞,促使其受到結核分歧桿菌相關抗原的刺激,此時T淋巴細胞會迅速增殖并分泌出INF-γ[15-16]。
本研究中,根據臨床癥狀、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病理學結果等,基于診斷標準,將結核患者作為對照組、將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時進行T-SPOT.TB和PPD試驗,并按照不同分層分組對兩種診斷技術的陽性率進行比較。其將T-SPOT.TB檢測技術應用在艾滋病合并結核病的診斷,并與傳統的PPD實驗進行診斷價值比較。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單獨的特異性混合多肽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誘導的IFN-γ反應,在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中的敏感性可達54%~76%,而T-SPOT.TB檢測技術的敏感性可達84.00%。在本研究中,T-SPOT.TB檢測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的陽性率為84.38%,PPD試驗陽性率為58.33%。提示在檢測有效性方面,T-SPOT.TB優勢更為顯著。同時在T-SPOT.TB、PPD試驗診斷艾滋病合并結核病價值比較方面,T-SPOT.TB在敏感性以及陽性預測值方面均高于PPD試驗,提示T-SPOT.TB的診斷效率較高,且不受機體免疫抑制以及分枝桿菌感染條件的影響。在PPD試驗中,研究組陽性率與對照組雖存在差異但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試驗本身可能存在假陽性,應當對肺外結核、潛在性結核感染等因素進行排除。對研究組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進行觀察,不同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的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CD4+T淋巴細胞計數較低的雙重感染者因細胞免疫功能嚴重受損。因此,T-SPOT.TB具有相對較高的診斷效能。
綜上所述,T細胞酶聯免疫斑點法對艾滋病合并結核病患者具有更高的臨床診斷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