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夏晴 車李萍 張麗娜 龔茜
【摘 要】本文分析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中存在職業認同感較低、理論和實踐脫節、部分年輕教師“水土不服”等問題,認為主要成因是年輕教師缺乏職業意識、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認同,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不合理,年輕教師提升自身素質條件受限,提出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建議:完善與補貼政策相關的規章制度,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修訂并完善職前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師范生的本土適應和融合能力;建立雙導師制度,組建一線教師教學改革和專家咨詢團隊;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師范生教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廣西邊境地區? ?鄉村小學教師? ?職前培養? ?職業認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23-03
2020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鄉村教師是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鄉村教育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鄉村教師隊伍還存在結構性缺員較為突出、素質能力有待提升、發展通道相對偏窄、職業吸引力不強等問題,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邊境地區,師資緊缺、教師教學水平不高是阻礙小學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此,師范院校必須思考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充分利用自身的高層次技術型人才隊伍的資源優勢,改進教師職前培養工作。本文分析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改進策略。
一、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倦怠感強,職業認同感較低
近年來,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學校一些剛畢業的年輕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現象,職業認同感較低,表現為教學散漫、無心教學、工作態度不認真、缺乏教學熱情、對學生關心不夠、教學效果不佳等,這些現象將會對廣西邊境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薄弱的職業認同感,不僅會影響年輕教師的忠誠度、動力、成就感和專業精神等,也會讓年輕教師產生消極的情緒,內心的情感體驗不滿足,逐漸對工作產生倦怠,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甚至會造成邊境地區教師的流失。
(二)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學技術有待提高
在廣西邊境地區,一些剛從高校畢業的年輕教師還不能很好地將理論內容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出現脫節現象,教學效果不佳。這些年輕教師在學校學習期間,基本都是學習偏理論的課程,缺乏社會實踐、教學實踐,較少有機會將學到的理論應用于實踐中,不能將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懂得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術。由于缺乏教學實踐,不少剛畢業的年輕教師第一次到廣西邊境地區教學時不適應環境,不知道如何針對邊境地區的學生因材施教,也不知道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不擅長與學生家長溝通。
(三)部分年輕教師“水土不服”
剛從高校畢業并在邊境地區鄉村小學任教的年輕教師不太熟悉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少數民族教育的法律,也不太了解邊境人民話語、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少數民族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不適應邊境地區的環境。由于民族文化上的差異,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性、民族語言和民族心理,因此,年輕教師到邊境民族地區教書,需要有一個學習知識和適應環境的過程,有些年輕教師可能會“水土不服”。
二、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問題的成因
(一)缺乏職業意志、職業期望、職業價值認同
教師職業倦怠與得到社會支持的程度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關系,若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太嚴格,支持度不高,教師就越容易職業倦怠。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壓力大,任務繁重,普遍是“一師多崗”或者“一師多科”,這導致教師的職業意志、職業期望等不高。很多教師每天除正常上課、檢查作業、巡查自修課各班紀律等,課余時間還要負責內宿學生生活起居的指導和管理,包括學生的個人內務和衛生、健康狀況及就餐飲食等。由于地處邊境地區,崗位環境比較艱苦,工資待遇較低,生活津貼有待提高,而接受專業技能、職業道德等培訓的機會相對較少,不少教師遇到工作、生活的具體問題時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幫助,出現思想迷惘、職業認同感低的現象。
(二)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不合理
根據相關資料,我國大部分師范院校的課程總體上由7個主要內容組成:公共基礎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教師與培訓課、信息技術和應用、教育經營與研究、實踐課。但是,不少師范院校的課程體系不合理,有些學校的很多課程無法正常開設和開展,課程的連貫性也被打亂,如安排在第一學期上的文學歷史、音樂基礎、美術等課程被安排到第三學期。部分師范院校課程設置偏離實踐,實踐性課程落實不到位,師范生實踐鍛煉機會過少,教學技能訓練缺乏,部分專業針對性知識欠缺,學生不能較好地將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導致畢業后難以適應邊境地區的教學環境。
(三)年輕教師提升自身素質條件受限
廣西邊境地區的各民族有其獨特的民俗、民風、民情,剛畢業的年輕教師要適應當地的生活習性、民族語言和民族心理,需要一定的過程。但是,廣西邊境地區的鄉村小學由于生活環境比較惡劣、工資待遇較低、福利少等,教師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是很好,大部分教師沒有足夠的資金去購買課外書籍或者電腦等以提高自身素質。此外,廣西邊境地區一些老教師現有的教學理念、知識結構和現代化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之間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整體素質偏低,在平時的“傳幫帶”中,他們對年輕教師的指導作用十分有限。
三、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建議
(一)完善與補貼政策相關的規章制度,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施工作的通知》。地方政府和邊境地區鄉村小學要完善與補貼政策相關的規章制度,認真執行國家的政策和部署,積極落實廣西邊境地區農村教師的生活補助政策,真正提高邊境地區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同時,要確保鄉村教學實踐點工作的高速運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吸引年輕教師繼續任職于邊境地區的鄉村小學,進一步構建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2013年以來,廣西開始實施“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這一政策也已經逐漸發展成為廣西邊境農村地區重要的全科教師職前培養方式之一。該政策將基礎教師的培養與定向就業緊密結合,有利于切實解決廣西邊境地區師資隊伍內部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促進了廣西邊境地區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以接受學歷教育服務為主要目的的鄉村教師專業技術職后培訓正逐漸轉向以全面提升教師素質為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系列優惠政策正保障著鄉村教師專業技術教育逐漸走向正軌,廣西仍然要積極推進農村教師的支持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逐步實現由“理論”走到“理論—實踐”再進入“理論—實踐—本土”的農村教師職前、崗后培訓的整合。
(二)修訂并完善職前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師范生的本土適應和融合能力
當前有關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偏于理論方面,在實踐中很難和所學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因此,師范類職前課程體系要更傾向于實踐課程,定期開展師范生教育見習活動,如每個學期利用一兩次實踐周的機會讓學生去相關邊境地區小學見習,預先適應并制訂計劃以提高師范生的教學實踐才能。同時,結合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崗后的實際情況,合理地設計職前培養的課程框架體系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促進師范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融入實際的教學中。例如,將鄉土文化、民族文化知識與師范類職前課程相結合,通過增加鄉土文化師范類課程數量、增設師范教學能力的實踐試驗點等,培養師范生的本土適應和融合能力。在培養過程中,創新“全科教師”專業的課程設置,注重思想政治素養培養和師德水平提升,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鄉村教師對崗位的需求,開設系列選修課,指導學生輔修英語、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心理學等課程,培養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教師隊伍。
(三)建立雙導師制度,組建一線教師教學改革和專家咨詢團隊
師范院校應專門組建提高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專家團隊和提供專業方向支持的咨詢團隊,為師范生提供專業的實踐教學指導,促使師范生外在要求和內在需求的有機統一。校內,為了給師范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教師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研究如何教好處于各種環境的小學生,以此提高師范生的專業知識能力。搭建院校理論教學和一線實踐教學密切聯系的平臺,建立高校導師和一線教學教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完善相關激勵機制;也可以多和其他師范院校合作交流教師技能,提高師范生理論聯系實際和教學實踐的才能。此外,實施職后青年教師導師制或學徒式結對培養,有利于師范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增強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促進邊境地區教育的發展。
(四)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師范生教學水平的提高
在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的過程和就職后的教學中,應建立完備的教學評價機制,雙導師參與評價,學生職前可廣泛采納雙導師意見和建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U-G-S”模式師資共同體建設和評價模式,具有開放融合、內外統一的理念指導和價值追求,可以促進高校與邊境鄉村小學教育工作共同發展。師范生可以根據導師的評價進行及時反思,認真采納雙導師的意見和建議,總結多方意見和建議,找出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以此提高自身的教學創新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同時,師范生可以根據教師的建議優化自己的專業技能、專業素質等,也可以選擇與同學一起合作探討,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所處地區的狀況將會有極大的改善,可以從根本上推進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實現鄉村教育的公平優質。面對廣西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存在的問題,師范院校要為鄉土文化師范類相關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更為精準、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注重培養師范生在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學中的適應能力和融合能力;同時邊境地區地方政府和鄉村小學要進一步建設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組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力量強、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邊境地區鄉村小學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鐘海青,江玲麗.本土化:邊境民族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基于廣西邊境民族地區的教育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7(6).
[2]盧奔芳.廣西邊境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對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4).
[3]焦煒,李慧麗.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職前培養路徑探析:基于河南省X師范學院的調查[J].現代教育科學,2019(10).
[4]張立瑋.西邊境民族地區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6.
[5]王瑜,江玲麗.廣西邊境民族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政策實施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CH市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9(1).
[6]董錦明.鄉村教師綜合待遇現狀調查:以廣西邊境L縣和N縣為例[J].智庫時代,2019(49).
[7]曾漢君.教師職業認同感探析[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8).
【作者簡介】呂夏晴(2000— ),女,廣西玉林人,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車李萍(1998— ),女, 廣西岑溪人,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張麗娜(2000— ),女,廣西百色人,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龔 茜(1999— ),女,廣西浦北人,研究方向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