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猤 祁燕蘋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面臨的問題,分析“就業指導+”教學理念的實踐,提出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性的方法,即改革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提高教師教學技能,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切實提高課程實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指導課 實效性 教學體系 教學技能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158-03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在各大高校開設,其教學實效性一直是任課教師以及學生關注的重點。由于課程建設剛剛起步,尚存在一些問題,使課程的教學實效性無法提升,導致教師及學生對此門課程的重視程度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圍繞就業指導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針對性解決,進而提高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體系科學性與系統性的缺失
教學體系科學性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就業指導課的課程安排上有急功近利的傾向。在就業指導課開設前期,大多數學校將就業指導課安排在大四學年,有的甚至安排在下學期。而企業招聘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秋季,即每年的9月至12月。這種在大四學年才開展的“臨時抱佛腳”式的就業指導對忙碌于畢業與就業事宜的學生而言,成效并不顯著。
其次,教學內容更注重技巧教學。就業指導課在教學過程中傳遞給學生更多的是求職技巧,因而對學生來說,這門課程的價值僅僅是求職技巧層面的提高,無法將學生的職業需要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從而使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
最后,高校在教學安排與課程設置上將就業指導課邊緣化。高校在教學安排與設置課程時,都優先考慮專業課程的安排,然后才開始計劃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安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教師對就業指導課不重視,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
教學系統性的缺失則主要體現在缺乏嚴謹的教學體系。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側重于就業形勢與政策以及求職面試技巧的講解,較少涉及職業生涯規劃、職業興趣及能力測試、就業過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創業教育等方面的內容。
(二)教師就業指導教學理論與技能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課的任課教師是由輔導員擔任的。多元專業背景出身的輔導員對就業指導課的認識以及課程教學體系的掌握情況不盡相同,這就導致其教學理論與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就業指導課的要求。而且大多數輔導員在碩士畢業之后就通過事業單位招聘考試進入學校,并沒有體驗或經歷過企業的招聘流程,更沒有在企業工作的經歷。而多數的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是在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任職,沒有企業招聘經驗或是工作經歷的輔導員在講授企業的招聘流程或是面試技巧時,也只能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認識與思考,使就業指導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
輔導員日常工作事務煩瑣、工作內容復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自我提升,導致其就業指導教學理論與技能水平一直停滯不前。一些高校雖然已經意識到就業指導課任課教師教學理論與技能的不足,組織輔導員參加就業指導教學培訓,但是由于煩瑣的事務性工作消耗了輔導員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加之這種培訓時間短暫,理論性較強而實踐性不足。此類培訓主要是對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提高的僅僅是教師對教材體系的理解,而就業指導課所需要的教學理論與技能不能在短期內建構完成,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對教學體系的熟悉程度仍無法得到質的提升。因此,此類培訓只能起到“知其然”的作用,而不能達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單一
開設就業指導課的目的是幫助大學生了解職業興趣與職業技能,了解企業需求以及相關職位的任職條件與資格,提升能力以滿足崗位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實現自身價值。基于這樣的課程目的,任課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興趣與自己所擁有的職業技能,了解企業招聘流程與選拔人才的標準。通過更加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就業形勢與政策,從而形成求職意識,做好求職準備,產生求職行動。但是,因為教師對就業指導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教學技能不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是根據教材體系制作PPT或是照本宣科,缺乏多樣的教學方法,并且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夠,乏味的課堂不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就業指導課的實效性大打折扣。有的教師雖然在教學時注意引入視頻教學的教學方式,但因為教學技能有限,觀看視頻就只是為了充實課堂,而不能引發學生對職業或是生涯規劃的思考。甚至有些教師以播放視頻取代正常的課堂教學,更不可取。
二、“就業指導+”教學理念的實踐
(一)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高校的就業指導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探索職業興趣及職能技能,促使自己的能力與所應聘崗位的要求相吻合,最終實現學生順利就業而進行的長期的、系統的、科學的以及連續的動態過程。其現實意義和價值體現絕非某一學年開設的某門課程所能涵蓋。在沒有將就業指導看成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以及沒有將其與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的背景下而進行的就業指導是空泛并且程式化的,“畢其功于一役”的就業指導對學生就業而言是不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因此,就業指導應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涯,同時通過專門的課程,學生可以掌握某一理論分析工具或者實用技巧,激發其求職意識,促使其做好求職準備。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大一學年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讓學生在大學伊始就學會運用生涯規劃理論探索自己的職業興趣、發現自己的職業技能,并在整個大學時期為實現最終的職業目標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生涯規劃。大二學年讓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認知實習,對企業的運作模式及思維方式有大概的了解,為今后求職奠定基礎。大三學年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詳細介紹企業的招聘流程與選拔人才的理念,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簡歷制作以及掌握一定的面試技巧。在大三升入大四的暑假,盡量地發動學生去企業進行實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使之符合企業的要求。大四則更側重教會學生合理分配時間,均衡畢業事宜與就業或考研之間的關系,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調適,加強畢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
傳統的觀念認為大學生成功就業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不管這份工作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或是企業。在此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將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單純地定義為找一份滿意的工作,從而忽視了自主創業。事實上,創業作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補充,越來越受到國家以及政府的重視,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以及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要結合自身能力,把握好機會,自主創業。并且國家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從政策到資金都給予了大力支持,自主創業越來越多地成為大學畢業生甚至是在校生的首選。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應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相互滲透,幫助學生轉變思維,樹立自主創業意識,在就業指導課上導入創業教育的內容或單獨開設創業課程,幫助學生培養并形成創業意識,選擇創業項目。學會對創業項目進行評估,了解國家與政府在大學生創業方面的支持力度與扶持政策,為畢業生及在校生“創對業”以及“創好業”奠定基礎。而學校也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環境,例如,加強校內創業基地的建設,舉行創業計劃大賽,對好的創業項目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等。通過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以解決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
(三)就業指導+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必修課程,課程目的主要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從而養成健康的心態以應對未來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或障礙,并學會自我調適。同時,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但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或者就業指導課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就業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健康心態以及必要的自我心理調適技巧,例如,如何正確應對就業壓力,如何看待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如何,調適面試前的緊張心理等。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在求職過程中克服消極心理,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念,應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入與就業相關的內容,在就業指導課上就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簡單的解釋與分析,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面對挫折的心理調適能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預見未來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在做好心理準備的同時,增強戰勝挫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一)改革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
為了確保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有必要對現有的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進行變革。首先,在課程時間安排上,就業指導課應該安排在大三下學期為宜。通過就業指導課的講授,學生能夠掌握制作簡歷與面試的技巧,在大三升入大四的暑假中能夠學以致用,找到企業進行實習,為大四正式的求職奠定基礎。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技巧性教學,還應該進行價值性教學,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結合。具體操作是教會學生從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選擇職業,用科學的測試手段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與職業技能,學會在求職不順利的時候調適自己的心理。最后,高校在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上應該將就業指導課納入教學計劃,規定課時與明確開設課程的時間。
對確保就業指導課教學體系的科學性而言,應該認識到就業指導課不應該被看作一門孤立的或階段性的課程,而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或課程,進而把就業指導作為一個長期的、系統的、科學的工作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時期。并且通過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各種專業課程的相互滲透與融合,提高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實效性。
(二)提高教師教學技能
提高就業指導課教學實效性需要任課教師隊伍的專門化以及專業化發展。而教師隊伍的專門化以及專業化發展的核心就是要大力培養就業指導課程專業的師資力量,提高任課教師教學技能。為此,首先應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課任課教師隊伍。高校應建立就業指導課教研中心,吸納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和學生輔導員,以及其他熟悉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教師加入課程教研中心。進入教研中心的教師都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與學習,考取就業指導資格證書后,方能任教。其次加強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高校應加強對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視與投入,一方面,為教研中心的教師創造更多的與企業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就業指導課的任課教師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的招聘流程以及用人標準等,以便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符合企業需求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課程;另一方面,學校還應組織教研中心的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技能培訓與學習,提升授課水平與課堂駕馭能力。
(三)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
在就業指導課豐富教學手段與方式,主要可以使用以下三種教學模式。
1.體驗式教學
該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生自己體驗求職過程的一系列環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首先,讓學生十人左右一組成立公司,并模擬企業召開宣講會并發布崗位與任職條件。其次,根據各公司發布的崗位需求,學生自制簡歷前往心儀的公司進行簡歷投遞。最后,各公司進行簡歷篩選并通知符合要求的學生進行面試。各公司進行面試主要采取壓力面試的形式進行,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予以錄用。這種教學模式在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體驗效果。通過角色模擬讓學生提前感知職場面試流程,方便他們做好求職準備。
2.觀摩式教學
就業指導課程開設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就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與一些目標企業建立長期聯系與合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隊深入企業內部了解企業發展歷史、企業文化與前景、企業運行流程等內容。在實地觀摩過程中幫助學生近距離了解未來工作,樹立就業目標。對企業而言,這種方式是一種有效的企業宣傳方式,也利于他們在人才競爭過程中建立首輪效應。此外,觀摩式教學不僅局限于實地考察,也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在課堂上對目標公司作介紹。
3.視頻教學
視頻教學能夠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企業會通過問什么樣的問題判斷求職者是否與職位要求相符合等。學生在觀看視頻時也容易進行角色代入,思考“如果我是該名求職者,我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較有影響力的求職節目有《非你莫屬》《職來職往》。當然,觀看求職節目只是一種輔助就業指導課教學的手段,其本身不能代替正常的課堂教學。
注:2019年寧德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育人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語言與文化學院為例”(JG2019024);2018年寧德師范學院校級專項資助計劃科研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高校意識形態治理體系建構研究”(2018ZX104)
【作者簡介】林 猤(1990— ),男,福建福安人,碩士,寧德師范學院語言與文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祁燕蘋(1988— ),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碩士,寧德師范學院黨委宣傳部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黃 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