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 趙蓓蓓 王根強 張暉 吳夏夢
摘? 要: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于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來說意義重大,研究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前提。該文通過對衡水市2010—2019年的數據,實證研究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對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影響。計量結果顯示: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產出對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呈現弱的正向影響,而科技創新環境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呈現負向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衡水市科技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路徑。
關鍵詞:科技創新? ?產業結構? ?優化?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9(b)-0095-03
Research on Path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engshui City
YUE Min? ?ZHAO Beibei? ?WANG Genqiang? ?zhang hui? ?WU Xiameng
(Th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premise of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ata of Hengshui City from 2010 to 2019, this paper uses empirically studie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how to impac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Hengshui Cit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put have a weak positive impact on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l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it.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ngshui City.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Route
近年來,我國依靠高耗能、高投入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來實現經濟增長,隨著這種優勢逐漸消失,經濟增長模式逐漸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2020年我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把“科技創新”作為重點內容,指出要繼續發揮科技創新對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科技創新是促進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洪銀興認為,只有通過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促進低端產業鏈向中高端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1]。汪淑娟等研究者也指出通過科技創新的基點作用,生產、創造新技術和新產品,才能提升生產效率和產業市場競爭力,實現產業鏈從中低端向高端進化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孫祁祥等研究者通過分析科技創新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關系,提出科技創新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環境以及發展新興產業等路徑,促進產業結構升級[3]。
1? 衡水市科技創新現狀
近年來,衡水市緊緊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雄安新區產業發展“新腹地”和京津冀科技創新要素聚集“新高地”[4]。該文從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這3個方面研究衡水市科技創新的現狀。
在科技創新投入方面,衡水市科研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具體來看,衡水市R&D經費投入從2012年4.1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6億元,年均增長18.6%;財政科技支出從2012年0.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6億元,年均增長34.6%,相應地,2019年衡水市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提升到1.4%。目前,衡水市科研經費投入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相對全省來說,衡水市科研經費投入偏低,2019年河北省R&D經費投入566.7億元,衡水市僅占2.4%;2019年河北省財政科技支出90.7億元,衡水市占全省6.1%。
在科技創新產出方面,技術合同成交額是衡量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指標,能夠反映出地區科技創新轉化為成果并投入應用的情況,因此這一指標能反映地區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衡水市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迅速,從2012年0.0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0.1億元,2020年衡水市專利申請授權量4 687件,表明將科技創新理論轉化為成果應用的能力不斷提高。
在科技創新環境方面,科技創新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體現在互聯網、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目前衡水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軟環境主要體現為市場環境和對外開放度,市場環境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衡量,2020年衡水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27.3億元,比2012年增長35.4%。對外開放度是衡量市場對開放程度和開放規模的重要指標,用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衡量,2010年衡水市對外開放度為18%,之后波動下降到2015年的12.2%,近年來衡水市對外開放度略有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不大。
2? 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狀況
2010—2020年衡水市產業結構向合理化趨勢轉變。2012—2020年期間,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 2020年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降到15.1%。第二產業出現明顯下降,從2012年的51.7%降到2020年的31.4%。相應地,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29.6%上升到2020年的53.5%。由此可見,衡水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基本上符合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衡水市產業結構演進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2.1 產業領域廣泛,主導產業集中
行業類型多樣、范圍廣,種類豐富的產業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衡水市經濟的穩定發展,主導產業集中在皮毛、化工、機械制造、絲網和紡織品及服裝,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大部分為粗放型產業[5],生產方式使得資源轉化率低下,產業發展力量過于依賴資源,高耗能企業占比較大,節能減排壓力增大,嚴重制約衡水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 產業逐漸向高端演進,但整體低端特征突出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近年來衡水市絲網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應用,玻璃鋼在海洋工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部分產業開始涉足高端領域[6],但是從總體上看,衡水市技術水平較低,以高耗能、粗放型產業為主,能夠進入產業鏈高端的產品還很少。
2.3 科技發展水平落后
2018年衡水市第三產業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GDP比重,但第三產業貢獻度比河北省其他城市偏低。衡水市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知識密集型和高科技含量的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在全省產業中所占比重較低。2020年,衡水市合同成交額僅占河北省的1.8%,可見,河北高新產業的不發達,造成河北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產品質量低端,影響衡水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3? 衡水市科技創新影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模型
3.1 計量模型設定
為了衡量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這3個科技創新變量對衡水市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把產業結構升級作為被解釋變量,把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作為解釋變量,構建如下回歸模型: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εi(1)
公式(1)中的下標 i 表示年份,Yi表示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情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反映的是產業提質增效的能力提升,為了全面反映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內涵,借鑒汪偉等研究者所研究的方法,將一、二、三產業都涵蓋在內,來構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指數[7]。產業結構指數公式如下:
Y=∑indii(i=1,2,3…)(2)
公式(2)中,ind為第i產業占GDP的比重;i為第i產業。X1i、X2i和X3i分別為衡水市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產出和科技創新環境,分別用財政科技支出(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億元)和對外開放度(%)衡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
3.2 實證結果與分析
數據來源于2010—2020年的《衡水統計年鑒》《衡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河北省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河北省科學技術成果統計公報》。為克服異方差及多重共線性對計量結果穩健性的影響,該文對以上4個變量進行取對數處理。用軟件Eviews 8.0對樣本數據進行OLS回歸,得公式(3)結果:
Y=1.0261+0.0334X1+0.0051X2-0.0839X3 (4.3648)(1.2468)(-4.3078)(3)
可以看出,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產出對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都呈現正向影響,其中科技創新投入每增加1%,衡水市產業結構指數增長0.033 4%;科技創新產出每增加1%,衡水市產業結構指數增長0.005 1%。可以看出,目前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產出對衡水市產業結構的正向影響作用還很弱。近年來,衡水市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產出呈快速增長的趨勢,但和其他城市相對,數量較低,2020年衡水市R&D經費投入占僅河北省的3.3%,專利申請授權量占僅河北省的6.5%,因此,提升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創新產出水平,可以有效促進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科技創新環境對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呈現負向影響,對外開放度每提升1%,衡水市產業結構指數降低0.083 9%,這與2010—2020年衡水市的對外開放度偏低有關。提升對外開放度,也是促進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因素。
4? 促進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路徑
4.1 加大技術創新投入
通過市財政政策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提升市財政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投入,促進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提高。為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和經費支持,完善區域創新體系,為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引進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創建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團隊。此外,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拓寬科技創新的融資渠道,同時提高科技創新資金的使用效率,來驅動衡水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4.2 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
調整經濟發展模式,改造傳統產能。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技術創新作為新舊動轉換的核心,改造高投入、高耗能以及低附加值的傳統制造業,并淘汰低效率的生產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模式。首先,引進和培育高素質科技人才,通過科技創新,引導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增強企業活力,提升市場競爭力。其次,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服務業,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費水平,擴大消費市場。
4.3 加快京津冀科技創新支點城市建設
以京津冀綠色農產品基地及現代物流基地為基礎,明確衡水市創建京津冀科技創新支點城市的戰略定位,通過重點建設數字產業園、科技園區、科技協作區和科技示范區,輻射帶動全市的科技創新水平。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雙提升”工程,加快京津冀科技創新支點城市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支點,提升衡水市對外開放度水平的同時,化解對外開放度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負向效應。
參考文獻
[1] 洪銀興.創新驅動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J].經濟學家,2017(12):6-9.
[2] 汪淑娟,谷慎.基礎創新抑或應用創新?誰驅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研究[J].財經科學,2020(11):108-121.
[3] 孫祁祥,周新發.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7(3):140-149.
[4] 周海娟,李興光,宋存米.新常態下衡水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模式[J].衡水學院學報,2020(2):54-57.
[5] 趙立營.衡水市產業SWOT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9):28-29.
[6] 趙瑞靜.推動衡水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8(10):106-110.
[7] 汪偉,劉玉飛,彭冬冬.人口老齡化的產業結構升級效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11):47-61.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10201095);衡水市科技局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20012001Z);衡水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1124);衡水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21125)。
作者簡介:岳敏(1979—),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
趙蓓蓓(1982—),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
王根強(1983—),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