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延 郭曼
【摘 要】本文基于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度調查及分析,指出基于鄉村振興培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意義,論述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路徑,提出打造“鄉村”思政課強化情感認同、構建“1+1+1”教育模式(一教師、一學生團隊、一鄉村)提高實踐認知、開展個性化學教育提升大學生自身能力等做法。
【關鍵詞】職業價值觀 鄉村振興 廣西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1-0049-03
職業價值觀是人價值觀體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引導個人選擇意愿從事的行業,乃至意愿從事某項具體工作崗位的主導性意識。根據當前哲學觀點,人的職業價值觀是具有主觀性、階段性及可塑性等多方面特性的意識形態,表明人的職業價值觀并非一成不變,而通過教育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樣可以轉變人的職業價值觀。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高職院校應正確審視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立足鄉村發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
當下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為推進經濟更快速地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三農”建設工作是擺在面前最為艱巨和繁重的任務。國家一直在深化“三農”發展的方向及目標,多次強調要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鼓勵高等院校因地制宜探索鄉村人才培養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持、破解人才瓶頸的制約。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要提高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強化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把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當中,為服務“三農”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本研究團隊自2015年起,積極組織大學生深入鄉村開展社會實踐,通過多種實踐活動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對“三農”建設的認識,樹立大學生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本文在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深入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一、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度調查及分析
當前,鄉村人才匱乏,既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難點,為深入了解當前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度,筆者向廣西區內8所高職院校發放一份“廣西高職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調查問卷,問卷題目設計包含答卷人基本信息、“涉農”社會實踐參與情況、鄉村振興戰略與所學專業的關聯認識及未來就業方向等。本次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474份,其中大一學生125份、大二學生282份、大三學生67份。調查對象中男生159人,占33.54%;女生315人,占66.46%;來自農村家庭334人,占70.46%;來自城鎮家庭140人,占29.54%。就統計結果分析,認為廣西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度較低、職業價值取向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要求有一定距離。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一)學校的引導教育不夠深入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與鄉村振興融合得較少。對國家重大政策的解讀應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功能,但調查的學生中,僅有21.31%的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比較了解,66.46%的學生是不太了解,12.23%的學生是不了解。二是“涉農”社會實踐行為教育的缺失。問及大學期間是否時常參與相關“涉農”主題教育活動時,17.93%的學生是參與比較多,62.66%的學生是參與度一般,19.41%的學生是幾乎沒有參與過。再者,73.84%的學生大學期間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在城鎮,只有26.16%的學生到鄉村開展。表明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鄉村振興的內容明顯不足,大部分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接受“涉農”社會實踐行為教育的機會較少。
(二)大學生價值認知的偏差
廣西作為后發展欠發達地區,傳統教育觀念導致大學生普遍存在盡量遠離“貧困”鄉村的思想。同時,長期以來社會對傳統農業認識的偏見觀點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也影響至深,導致其對“涉農”的就業工作熱情不高。通過調查發現,92.19%的學生計劃畢業后要留在城鎮發展,僅7.81%的學生計劃去往當地鄉村發揮自己的才能;問及不考慮去往鄉村發展的原因,絕大部分的回答是鄉村經濟落后、待遇低、發展空間不大以及生活不方便。大環境的影響下,使得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方向產生偏離,對參與鄉村振興促進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潛在價值認識不足。
(三)信息不對稱下自我效能感不足
本次調查對象全部為非涉農專業大學生,意在分析非涉農專業大學生接受“涉農”教育較少的情況下,對所學專業與鄉村振興戰略交融關系是否有著正確的認識。據調查數據分析顯示,僅17.3%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能較好地服務地方“三農”建設,66.88%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僅適合在城市發展,16.88%的學生認為城市或鄉村都可以。這表明,大部分非涉農專業大學生在未得到充分的“涉農”教育的情況下,對所學專業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所處地位認識不足,進而對自身能力所能發揮的作用持“懷疑”態度。
二、基于鄉村振興培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據自治區統計局匯編的《廣西統計年鑒(2020)》顯示,截至2019年,廣西總人口達5695萬之多,其中農村人口2426萬,約占總人口的48.91%,農業經濟占比較大,特色農業產品豐富。廣西作為后發展欠發達地區,要著力統籌城鄉發展,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速農村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融合發展,落實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新舉措,人才供給是首位。高職院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基于鄉村振興培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對大學生提高對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認識、強化愛國愛家情懷、積極投入“三農”建設一線以及打造學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特色渠道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需求
廣西作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及西部產業大開發的重心區域,為加快形成“南向、北聯、東融、西合”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對適應本地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從何而來?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廣西區內共有高職院校40所,其中全日制在校生達55.3萬人,高職院校成為廣西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廣西高等教育最大的人才培養庫。因此,廣西高職院校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培育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必將為廣西區域經濟發展解決極大的人才需求問題。
(二)助力地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當前,廣西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歷史性消除了絕對貧困,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最突出的矛盾,后發展欠發達仍是最大的區情。落實“四不摘”鞏固脫貧成果,進一步完善和優化政策體系,確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著眼于未來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要求。廣西農村人口比重較大,高職院校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例也很高,其中不少大學生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他們受到國家的幫扶,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情感認同,理解和接受程度較為容易。基于鄉村振興培養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其深入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含義,提高對廣西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認識,激發廣大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地方“三農”建設工作中。
(三)創新地方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手段不能一成不變,而應根據新時代新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同地區的高職院校,其教育背景、存在問題及主要矛盾都有差異。同時,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大學生的文化背景、宗教、風俗習慣和成長環境等若干因素的不同,表明廣西高職院校要因地制宜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鄉村振興作為國家繼脫貧攻堅戰后一重要民生建設,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把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重心。地方高職院校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路徑,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渠道,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典型案例。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路徑
(一)打造“鄉村”思政課強化情感認同
情感是人的意識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人類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培養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情感認同,有利于促使其將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鄉村振興正確的價值認知是構成大學生積極投身于“三農”建設的態度基礎。廣西高職院校可以著力打造“鄉村”思政課,增強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幫助大學生提高對鄉村振興的情感認同。一是打造具有廣西鄉村特色文化底蘊的“鄉村”思政課。教育要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鄉村”思政課內容首先要與區情相結合。廣西擁有的少數民族人口居全國所有省份首位,多民族組成的人口構架給教育帶來復雜性,但正因如此,豐富的鄉村民俗風情也給教育帶來了多樣性的題材。學校應牢牢抓住地方鄉村特色文化底蘊,將其融入“鄉村”思政課中,使教育內容更加緊貼大學生生活,從而讓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二是構建“鄉村”思政課與其他思政課環環相扣的教育機制。要求大學生對新思想學懂、弄通、做實,要在增強大學生對新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上同時下功夫。結合學校目前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課,層層提升“鄉村”思政課的內涵,達到更深層次的教育目的。三是構建各類專業課與“鄉村”思政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機制。深入挖掘各類專業課程教學與鄉村振興戰略含義的交融點,豐富專業課的“鄉村”思政元素,與“鄉村”思政課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機制。
(二)構建“1+1+1”教育模式提高實踐認知
實踐認知是從“知道”深入“體道”的關鍵環節,即強化情感體驗、道德實踐。“知行合一”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強化“祖國脊梁”的實踐追求。“1+1+1”教育模式,即一名教師帶領一個學生團隊聯系特定一個鄉村進行實踐認知。該教育模式下不僅可以活化教師的教育教學手段,還可以提高大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開闊其創業就業視野,同時也加強“校鄉”合作,達到互利共贏效果。因此,為提升該教育模式的質量,可以通過做好三個方面的“文章”達到良性效果。一是通過深化學習,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增強其自覺實施“涉農”教育的意識。教師作為實踐認知的主要載體,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消除對融入鄉村振興含義的教學改革的偏見,進而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團隊負責人這一重要角色。二是結合職業技術技能競賽,提高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通過職業技術技能競賽培養大學生的思考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等;同時利用職業技術技能競賽的趣味性和競爭性激發大學生的興趣,有效、快速地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認知。深挖鄉村振興與技術技能競賽的創新結合點,快速提高學生對鄉村振興的認識。三是學校積極構建“校鄉”合作保障機制。通過建立“校鄉”雙主體協同實踐育人的總體性及可操作性合作機制,形成在活動協調、管理協同、激勵手段、效果評估等方面的指導性意見,為教育模式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
(三)開展個性化教育提升大學生自身能力
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社會競爭力,從而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由于信息不對稱,大部分非涉農專業大學生對自身能力是否適合從事“三農”建設相關工作持“懷疑”態度,缺乏基本的自信心。對此,學校要結合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實施個性化教育,幫助大學生迅速成長。一方面,學校要為有意向參與“三農”建設工作的大學生提供學習平臺,提高他們相關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技能。如通過結合“西部計劃志愿者”“三支一扶”等活動選拔一批較為合適的學生開展長期性和針對性的教育培訓,而非等活動開展才“匆忙”進行選拔。另一方面,學校要充分考慮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基礎,結合實際深入探索鄉村振興背景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培育路徑,為大學生未來從事“三農”建設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大學生對鄉村振興認識度較低,職業價值取向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要求有一定距離。高職院校要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通過打造“鄉村”思政課強化情感認同、構建“1+1+1”教育模式(一教師、一學生團隊、一鄉村)提高實踐認知、開展個性化學教育提升大學生自身能力等路徑,構建融合鄉村振興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機制,創新廣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手段。
【參考文獻】
[1]李昌禹.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做好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N].人民日報,2021-01-07(18).
[2]周鋒.價值哲學視域的職業價值觀[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3]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南向、北聯、東融、西合? 廣西積極融入“一帶一路”開放大格局[J].中國財政,2018(23).
[4]殷曉龍.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長春工業大學,2020.
[5]徐艷紅,葉琦,肖宗志.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
[6]石文清,葛春雷.大學生擇業取向與鄉村振興融合[J].品位·經典,2020(3).
【作者簡介】廖 延(1986— ),男,廣西玉林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郭 曼(1986— ),女,河北保定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