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濤,余傳軍,李 倩
(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384)
鋰離子電池在消費電子領域及電動汽車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電子產品及電動汽車用戶對電池的充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電池的快充性能也是電池企業的重要研發方向。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由以下部分組成:正極、負極、隔膜、集流體、電解液以及電池裝配所需的連接件和外殼等,在電池的充放電過程中這些部件及部件之間都會產生阻抗[1]。內阻是電池重要的性能指標,是電池各部分阻抗的綜合表現,也是影響電池充電速度的關鍵因素,并且影響電池的電壓、容量、倍率性能以及能效。
根據測量方法的不同,鋰離子電池內阻分為直流內阻和交流內阻。電池直流內阻的研究更有實際意義,因為它包含了歐姆阻抗、電化學極化阻抗、濃差極化阻抗等各部分的影響。在電池的使用過程中,隨著電池的老化,內阻也隨之發生變化,不同的老化因素會導致不同的內阻變化,因此可以用內阻作為參數來表征電池的壽命,分析電池老化的原因[2]。為了表征內阻的變化以及不同阻抗在內阻中的貢獻,廣泛采用電化學阻抗譜(EIS,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技術研究鋰離子電池阻抗及電池老化過程中的阻抗變化[3-4]。作為無損測量技術,EIS 測試可以在電池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不需要對電池進行拆解就可以診斷電池的健康狀態SOH、SOC、內部溫度等信息,辨識電池老化過程中的阻抗演化規律,對于電池的優化設計提供數據。此外,EIS 數據可以為等效電路模型辨識模型參數,確保電池管理系統能夠準確預測電池的狀態,為電池提供更合理的使用策略。
本文研究目的是采用高鎳-石墨鋰離子電池,考察電池在0.5C、1C、2C和階梯充電等充放電策略的循環性能,測試循環過程中的電池直流內阻,并采用EIS 測量不同循環次數的阻抗,探究電池老化過程中內阻變化規律,通過電池阻抗的變化來分析電池可能的老化原因。
本文研究中所用電池為疊片軟包電池,正極采用NCM811 材料,負極采用石墨材料。由于要測試4 種不同倍率充放電循環,電池相對應的編號為1#,2#,3#,4#,電壓使用區間2.5~4.2 V,電池的相關信息見表1。

表1 電池配方及循環條件
循環測試流程:電池放置在恒溫箱內測試,恒溫25 ℃,采用Arbin BT-2000 電池測試系統進行測試。4 種充放電策略如下:
策略1 充電:0.5C恒流充電至4.2 V,恒壓充電至截止電流為0.05C,靜置20 min;
放電:0.5C恒流放電至2.5 V,靜置20 min。
策略2 充電:1C恒流充電至4.2 V,恒壓充電至截止電流為0.05C,靜置20 min;
放電:1C恒流放電至2.5 V,靜置20 min。
策略3 充電:2C恒流充電至4.2 V,恒壓充電至截止電流為0.05C,靜置20 min;
放電:2C恒流放電至2.5 V,靜置20 min 。
策略4 充電:0~10%SOC,1C恒流充電;10%~40%SOC,2.9C恒流充電;40%~50%SOC,2.4C恒流充電;50%~60%SOC,2.0C恒流充電;60%~80%SOC,1.5C恒流充電;80%~100%SOC,1C恒流充電至4.2 V,恒壓充電至截止電流為0.05C;充滿電后靜置20 min;
放電:1C恒流放電至2.5 V,靜置20 min。
以上4 種策略重復進行循環充放電至電池容量保持率為80%。
電池在進行不同策略循環過程中,4 種策略每循環200 次進行一次EIS 測試和直流內阻測試。將電池放置在恒溫箱內測試,恒溫25 ℃,電池調整到SOC=50%后靜置4 h 再進行EIS 測試,采用恒電位測量方法,交流電壓為1.5 mV,頻率范圍為:10 mHz~100 kHz,測試設備為Gamry30KB OOS TER。
直流內阻測試流程為:將電池放置在恒溫箱內測試,恒溫25 ℃,電池調整到SOC=50%后采用1C電流放電15 s,通過放電前后電壓計算直流內阻。
在溫度為25 ℃,采用4 種不同循環策略條件對電池進行了近2 000 次循環測試。圖1 是電池在4 種循環策略下的放電容量保持率。圖2 是每200 次循環在0.33C倍率下測試的放電容量保持率。圖2 在0.33C標定的容量衰減趨勢與圖1一致。從圖1 可以看出,1#電池在0.5C倍率下循環1 300 次后,容量保持率為81.2%;2#電池在1C倍率下循環到1 300次,容量保持率為82.8%;3#電池在2C倍率下循環到1 300 次,容量保持率為89.4%;4#電池在階梯充電策略下循環到1 300 次,容量保持率為89.6%。循環測試結果表明,1#電池在0.5C倍率循環時電池容量衰減速率最快,3#電池在2C倍率循環和4#電池階梯充循環容量衰減速率接近,電池在這兩種策略下循環性能最好,2#電池在1C倍率循環時比2C衰減快,但比0.5C衰減慢,也就是電池循環倍率越小,容量衰減速率越快。造成這種趨勢的原因如下:首先,在低倍率循環時,電池單次循環充放電的時間更長,比如0.5C充放電的時間為1C的兩倍,所以按循環次數來對比的話,表觀上表現出低倍率循環性能更差,如果按電池使用時間來對比,低倍率循環的電池壽命更長。其次,由于電池循環的進行,電池的內阻也會增長,充放電時的極化會增大,因此電池在高倍率充電時,電池的充電電壓很快就會到達截止電壓4.2 V,負極材料不會完全嵌鋰,正極材料不會完全脫鋰,活性材料結構會更穩定,有利于延長材料壽命,容量衰減會變緩;同樣放電時,高倍率的放電電池電壓會快速下降到截止電壓2.5 V,電池的放電深度較小,同樣有利于延長材料壽命,容量衰減也會變慢,也就是電池在高倍率下類似于淺充淺放,因此對于電池的壽命更有利。

圖1 電池在4種循環策略下的放電容量保持率

圖2 電池在0.33 C下測試的放電容量保持率
圖3 是電池在不同循環次數的電化學阻抗譜的測試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循環前期尤其是前600 次循環,阻抗譜圖中的半圓弧在減小,這部分與電化學反應時的電荷轉移阻抗相關,這意味著循環前期電荷轉移阻抗呈下降趨勢,導致電池總阻抗下降,這與直流內阻的測試結果一致。電池循環到600 次后,電池阻抗開始增加,循環至容量保持率80%附近時,可以看出阻抗的增加非常明顯。


圖3 不同循環策略循環過程中的電化學阻抗譜
采用如圖4 所示的等效電路模型分別對電池循環前和循環400 次的電化學阻抗譜進行擬合,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擬合來研究電荷轉移阻抗的變化,擬合結果見表2。從擬合結果可以看出,電池在4 種循環策略進行循環充放電時,在400 次循環的電荷轉移阻抗相比循環前降低,這也導致了圖5 中直流內阻的減小。

圖4 等效電路模型

圖5 電池在4種循環策略不同循環次數下的直流內阻

表2 電池電荷轉移阻抗Rct (SOC=50%) Ω
圖5 是電池在4 種循環策略循環過程中的直流內阻測試結果,結果表明在不同循環策略時,前600 次循環電池都表現出內阻略有下降,不同策略的電池內阻相差不大,從600 次后,隨著循環的進行,內阻呈持續增加的趨勢,說明電池的極化越來越大。從圖5中可以看出,從1 000次循環開始,電池內阻增長速度變快,根據內阻增長值排序依次為2#(1C)>3#(2C)>1#(0.5C)>4#(階梯充)。圖6 為電池在4 種循環策略條件下第1 000 次循環的電化學阻抗譜。從圖6 可以看出,4 種不同循環策略電芯的電化學阻抗譜中半圓弧大小依次為:1#>2#>4#>3#,這部分與電化學反應時的電荷轉移阻抗相關,不同循環倍率下的電荷轉移阻抗差別較大,尤其是在0.5C循環的1#電芯電荷轉移阻抗最大。根據文獻[5],電池內阻主要包括電子阻抗、離子阻抗、接觸阻抗、電荷轉移阻抗。根據圖5 的直流內阻數據,對于本文的電化學體系電池,可知循環后期(1 000 次后)電荷轉移阻抗并非直流內阻中決定因素。一般來說,循環過程接觸阻抗不會有較大的變化,因此本文中直流內阻隨循環的進行應該與電子阻抗和離子阻抗相關。電子阻抗與極片的導電網絡相關,而離子阻抗與極片的孔隙率和電解液的電導率相關。電池在不同倍率循環后,極片狀態差異較大。在較大倍率循環時,活性材料在脫嵌鋰的過程中所受的應力較大,可能會導致活性材料和極片發生破裂,破壞導電網絡,影響電子導電;如果極片發生破裂或者電解液在極片表面發生副反應,會導致極片孔隙率的降低,影響鋰離子在極片中的遷移,進而影響離子導電。結合圖1 和圖5 來看,循環后2#電池的容量衰減速度快、內阻增長明顯,說明在1C循環后,極片劣化嚴重,而3#和4#由于充放電深度比1#電池要小,極片的劣化會減緩,該規律與文獻[5]中的研究一致。由于1#電池在較低的倍率下循環,活性材料在脫嵌鋰的過程中所受的應力較小,活性材料和極片發生破裂的程度不嚴重,內阻的增長可能與SEI 膜和CEI 膜的增厚相關性較大。

圖6 電池第1 000次循環電化學阻抗譜
本文采用三元體系電池研究在0.5C,1C,2C和階梯充下的循環性能,根據測試結果按照循環次數進行對比,電池在2C和階梯充電策略的循環性能最好,2C循環1 900 次后容量保持率為78.6%;在階梯充電策略下循環到1 800 次,容量保持率為79.2%。同時在循環過程中還測試了電池的直流內阻與EIS,從直流內阻數據可以發現隨著循環的進行,內阻呈先略下降再增長的規律,并且階梯充電的內阻增長最小。通過EIS 的研究,電池阻抗隨循環的進行與直流內阻保持一致的規律,即先下降后增長。通過本文研究可以發現,階梯充電是比較合適的充放電策略,既能保證較快的充電速度,同時還能延緩電池的衰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