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忠 徐飛
編者按
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是“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在教材中的具體落實,以語文活動實踐為主,將詞語作為學習對象,設計學習活動任務。這樣的編排設計給教師教學提供了較大的發揮空間,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本期關注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設計策略及其實施組織了三篇文章。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局教研室沈建忠、江蘇省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徐飛分析了本單元的編寫思路及語言學習任務的設計原則,從整體化、活動化、意義化、自主化四個方面提出語言學習的教學策略。廣東省江門市五邑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羅小容分析了本單元的設計思路、目的及教學現狀,并對“一體化”教學設計作了探索。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白如、吳欣歆以本單元第二部分“把握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為例,具體介紹了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認識基礎、操作方法及學習資源。希望這三篇文章對大家開展“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單元教學有所助益。
【摘要】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理解”的教學設計應圍繞“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設置語言情境,設計具體任務。語言學習任務設計的原則有:在語言實踐中習得語言,語感與語理協同發展,集中訓練與隨文而教相結合。具體策略有:整體化略,活動化策略,意義化策略,自主化策略。
【關鍵詞】語言學習,情境任務,語感,語理
語言運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強調指出:“ 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講,語言使人區別于動物,語言使人成其為人。人類用語言來延續文明、創造文化,每一個個體也正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世界、學習知識與技能、實現自身價值,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與人交流。在語文課程中,語言運用則是語文核心素養之核心。語文學科有四大核心素養,語言無疑處于樞紐地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是審美的依托。語文能力無外乎聽說讀寫,均離不開語言,“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也都屬于言語活動。
在語言學習中,詞語積累與使用無疑是核心任務。顧振彪先生指出:“ 語匯是語言的根本。學生使用語言能力的高低,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于掌握語匯能力的高低。國外甚至認為,一名學生的智力能力同語匯量的多少成正比。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生學語言,主要是擴充語匯,增強運用語匯的素養?!盵1]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八單元“ 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以下簡稱“詞語單元”)集中指向語言學習,其教學實施須要認真研究。
一、詞語單元的編寫思路
詞語單元是“ 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這一學習任務群在教材中的具體落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將“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作為一個獨立的任務群,并對其定位與價值作了如下說明:“ 本任務群旨在培養學生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象的習慣,在觀察、探索語言文字現象,發現語言文字運用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積累語文知識,探究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發現的能力,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增強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薄?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學習貫串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這充分說明了該任務群的重要性。在實施詞語單元的教學時,教學設計應圍繞“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群設置語言情境,布置具體的語言積累、梳理任務,組織學生從課內外的閱讀經驗中積累豐富的詞語辨析和運用材料,梳理探究相關的語言運用規律,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的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相關的規律和策略。
本單元的核心學習任務是:學會借助詞語“ 家族”、關注新詞語、掌握熟語等多種積累詞語的方法,不斷豐富自己的詞語倉庫;學習辨析古今詞義的方法,把握詞義變化的規律,認識古今漢語的聯系和差異;學會通過不同方式,辨析詞義的細微差異,把握詞語用法,尤其是詞語之間的搭配技巧,理解詞義的概念義、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能夠根據語境變化準確運用詞語。作為綜合實踐活動單元,本單元共有三項內容:學習提示,學習活動,學習資源。
“學習提示”是單元的引導性話語,由兩段文字組成,第一段指出本單元學習內容,第二段交代本單元學習目標?!皩W習活動”即單元學習任務,本單元共設計了“豐富詞語積累”“把握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 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三大學習任務。而在大的學習活動、學習任務之下,又設計了小的學習活動、學習任務。
“豐富詞語積累”這一大的任務下設計了三個小的學習任務,其內在邏輯是:詞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就像人類的“ 家族”一樣。了解這一特點后,就要一族一族地積累詞語,使詞語的積累更加高效。積累詞語,一方面要積累流傳下來的熟語,另一方面要積累在當代出現的各類新詞語。詞語是不斷發展的,因此需要“ 把握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這部分也安排了三個學習任務,其內在邏輯是:探究一個詞怎樣從最初的本義,通過一步步引申,最終變成多義詞的演變過程。在詞語發展歷程中,有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和感情色彩變化等情況。把握古今詞義的不同,才能避免望文生義。豐富詞語的積累,把握古今詞義的演變,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詞語。使用詞語的關鍵在于能辨析詞義,發現詞義的“ 微殊”,找到最恰當的那個詞語。在“ 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中區分詞語間的細微差別,就成了恰當使用詞語的關鍵。教材為此安排了四個任務,分別從詞義、用法、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四個角度去辨析詞義。這三組活動任務各有側重,第一組活動提示詞語積累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組、第三組活動提示學習古詩文和現代文時的要點。
學習本單元不可忽視“ 學習資源”,應處理好學習資源類選文與單元指定任務之間的關系。學習“古今詞義”,可以聯系閱讀呂叔湘的《語言的演變》;學習“ 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可以閱讀朱德熙的《詞義》;“ 資料摘編一組”,也對本單元的學習大有幫助。同時,教師還可以參考單元教學目標,借助學習資源類選文開發新的學習活動。如《語言的演變》一文,結合《鄒忌諷齊王納諫》第一自然段,闡述了古今漢語的三種差別。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這種方法分析該文剩余部分或其他文言篇目。此外,呂叔湘、朱德熙、張志公、葉圣陶、王力、塵元(陳原)等都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們論述詞語的文章都很經典,論說通透,是學生撰寫語言札記的范本。
二、語言學習任務的設計原則
1. 在語言實踐中習得語言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著語文學習要圍繞語言文字運用來進行,同時應在語文活動中加強語言運用的學習。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不是要離開語文活動去死記硬背語言學的教條,而是要在運用中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來積累語言運用的經驗,形成對語言的理性認識。
簡言之,語言運用能力,應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訓練。
在設計語言實踐活動時,應注重引導學生自我表達、與人交流,在語言運用中提升語言能力。西方語文教學將語言技能分成主動技能與被動技能兩種。主動技能即說、寫,又稱“產出性技能”;被動技能即聽、讀,又稱“非產出性技能”。這兩種技能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其重要性還是有差別的,說、寫這類“ 產出性技能”要優于聽、讀這類“ 非產出性技能”。前者作為終極性技能,將涵蓋、帶動后者,使聽、讀技能同步發展。
2. 語感與語理協同發展
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必需語感與語理并重。學生應在熟讀、背誦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形成、鞏固和提升優質語感。語感是不需要刻意組織就能自然運用語言、不需要外部壓力就能自覺關注語言現象的習慣。幾乎可以這樣說,語感好的人,語言運用能力必然強,語文素養必然高。除語感習得外,還要加強語理的學習,要善于從紛繁復雜的語言現象中去尋找規律,提升對語言運用的理性認識。語法知識應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習,不可抽取出來作為教條死記硬背。語感與語理可以相互促進,彼此轉化。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應善于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自由行走,從感性出發探究語言現象背后的規律,從理性的認識出發尋找具體的語言例證。如此,則能迅速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積累”“梳理”與“探究”三個詞語中,也暗含語感與語理協同發展的意思。先說“ 積累”。積,從禾,指“ 禾谷之聚”,在語義上側重“聚”;累,從糸,與線絲有關,語義上側重“有條理”。因此,語言的“積累”需要“積”“累”兼用,有條理地去積聚。再說“ 梳理”。本義是用梳子整理頭發。語言的“梳理”,是將零散雜亂的知識點加以梳理整合,進而連綴成語言知識的體系。最后說“探究”,就是要善于從紛繁的語言現象中發現語言運用的規律。語言的建構,往往是經由積累、梳理、探究的路徑,經歷由量而質的積累,由外而內的梳理整合,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入探究,由輸入到輸出的遷移運用,最后形成并提升良好的語言素養。
3. 集中訓練與隨文而教相結合
本單元處于本冊教材的最后一個單元,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穿插到前面單元的學習中。集中訓練可與期末復習結合起來,將本冊的相關語言知識融合起來加以復習。隨文而教,是指在學習前面單元時有機穿插。如在學習第六單元《勸學》《師說》時,可以學習“ 把握古今詞義的聯系與區別”;在學習《反對黨八股(節選)》《拿來主義》時,可以學習“豐富詞語積累”;在學習《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時,可以學習“詞義的辨析和詞語的使用”。
在語言學習任務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這樣的認識:詞匯積累和梳理的對象既要注重課內閱讀文本,也要注重課外閱讀文本;既要重視經典文本,也要重視學生習作的語言表達文本;既要重視單元學習活動的積累、梳理和探究,也要重視平時的積累、梳理和探究;既要重視具體的、目標任務明確的語言活動,也要有生活即是語言學習的觀念;既要重視活動過程中的展示,也要注重語言習慣的養成。
三、語言學習的教學策略
1. 整體化策略
整體化是針對碎片化而言的,強調知識的結構化、整合化,防止孤立化、片面化,是將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基本策略。語言學習的整體化策略,旨在幫助學生發現并建立語言知識間的關聯,使之結構化、系統化。
在指導學生積累、梳理、探究詞匯的過程中,要有整體意識。這一單元的三個任務要相互融通,還要與其他任務群之間進行融合,實現語言活動的前置和延伸。應當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當代文化參與”等其他任務群的學習過程中,也注重有意識地養成詞匯積累、梳理和探究的學習習慣,還要學會在其他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詞語積累和準確運用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本單元語言學習活動的效率。
整體化策略還體現在語言知識的系統梳理上。比如,一詞多義現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看似紛繁復雜,其實也有規律可循。多義詞的各個義項并不是孤立的,其間存在著各種聯系。抓住了義項間的聯系,就能更好地理解多義詞。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梳理詞義間的聯系。
以“伐”為例,《漢語大詞典》中對其的解釋有:砍頭,敗壞,砍斫,自夸,擊刺,攻打,平毀,記功,敲擊,為自己記功,批評。這些義項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可以結合思維導圖進行解釋。
“ 伐”的本義是“ 砍頭”,由“ 砍頭”引申出“ 砍斫”“ 擊刺”“ 敲擊”,這幾個義項存在相關性,前后關系相當明顯,是鏈條式引申。再由“擊刺”這一具體動作引申為“攻打”和“批評”,“ 擊刺”與“ 批評”之間存在相似性,“ 擊刺”與“ 攻打”之間存在相關性。而“ 攻打”會對人或物造成破壞,因而引申出“敗壞”“平毀”義。攻打成功,就由朝廷“ 記功”,再由“ 記功”引申出“為自己記功”,再擴大范圍,即“自夸”。
看似雜亂的義項由于運用了整體化策略,就變成了一張清晰的知識圖譜,更利于學生識記理解。以“伐”字為例,可以指導學生從所學的文言文中尋找有多個義項的字詞,梳理出這些義項之間的關系,繪制成思維導圖,并將該義項的演變解說給其他同學聽。
2. 活動化策略
活動化策略旨在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一定的過程體驗而獲得素養的提升,強調的是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并進行知識建構,而不是由教師直接告知、授予。本單元是活動單元,教材上提供了相關學習活動,如“舉辦一次‘領略成語魅力的主題語文活動”“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語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詞語的褒貶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態度”等。這些學習活動有的由個體完成,有的需要班級或小組共同參與,但不管是哪種,都需要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我發現、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