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媛 曹月玲
摘? 要:農業科技園區的建設發展對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促進農業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該文以衡水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運營架構及發展成效進行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能力進行對比分析,探尋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來進一步提升園區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省級? ?農業科技園區? ?創新能力? ?發展成效
中圖分類號:F327?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9(b)-0187-04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Effect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Hengshui City
GAO Yuanyuan? CAO Yueli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053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driving force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Hengshui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bing their operatio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effects. On this bas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existing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s carried out, then explore the bottleneck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park.
Key Words: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novation ability; Development effects
農業科技園區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就業增收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近年來,衡水市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截至2020年共擁有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縣域全覆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因此,該文選取衡水市的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研究對象,探尋其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和問題,從而為提升衡水市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提供建議,帶動衡水市農業現代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1? 衡水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運營架構及發展成效分析
截至2020年8月,衡水市共建有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共10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全市實現了建制縣市區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全覆蓋”。
河北省鄧莊農業科技園區于2001年獲批建設,在發展過程中,同中國農大等多所院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穩固的技術依托關系,基本形成了圍繞蔬菜、花卉產業園區為主體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并面向廣大農民建立了強有力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在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河北安平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于2019年獲批,在近兩年的建設過程中初步形成了生豬養殖與深加工、生物質能熱電聯產、油菜花種植與鄉村旅游、小麥特色種植與深加工四大支柱產業。
河北棗強蔬菜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于2014年獲批,園區建設遵循“政府搭臺、市場主導、企業管理、產學研聯合”的工作思路,已形成設施瓜菜、園林苗木、特色果品三大農業主導產業,2020年核心區面積已達到2 240畝;并將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作為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增強了園區的技術研發能力。
河北深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于2020年獲批建設,以桃產業為主導。園區采取種植模式、技術指導、注冊商標、信息平臺和營銷網絡等“五統一”模式,主動與國內2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對接,依托國家、省、市三級科研機構成立了深州蜜桃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河北省桃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蜜桃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河北冀州循環農業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于2014年獲批,以河北永生食品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園區建有小麥粉加工種植全產業鏈,形成了集農產品成果示范展示、實用技術培訓、優質小麥生產管理技術示范、品牌食品加工技術示范、養殖技術示范、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示范、糧食倉儲技術示范為主題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七項功能,積極探索出了確保糧食安全新機制和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模式。
河北景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自獲批建設以來以河北省景縣津龍良種豬養殖有限公司為建設實施主體,目前已由縣政府牽頭成立了園區管委會來進一步推動園區建設發展。截至2020年,園區初步形成了糧、飼、養、加、銷、游“六位一體”的循環、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武強縣樂優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以河北樂優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自獲批建設以來規劃占地3 000畝,現已實施種植面積1 160畝。樂優積極與現代農業接軌,創新引領,引進數字化農業種植技術,建立了數字化農業種植基地。
河北故城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于2020年獲批建設,園區以發展綠色健康農業為主題,推進健康提質、科技創新、產業融合、服務提升、基礎設施五大工程。2020年以來,園區按照“2+5”產業體系定位,積極推動“農業+旅游”產業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和產業融合工程,園區發展勢頭良好。
河北武邑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主體為河北鑫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園區核心區10 000多畝,建設類型為休閑觀光、高效生產型,主要產業為蔬菜、果品、現代加工物流,自建設以來堅持以精品蔬菜、果品種植、休閑觀光為重點,形成了特色明顯、產業集聚、效益較好的高效規模農業產業帶和產業園。
河北省德隆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主體為衡水德隆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自獲批建設以來,目前建有工廠化育苗區、成果展覽區等9個功能區,初步形成了公司化管理、以瓜菜育苗為主、集技術、生產、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科技集成化、設施現代化、土地集約化、農民組織化、產品商品化、經營產業化的現代農業省級園區。
2? 衡水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對比分析
該文所用數據來源于各地園區管委會、市縣科技部門以及園區內提供數據的企事業單位,接下來從創新支撐、創新水平和創新績效這3個方面對10家園區的創新能力進行對比分析[2]。
2.1 創新支撐分析
衡量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支撐可從園區管理情況、核心區面積、資金投入情況以及研發平臺的培育等角度進行分析。截至2020年底,10家園區均設有專門的管委會及專職人員對園區進行建設管理;核心區面積均在1 200畝以上,其中以深州園區核心區占地3.8萬畝為最多;從資金投入來看,各家園區的資金來源包括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園區內企業自籌以及社會融資,據不完全統計,以政府財政支持居多,也有如景州園區建有自己的融資平臺助力區內企業發展;從研發平臺培育來看,各園區均搭建有技術研發平臺與機構,部分園區如深州、武邑園區成立有河北省農業創新驛站、產業研究院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等,故城、棗強、景州和阜城園區等建有多家省級或市級星創天地。鄧莊園區目前建有工廠化育苗中心、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技術人才培訓中心等6個中心。
2.2 創新水平分析
對創新水平可從科技研發和推廣能力衡量,截至2020年底,10家園區自建園以來引進和推廣了不少植物和畜禽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設施。其中,鄧莊園區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了30多項技術與200多個蔬菜、花卉品種,每年可為周邊生產基地提供優質秧苗300多萬株;武強園區是目前國內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無花果種苗培育推廣基地,自主研發培育植物新品種1個、引進5個;武邑園區引進、研發和栽培植物新品種145個,引進示范新技術10余項;安平園區進行了生豬產業的設備和工藝創新,生物能源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故城園區圍繞優質蔬菜、高端果品、特色花卉開展了多項新品種的選育推廣;深州園區針對桃產業開展了多項技術培育和引進推廣工作;棗強園區共引進示范新品種35個、新技術8項;景州園區引進植物新品種60余種,畜牧良種16種,示范新技術30余項,研發新技術、新品種20余項;阜城園區開發出植物新產品10余種,引進植物新品種20余種,推廣新產品10余種及多項新技術;冀州園區引進示范新技術11項,獲得授權專利18件,并引進了一些生產新設備。
2.3 創新績效分析
截至2020年底,10家園區在創新績效上也取得很大成績,該文從園區企業入駐及品牌創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經濟效益及科技服務等方面進行分析[3]。據不完全統計,冀州園區目前入駐企業30余家,其中1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上市企業、3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入駐市級科技特派員20余人,培訓農民1萬多人次,提供就業崗位600多個。棗強園區目前已建成省級及市級星創天地4家,累計培訓、指導農民350余人次,培訓果蔬技術骨干60余人次,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農戶2 000多戶,帶動當地就業700多人,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 200余元。武強園區先后引進和自主培育41種無花果品種,帶動120戶農戶脫貧,每人年均增加收入18 000元。景州園區目前有20多家核心企業組成的四大產業群,孵化新型農業經濟實體30余家,總增效益1 000多萬元,創建知名品牌1個,組織科技培訓60余次,培訓農民5萬人次,培訓技術骨干3 000余人。阜城園區以德隆農業科技開發公司作為龍頭企業,2020年培訓農民2萬余次,輻射帶動農戶達8 000多戶,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 000多元。鄧莊園區帶動全鄉發展了26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帶動全區發展蔬菜2.5萬畝,全市10萬畝,使農民增收2億多元,平均每年舉辦各種技術培訓40多期,培訓技術骨干2 000多人次,培訓農民2萬多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萬余份。
3? 衡水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園區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
總體來看,鄧莊園區因為建園時間較早,產業發展比較成熟,各方面表現都較為優異。深州、武邑和景州園區在創新支撐方面也表現較好。從創新水平來看,在技術和產品引進方面,武邑、棗強和景州園區較多,說明與外部科技交流較為緊密,而深州園區則更多表現為桃產業技術自給程度高的優勢;在科技推廣方面,各園區呈現出各有所長的特點。從創新績效來看,各園區各有不同,均能夠起到一定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總體而言,10家園區在科技創新方面發展不平衡,園區間創新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這與10家園區的建設時間和基礎、政策環境等許多因素相關。
3.2 各園區企業創新支撐相對不足,區域品牌效應仍未充分發揮
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由上文分析可發現各園區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相對不足,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培育,企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各園區發展后勁亟待加強。此外,部分園區的某些產業雖具有一定的產業優勢,但產業品牌影響力還不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品質農業發展,影響了園區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3.3 園區技術對接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農業科技園區建立的初衷就是充分利用園區本身及其所在地區所擁有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的專業力量,通過與國內外知名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建立以科研機構、企業、專業協會、專家、農戶為主體的技術對接機制,通過科技創新所帶來的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新產品等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引導農業產業升級,輻射帶動周邊農民通過科技致富。但是,從衡水市10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在技術對接方面的發展現狀來看,部分園區科技創新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園區科技開發和科技推廣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部分園區的技術集聚和轉化平臺功能也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4? 推動園區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完善園區配套優惠政策,助力各園區創新能力提升
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要在財政政策與激勵政策上為園區企業創造更好的條件,繼續加大對各園區企業的扶持力度,園區的管理機制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如可嘗試在部分園區進行先試先行,推動智慧園區建設[4],從而優化園區資源配置,提高園區內各部門和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此外,各園區要積極發揮省、市農業科技特派員作用,也應建立更加科學和完備的創新性科技人才引進和聘用制度,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園區建設[5],要出臺相應措施強化農業科技園區的綜合服務特別是企業孵化能力,從而為園區內企業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和積極的創新發展氛圍。
4.2 加大科技型企業培育力度,提升各園區品牌影響力
要進一步加強政府引導,強化政策激勵,建立精準服務體系,鼓勵各園區內的企業加大與國內外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各園區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繼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鼓勵創建“星創天地”和“眾創空間”,鼓勵區內企業不斷自主創新,提高創新意識,增強創新能力[6]。此外,在園區建設過程中也要全面加強品牌的培育、保護、管理和傳播,助力各園區打造好地方品牌、園區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4.3 完善各園區技術對接機制,提升各園區創新水平
各園區要注意深度結合本地主導產業發展需求,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共建研發中心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進一步發揮與園區合作的農業科研院所機構、高校等的各種資源和人才優勢[7]。要不斷增強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科技研發中心的轉化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為園區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加強園區的科技開發和示范推廣能力,在現有基礎上促進園區示范推廣形式的多元化,擴大示范推廣的范圍,從而形成科學的技術對接機制,引導園區及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輻射帶動周邊農民通過科技致富。
參考文獻
[1] 吳圣,吳永常,陳學淵.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階段演變、面臨問題和路徑探討[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9,21(12):120-129.
[2] 羅廣寧,孫娟,肖田野.廣東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態勢和創新能力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108-114.
[3] 彭盈雯.遼寧省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能力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20.
[4] 王亞麗,孫志國,王曉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智慧園區規劃方案設計與實施前景[J].農業展望,2019,15(11):94-98.
[5] 肖田野,羅廣寧,孫娟,等.廣東省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成效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8):? ? 348-350,354.
[6] 陳玉玲,趙麗敏.保定市農業科技園區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對策[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1(2):67-69.
[7] 霍明,楊柳.山東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發展狀況調查分析[J].泰山學院學報,2018,40(5):
118-122.
基金項目:2020年衡水市市級科技計劃自籌項目《衡水市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成效及創新能力評價研究》(項目編號:2020012003Z)。
作者簡介:高媛媛(1984—),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
曹月玲(1971—),女,本科,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