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 李波
顱內動脈瘤未經治療致殘、致死率高。顱內動脈瘤介入腔內治療相比傳統開顱手術具有微創、安全、有效的優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2],但對于復雜難治性顱內動脈瘤治療仍存在挑戰[3],因此臨床護理也存在挑戰。我院介入病房近年來顱內動脈瘤腔內治療開展順利,在臨床護理質控要求上明確了護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果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HFMEA)為前瞻性醫療風險管理方法,通過確定潛在失效模式及原因制訂針對性方案,從而杜絕或減少缺陷的發生,強調事前的預防措施,而非事后補救[4],有研究表明,利用HFMEA作為工具是防范醫療護理風險,提高風險管理的方法[5]。翁杰惠[6]將HFMEA模式用于破裂動脈瘤開顱手術護理風險研究有臨床適用意義。本研究將HFMEA模式應用于未破裂顱內動脈瘤介入腔內治療護理風險管理中,探討觀察實施效果。
將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42例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將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HFMEA風險管理方法的4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條件:為經CT血管成像(CTA)或數字血管造影(DSA)明確有顱內動脈瘤未破裂,且符合腔內治療患者。排除條件:為感染顱內動脈瘤患者,既往接受過外科手術治療,不符合腔內治療患者。對照組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64.32±8.91歲;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31例,糖尿病11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8例;年齡63.12±9.12歲;合并基礎疾病:高血壓病39例,糖尿病史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評估方法: ①入院宣教。完善相關檢查(CT、DSA、心電圖、血常規等)。②觀察生命體征。有無頭痛、頭昏、嘔吐、肢體神經功能障礙,意識狀態、語言溝通能力,大小便失禁情況。③常規術前準備。禁食,備皮,心理護理。④術后患肢制動,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觀察壓迫肢體血供、足背動脈搏動,指導患者及家屬協助肢體足背屈伸運動,預防壓迫肢體深靜脈血栓形成。⑤遵醫囑用藥,觀察藥效及有無藥物反應。⑥術后血壓監測。控制在穩定范圍內,預防低血壓。⑦防墜床、防壓瘡、有效靜脈血栓形成預防評估、管道脫落風險評估,院部統一應用量表(Barden指數評定量表、MORSE跌倒風險評估表、Caprini風險評估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評估方法的基礎上,應用HFMEA前瞻性醫療風險管理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組建HFMEA管理小組:共12人,其中科室主任1人,副主任1人,護士長1人,副護士長1人,責任組長1人,教學組長1人,責任護士6人(小組人員均為中級以上職稱,在介入病房工作經驗7年以上)。②組織小組人員進行HFMEA相關知識培訓,并通過HFMEA理論和實踐考核,查閱相關文獻,運用頭腦風暴法[7-8],通過分析和討論護理風險管理中的失效模式,找出原因,并進行改進措施,見表1。③失效模式分析,計算失效模式優先風險指數(risk priority number, RPN),其影響維度包括:事件發生的可能性(frequency of occurrence,O),得分為1~10分,1分表示極其不可能發生,10分表示極其可能發生。事件發生的可檢測度(detection,D),得分1~10分,1分表示非常可能被檢測出,10分表示非常可能不被檢測出。危害度(severity,S),得分1~10分,1分表示危害度極小,10分表示危害度極大。RPN=O×D×S,分值1~1000分,經小組成員評分討論,取平均值,最終以RPN值<100分為低風險,100~300分為中風險,RPN值>300分為高風險,其值與風險程度呈正相關,數值越大說明風險程度越高[9]。④根據失效模式分析,制訂改進方案,實施改進措施,HFMEA小組組織人員學習,定期評價效果并動態化改進,比較兩組差異。見表2。

表1 護理失效模式分析

表2 兩組患者失效模式RPN值
(2)改進措施:①避免使用傳統膠帶式壓迫器,選用Efinger右股動脈電子壓迫止血器,該壓迫器簡便快捷,壓迫點精準,快速止血,穩定性好,相比傳統壓迫器舒適度、安全性提高,減少皮膚敏感,減少穿刺部位并發癥發生率。②評估體質量指數(BIM),護士熟練掌握評分方法。體質量指數高不僅加重術后血栓形成風險,而且肥胖容易造成壓迫器移位。對于肥胖患者術后有效靜脈血栓形成(VTE)基礎預防+物理預防能降低血栓風險[10],術后若患者訴壓迫部位疼痛或壓迫過緊,可適當放松壓力,避免壓迫器移位。③有效的醫護溝通,加強用藥規范,避免給藥時間延遲或提前,使用替羅非班的患者嚴格控制時間,預防腦梗的同時觀察有無出血反應。使用雙抗藥物(拜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氯吡格雷片),術前常規口服用藥,術日手術前2 h口服,術后每日依次后推1 h直至每晚21:00口服,有效降低腦梗死發生率[11]。④術前不需要灌腸、口服緩瀉劑,術中常規留置尿管,導尿管二次固定于左下肢,避免固定于右下肢,杜絕術后排便困難再次導尿。⑤術前禁水2 h,禁食6 h,術后2 h可進水,8 h可進流質飲食,有研究實踐表明縮短圍手術期禁水禁食時間能提高患者舒適度[12]。⑥加強健康宣教,責任護士負責分管患者及家屬宣教,發放宣傳手冊,掃描健康宣教二維碼[13],每月至少開展1次公休座談會,促進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治療。⑦術前造影評估瘤體大小、導絲入路情況,避免股動脈穿刺,完善D-二聚體檢查,控制基礎疾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護士熟悉病員基本情況。
(1)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顱內動脈瘤介入栓塞術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由假性動脈瘤、皮下淤血、腦梗、下肢血栓、感染、瘤體破裂6個方面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患者滿意度:使用綿陽市中心醫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由院部每月后臺系統提取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調查表內容包括醫師溝通、護士溝通、疼痛管理、對家屬態度、用藥溝通、出入院辦理6個方面,提出15個問題,每個問題5分,總分75分,分值與滿意度呈正態關系,即分值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HFMEA風險管理方法后,觀察組假性動脈瘤、皮下淤血、腦梗發生例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下肢血栓、感染、瘤體破裂發生例數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實施HFMEA風險管理方法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各項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分)
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圍手術期不良事件的發生,是患者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14],因此在護理風險管理中需要不斷地評估改進并給予干預。根據研究發現,顱內動脈瘤介入術護理風險管理中的8個失效模式,其中2個屬于高風險,3個屬于中風險。排列順序第1位的是術前評估不夠,說明完善相關檢查,術前造影,合理護理方案的實施及患者的基本情況觀察評估占據首要地位,是風險管理的重點。其次是壓迫器移位,壓迫器使用不當,說明規范操作應從醫護人員培訓以及技能的加強來提高使用率,合理選擇電子壓迫器,提高安全性及舒適度。加強患者宣教積極地術后配合。根據結果分析,雖然應用HFMEA后不良事件發生率在下降,但是在下肢血栓形成、感染、瘤體破裂方面風險管理不夠,所以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還有挑戰,應該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原因,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意識。
患者滿意度評價已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范圍內[15],病員及家屬對醫院滿意度不僅局限于醫療和護理,在病房環境、就醫體驗、治療費用等更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根據研究結果,應用HFMEA后顱內動脈瘤介入術患者滿意度從6個方面均有提高,但指標評估方面還不夠廣泛。
本研究應用HFMEA在顱內動脈瘤腔內治療護理風險管理中的失效模式進行分析改進,具有前瞻性作用,在風險發生前給予干預,能夠有效降低風險發生率,提高護理風險管理意識,為臨床實踐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