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霞 沈蓉蓉

沈蓉蓉? 南通市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南京中醫藥大學兼職副教授,江蘇省針灸學會理事,南通市針灸學會副秘書長兼臨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人(師從夏治平)。擅長針灸減肥、針灸治療面癱、中風、頸肩腰腿痛、月經病、蕁麻疹、小兒遺尿以及改善亞健康等;擅長針灸及穴位埋線、穴位注射、腹針、浮針等特色療法。

陸春霞? 南通市中醫院針灸科主治中醫師,擅長針灸治療內分泌疾病、消化道疾病、面癱、關節疾病等。
近日,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內容大意為:“神乎其神”的刮痧其實并沒有明顯的預防、治療作用。刮痧不僅不能治愈疾病,反而會引起各種疾病,甚至有可能引起死亡。“刮痧有害論”一時間甚囂塵上!
當然,很快就有大V對此進行了有力回擊,“刮痧有害”是一種誤解。由于刮痧操作門檻較低,盲目、錯誤、跟風、不正規地刮痧,往往會適得其反,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那你,了解什么是刮痧嗎?
刮痧療法是借助特制器具,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的指導下,采用相應的手法在體表進行刮拭,以出現皮膚潮紅,或紅色粟粒狀,或紫紅色等出痧變化,從而活血化瘀、祛邪排毒以防治疾病的一種外治法。
需要注意的是,刮痧要用特制器具,并不是隨手一枚硬幣、一把勺子、一張磁卡就齊活的。同時,刮痧需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專業手法操作。
古人運用刮痧療法是在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以中醫經絡腧穴學說、全息學說、瘀毒學說、樞機學說等理論體系為依據,用刮痧板對經絡循行部位涂上介質并予以刮拭皮膚,使皮膚出現痧像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醫學認為通過外界刺激經絡系統使全身相應部位的氣血加速運行,以此能夠聯絡臟腑,使全身狀態得以改變以適應疾病狀態下的不同環境,同時還反映各種疾病在不同狀況下所出現的表象。而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與人體體內經絡臟腑氣血相通,這使得刮痧療法以經絡理論為基礎,能夠在診斷和治療方面得以應用。
當人體的正常平衡狀態遭到破壞,代謝產物排泄受到干擾,就會產生大量瘀血毒邪。通過刮痧板對皮膚的刮拭,可以使皮膚毛孔打開,從而使體內瘀血毒邪即毒素由內向外排出體外。

從現代意義上來講,“痧”指經過刮拭之后在皮膚表面出現的痧點和痧斑,也是目前中醫學臨床所指的“出痧”或“痧象”。這里的痧,也包括了出痧的范圍、形態、顏色、快慢,患者的主觀疼痛感以及施術者板下陽性反應點等含義。
現代研究發現刮痧對新陳代謝、免疫抗炎、神經調節、內分泌、皮膚組織血管等方面均有一定作用。
1.新陳代謝:有研究發現,在實驗中,經絡刮痧能明顯延長實驗大鼠力竭的時間,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清除肝臟丙二醛(MDA),抑制血清谷丙轉氨酶(ALT)活性升高,說明刮痧能延緩機體運動性疲勞的發生,提高肝臟抗氧化能力。保護肌細胞與肝細胞,促進糖異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加速自由基清除,從而達到抗氧化、抗疲勞等目的。
2.免疫抗炎:刮痧的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是多層次、多環節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刮痧在感冒、咳嗽、鼻炎、哮喘等肺系疾病的臨床應用較多。有研究表明,刮痧能抑制機體自身免疫及免疫炎性反應。刮痧能減輕炎性腫脹,調節機體失衡的免疫力。
3.神經調節:發現刮痧可降低背根神經節及血清 P 物質、神經肽 Y(NPY)、炎性細胞因子磷脂酶 A2(PLA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提示刮痧可通過調節神經及血清中相關疼痛物質以減輕疼痛。

4.內分泌:刮痧組血清孕酮(P)、睪酮(T)水平升高,雌二醇(E2)、催乳素(PRL)降低。表明刮痧能調節性激素水平,改善其異常分泌,提示刮痧對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有一定調節作用。
既然刮痧確有療效,那么全力以赴地刮,是不是出痧越多越健康呢?全方位無死角地刮痧,是不是正確的呢?
首先,刮痧不是“換皮”,一味地希望出痧,指望皮膚“紅到發紫”,反而違反了刮痧的本意。
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醫生多強調刮痧板力度和速度要均勻、平穩、緩慢、柔和或者輕微,平穩、緩慢。
刮痧時,刮痧板與皮膚呈 45°,從上往下,從內到外進行刮拭,移動速度緩慢為 1~2 次/秒、快速為 3~4次/秒。
刮痧的力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輕度為刮痧板放置皮膚上,僅用刮痧板的自然重力大小;中度為在輕度的基礎上施加輕度的力量,以刮痧板接觸皮膚的邊緣下壓皮膚 0.5~2 毫米為準;重度為在輕度的基礎上施加中度的力量,以刮痧板接觸皮膚的邊緣下壓皮膚 3~5 毫米為準。刮痧的作用部位應為肌肉豐厚處,并不是全身都能刮。

在進行刮痧時,也有以下事項須注意:
1.不跟風刮痧,刮痧不盲目。刮痧前,首先要進行體質狀態評估,嚴格掌握刮痧禁忌證。
2.不在空腹狀態下刮痧。熬夜、勞累身體處于過度疲憊狀態時不宜刮痧,須待身體狀況恢復后再做治療。
3.對于體虛、體弱者首先需要明確中醫癥候,制訂刮痧治療方案,采取合適體位,手法宜柔和,不能為強求出痧而刮痧力度過大,時間過長。
4.刮痧過程中,要隨時與醫生交流,適當調整手法。當感覺疼痛劇烈時,應及時調整刮痧手法,減輕不適,不可因一味追求出痧或機械完成治療方案,要求患者強忍疼痛。
5.刮痧后,需要多飲水,在休息室休息半小時,待狀態穩定、毛孔閉合后再外出。
6.若刮痧后出現不良反應,須及時聯系醫生對癥治療。
刮痧操作易學難精,不少人往往會模仿醫務人員操作手法自行操作。但是,未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對刮痧的操作技巧無法領會,往往會造成過度治療,發生暈刮。因此,刮痧必須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
綜上所述,刮痧是一項傳統的中醫治療技術。它,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術”,也絕非一無是處的“騙術”。正確認識中醫,理性對待中醫,既不做盲目的“中醫吹”,也不做偏激的“中醫黑”。
(文字部分內容援引專業論文)
(編輯? ? 周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