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艷芳 朱彩紅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指的是源于肺泡上皮或支氣管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是臨床最常見的肺癌類型。免疫治療聯合治療是目前治療NSCLC較新的治療方法,與傳統治療相比,在減輕患者治療副作用的同時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但由于免疫治療聯合治療效果存在較明顯的個體化差異,導致患者治療期間心理負擔較重,影響患者治療信心[1]。心理彈性是指個體應對外界應激事件時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患者能更好地應對外界應激事件[2]。健康教育能幫助患者更好地認識疾病及相關診療過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及配合能力[3]。常規健康教育讓患者處于被動接受階段,醫護人員直接將疾病知識灌輸給患者,沒有考慮患者的接受能力,導致患者疾病知識認知水平有限,影響患者健康宣教效果[4]。問題導向模式(PBL)是以患者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作為護理目標,向患者展示案例情景,引導患者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激發患者主觀潛能,充分調動患者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從而提高患者健康宣教效果,使患者更好地認知疾病,減輕患者治療期間的負性情緒[5-6]。為了能更好地改善NSCLC患者治療期間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心理彈性,本研究探討基于問題導向模式(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在NSCLC免疫治療聯合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20年1—12月醫院收治的NSCLC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經病理組織學和影像學檢查確診非小細胞肺癌;滿足化療聯合免疫治療指征;卡氏評分(KPS)>60分;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愿意配合。排除條件:合并語言交流障礙、精神障礙、溝通障礙;癌細胞遠處轉移;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22~70歲,平均45.85±4.12歲;TNM分期:Ⅰ期20例,Ⅱ期12例,Ⅲ期10例;學歷: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或中專18例,大專及以上11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2例;年齡22~70歲,平均45.92±4.34歲;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4例,Ⅲ期10例;學歷: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專17例,大專及以上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TNM分期、學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對患者實施常規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患者身心狀況進行整體評估,了解患者治療方案、疾病認知水平及行為方式等,以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教育展板、活動掛圖、手機APP等形式開展肺癌治療后健康知識宣教,包括肺癌發病機制、治療原理、常見的毒副反應、飲食營養知識、呼吸功能鍛煉等,患者出院后每個月對其進行1次電話隨訪,持續隨訪6個月,答疑解惑。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上基礎開展基于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組建認知行為干預團隊:團隊成員由1名心理咨詢師、2名腫瘤科主治醫師、 2名主管護師、3名責任護士組成。入組成員具備豐富的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經驗,參與統一的培訓且考核合格后入組。由認知行為干預團隊根據患者認知情況及心理特點設計PBL認知行為干預流程,具體如下:護士與患者交流→詢問患者當前心理狀況及感受→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分析患者心理特點及負面情緒產生的根源→對患者表示支持和理解→給予患者心靈上的關懷。
(2)制訂干預計劃:向患者發放肺癌治療期間疾病管理日記及肺癌康復護理宣教資料,同時向患者發送肺癌治療相關視頻,使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治療注意事項,應用微信群發送肺癌治療相關知識影音資料,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提高患者了解知識的興趣,加深患者對肺癌治療的認知及了解。肺癌治療知識涵蓋發病機制、治療知識、治療期間常見副反應及相關預防知識、護患溝通技巧、心理康復、飲食指導、呼吸功能鍛煉、出院指導、隨訪指導等內容,確保患者能全面認知疾病,由責任護士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定期邀請預后理想的患者在微信群中分享自身抗癌經歷,用實際案例引導患者,為患者樹立康復信心。
(3)實施干預措施:①生理領域:治療期間密切留意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口腔黏膜潰瘍、免疫抑制等并發癥,同時針對相關并發癥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協助患者咳嗽排痰。②健康相關行為領域:團隊成員運用微課平臺錄制20節關于肺癌健康教育微課堂,內容圍繞肺癌治療后康復內容,以PPT加視頻或同步語音為主,每堂微課時間少于30 min。每周為患者舉辦1次肺癌患者康復健康知識講座,每次60~90 min。每月舉辦1次病友交流會,每次60~90 min,普及肺癌呼吸功能鍛煉方法及護理相關知識。③社會心理及環境領域:住院期間由主管護士給予患者支持性心理干預(30~45 min/次,1次/周)、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20~30 min/次,每天2次)、音樂療法(20~30 min/次,每天1次),由主管護師對患者采取一對一指導,向患者詳細講解肺癌預后情況,并指導患者利用微信或QQ等平臺進行相關交流,干預時間為住院期間至患者接受治療之后3個月。
(1)負性情緒:采用漢密爾頓焦慮(HAMA)量表[7]、漢密爾頓抑郁(HAMD)量表[8]加以評估,HAMA共有條目21個,各條目賦值1~4分,將所有條目相加獲得粗分,將粗分轉化為標準分(0~100分);HAMD合計24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分,將所有條目相加獲得粗分,將粗分轉化為標準分(0~100分)。
(2)自我感受負擔:采用癌癥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CP)[9]進行評價,量表包括4個維度(治療負擔、照護負擔、心理/情感負擔、家庭/經濟負擔),合計21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分(從不)~5分(總是),總分為21~105分,分值愈高表示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水平愈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0.811,效度系數0.876,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心理彈性:通過簡化版心理彈性量表(CDRISC-10)[10]開展評估,合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0~4分,總評分0~40分,患者心理彈性水平和評分表現為正相關,此量表Cronbach’s α系數0.803,效度系數為0.826,表明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4)生活質量:通過肺癌患者生活質量(QLQ-C30)量表[11]開展評估,此量表有5個維度,即軀體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整體健康,所有維度轉化為百分制標準評分(0~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干預前、干預結束當日由責任護士現場發放相關量表,患者填寫相關量表前由責任護士以簡單、通俗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本次調查的目的及相關量表填寫注意事項,患者填寫完畢后責任護士當場收回,此次發出問卷84份,有效回收84份。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HAMD、HAMA評分和心理彈性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D、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心理彈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HAMD評分及心理彈性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QLQ-C30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QLQ-C30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QLQ-C30生活質量量表各維度評分的比較(分)
肺癌治療可引發患者的副反應,增加患者術前負性情緒,表現為焦慮、抑郁,加之肺癌預后不理想,患者治療后仍可能出現復發或病灶遠處轉移,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影響患者不良情緒[12]。研究指出[13],個體不良情緒的形成與心理彈性水平有密切的關系,高水平的心理彈性有助于患者以積極的方式對待疾病,進而減輕其不良情緒。健康宣教對于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強化其心理彈性水平大有幫助[14]。基于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明白自身方為管控病患的主體,推動患者積極掌握相關的疾病知識,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15]。此次研究對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采取PBL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結果表明,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和HAMA評分下降明顯(P<0.05),而心理彈性評分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說明基于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可成功改善肺癌患者的負性情緒,提升其心理彈性水平,研究結果與楊叢蓮等[16]胃癌患者采取問題導向干預模式獲得的效果一致。考慮可能由于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列舉相關案例及情景,引導患者積極思考,從而激發患者學習相關知識的潛能及興趣,重視病患間相互交流及協作,共同完善認知相關方案,充分調動患者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增強患者感知疾病的能力,促進患者更加積極地對待疾病,改善其不良情緒[17-18]。
NSCLC患者強烈的抑郁、焦慮情緒會增加患者自我感受負擔,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過重會影響患者治療信心,導致患者消極應對疾病,不利于患者康復[19]。此次研究對接受治療的肺癌患者采取PBL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結果表明,經過干預,觀察組自我感受負擔水平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能有效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有利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應對疾病。這是因為PBL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以患者為中心,重視患者生理領域方面干預,強化患者生命體征觀察,促進其術后康復[20]。其次,通過強化患者健康相關性行為,采用健康講座、微課堂、病友會等方式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的指導,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了疾病相關知識,糾正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再者,在社會心理方面通過支持性心理干預、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等策略改善了治療階段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了康復信心,降低了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21]。
此次研究結果表明,經過干預,觀察組生活質量相關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PBL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可成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或是因為PBL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強化了患者生理行為、健康相關行為、社會心理及環境領域等方面的行為,可成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增強了患者對于疾病的科學認知,促進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2]。
PBL基礎上的認知行為護理干預模式可成功提升NSCLC患者心理彈性水平,減輕患者不良情緒及自我感受負擔,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取樣缺乏代表性,導致研究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日后研究中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