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非一
劉儀偉,是大家熟知的主持人。1999年,中央電視臺《天天飲食》欄目中,這位系著圍裙、繞著鍋臺,會做菜的成都小伙子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帶著大家學會了一道又一道中華美食。根據當時報道的數據,《天天飲食》節目全國每天的固定觀眾就有500萬余人。
劉儀偉1989年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在成為《天天飲食》節目的主持人之前,他做過影視,也干過廣告,還從事過流行音樂創作。憑借豐富的閱歷和扎實的文學功底,劉儀偉在鏡頭前常常從手上的食物延伸開去,談論世間萬物。對觀眾來說,劉儀偉在做飯時所談的那些見聞,和他做的菜一樣有滋有味。

2016年,劉儀偉跟隨“無限極原料溯源之旅”百人探秘團挺進大別山,踏上安徽岳西,挖原材料、做美食、談養生。活動中,“萌叔”劉儀偉表現不俗,能下廚房、能聊中藥,可謂全才。而這位長得“幾十年如一日”的萌大叔,也大方與大家分享了“駐顏術”。對于有沒有想過整容這個問題,他笑了:“我這樣的臉上動手腳得多明顯。”
“這次的目的是尋找道地藥材”。跟大家一樣,被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傷透了腦筋的“萌叔”劉儀偉堅信:“好的東西不可能就在我們身邊,特別是中藥材,它一定會在山清水秀、沒有污染、沒有被我們人類的足跡踏遍的地方。”于是,即便岳西山間暴雨滂沱,劉儀偉還是飛機轉汽車,長途跋涉而來。在種植著藥材的田埂中,他像個認真的孩子般跟著老農有樣學樣,先以三角尖鋤小心翼翼鋤開地表土壤,順著段木一點點仔細挖出,并將茯苓與段木分離,最后摳去表面的泥土,挖出一個大如橄欖球、超過10斤的新鮮茯苓。他幽默地將采挖的過程比作“接生新生兒”,并感嘆:“來到這么美的地方,找到道地的茯苓,這一趟是值得的。”
在千呼萬喚中,劉大廚重操舊業,在現場一展廚藝。他將適量的茯苓粉末放入牛奶中充分攪拌,再加入一小勺蜂蜜,駐顏美容的茯苓霜即大功告成。“不愛談吃的文人不是好廚子”,劉大廚美食小課堂即刻開講:“茯苓一直被中醫視作調養珍品,連歷代文人雅士也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慈禧老佛爺喜愛的茯苓餅有安神益脾等滋補作用,《紅樓夢》中姐妹們追捧的美顏法寶茯苓霜則有潤澤肌膚等美容功效。”
作為有藥食同源傳統的中國人,劉儀偉坦言:“沒有一個中國人做菜時不愿意用道地的東西。只是后來我們的原材料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不那么道地,有些離開了原產地,有些縮短了生長周期,有的添加了一些農藥或者別的元素,”這樣的改變讓生活本質發生了改變。他因而懷念起祖輩們本真的生活來,并希望“讓這種本真回歸到我們的生活里”。
年近半百的劉儀偉臉上并沒有太多歲月的痕跡,現在還越來越清瘦。說到養生秘籍,他笑言:“養生,就是你想吃什么,在你的身體允許的前提下就去吃。但是吃什么,都要講究道地,要適量、營養均衡和豐富是我們最大的原則。”除了吃不忌口的“另類”,他笑言“心態最重要”。
這些年來,劉儀偉身上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標簽,他是一個成功的主持人,是一個廣告人,也是一個影視從業者。但對劉儀偉來說,他最喜歡的標簽只有兩個:“一個是給女兒做飯的父親,另一個是編劇”。兩個標簽,一個是愛的延續,一個是生命的延續。
劉儀偉說,給女兒做飯,是作為父親的天然責任,女兒是他愛的源泉,也是他愛的延續,“我心甘情愿、樂在其中,女兒說我做飯好吃,比任何人夸我任何成就都讓我覺得滿足”。
他還曾非常動情地說:“最讓我感到幸福的是我的家庭生活,是我跟我太太、父母、妹妹、小外甥女在一起的時候,工作是幸福生活的保障,但并不能改變幸福。我最幸福的階段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我成家育兒這些年,上小學之前多幸福呀,干什么都沒人管,全家人還圍著你轉,你可以犯錯誤,也沒人讓你承擔責任。成家以后是另一種幸福,原來你一直是屬于別人的,但成家以后你屬于你自己。你讓這個社會更加安定,你開始想為這個社會傳宗接代,這事挺幸福的。婚姻的幸福感和父母帶給你的幸福感還不一樣,婚姻是你自己找的。你會覺得這種幸福是真正屬于自己的,如果非要我選擇,我會在工作和家庭中選擇家庭,家庭是我的生命。”這話里話外無不透著一個居家好男人的心聲!
而編劇,則被他稱作“個人生命的延續”,文學專業出身的他,一直到今天,也依然對寫作、對編故事有著相當的熱情。

劉儀偉上大學的時候,學習的專業是古代漢語,對散文情有獨鐘,從學生時代他就不停地寫,漂在北京的時候也寫,寫歌詞,寫小說,寫劇本,寫專欄,寫學術論文,還出版過散文集,后來做了《天天飲食》的主持人以后就開始寫菜譜。原本想在寫作方面有所成就,可“造化弄人”,一不小心成了“名嘴”。劉儀偉覺得,自己如果能把這兩個身份做到合格,就已經很欣慰了。
這些年來,劉儀偉教人做飯,為人做飯,他想用味道復刻幸福,用語言文字傳遞幸福。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