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婷 編撰
6月29日上午,“七一勛章”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頒授“七一勛章”并發表重要講話。29名同志榮獲“七一勛章”,其中就包括新華通訊社原國際新聞編輯部編輯,百歲老人——瞿獨伊。這位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期頤之年,許多往事都已深埋記憶。但是,當有記者問到您還記得父親翻譯的《國際歌》嗎?老人眼中閃光,高唱起來。1935年6月,正是唱著這首歌,瞿獨伊的父親瞿秋白英勇就義。
忘記全世界,唯獨記得你,那份熾熱的信仰和不變的初心穿越時空,仍被銘記。
1928年4月,瞿秋白秘密前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籌備工作,會后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同年5月,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作為中共“六大”代表帶著瞿獨伊來到莫斯科。今天,當時到過中共“六大”駐地尚健在的只剩下瞿獨伊一人。
她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我爸爸瞿秋白和周恩來等是提前到莫斯科籌備會議的。之后,我媽媽帶著我和一些代表叔叔、阿姨,從滿洲里邊防出境。那時,國民黨軍警封鎖得很嚴,在媽媽的引導下我管幾位叔叔叫‘爸爸’。就這樣,我掩護著那些‘假爸爸’出了境。當時,我和媽媽等是從上海外灘登上客輪,到大連后改乘火車,穿越滿洲里和西伯利亞,經過長途跋涉,終于抵達了莫斯科?!碑敃r好奇的瞿獨伊問媽媽:“我怎么那么多的爸爸?”“那時候我6歲,我也不懂‘六大’是什么,就是覺得共產黨是為人民做好事的。”
瞿獨伊回憶:“‘六大’在中共歷史上是很特殊的,會址不在國內而在國外。我還記得這次會議是在莫斯科郊區一座別墅里舉行的,每逢休會時,我常常給那些代表唱歌、跳舞,當時是很天真活潑的?!?/p>

1930年,瞿秋白從蘇聯回國主持黨的六屆三中全會,楊之華也一同回國,為了避免國內白色恐怖的殘害及便于開展地下工作,他們忍痛把9歲的瞿獨伊留在蘇聯國際兒童院。
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6月,他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赴刑場,他對劊子手說:“此地甚好”,并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從容就義。
正在烏克蘭參加夏令營的瞿獨伊偶然從《共青團真理報》上看到瞿秋白英勇犧牲的消息,失聲痛哭,昏倒在地。
那一年,瞿獨伊14歲,瞿秋白36歲。
鮐背之年的瞿獨伊曾看著相片中仍然年輕的父親,靜默了片刻后喃喃地說:“我始終不明白,儒雅的書生和壯烈的革命者,哪一個是我的父親……”
不久,楊之華忍著喪夫之痛,從國內來到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并當選為國際紅色救濟會常委,留在莫斯科工作。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瞿獨伊結束了13年旅居異國的生活,隨母親離開莫斯科經新疆回國。然而途經新疆迪化(現烏魯木齊)時,被背信棄義的新疆軍閥盛世才投入監獄。一同被抓的還有我黨應盛世才之邀從延安派來新疆幫助工作的人員和一些在新疆養病的紅軍傷殘員,共150名干部及子女。中共領導人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在此慘遭殺害。
敵人未能在楊之華等共產黨員審訊中獲得所需要的材料,策反也未成功,就盯上了年紀最小的瞿獨伊,對她進行利誘:“你還年輕,只要答應我們,出獄后會很快給你找一份工作。”瞿獨伊堅定地回答說:“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產主義!我決不單獨出獄,決不會為你們工作,我們無罪!你們必須把我們全體無罪釋放,并把我們送回延安!”
獄中條件艱苦,沒有陽光,提供的都是發霉的食物。瞿獨伊和大家一起參加靜坐絕食斗爭,舉辦悼念和抗議活動等。1946年被中共中央救出送到延安后,瞿獨伊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和丈夫李何一道被分配到新華社工作。
“坐監獄也有好處,經過考驗?!宾莫氁梁髞砘貞?,“坐監獄的時候,黨組織生活我有的時候也旁聽,那么我自己入黨的時候,就有更深刻的理解,覺得為共產主義要奮斗一生。”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時隔14年,瞿獨伊親眼看到父輩的犧牲換來了這一天。
這一天是她一生中“永遠的驕傲”。當天,她受組織委派陪同以法捷耶夫、西蒙諾夫為首的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登上了天安門前的觀禮臺。當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一種民族自豪感使我激動不已,我是含淚向蘇聯友人翻譯解說大會的盛況和自己的感受的。”開國典禮的消息是由新華社著名記者李普撰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言是由瞿獨伊用俄語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通過電波播送到全世界。
“那一天十分繁忙、勞累而緊張。但是,那種為祖國而興奮,那種光榮,成為我畢生回味無窮的自豪和驕傲。”
瞿獨伊簡介
1921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6年8月入黨,浙江蕭山人。新華通訊社原國際新聞編輯部編輯。瞿秋白同志的女兒。1941年被捕入獄,面對敵人威逼利誘,絕不屈服。開國大典上,她用俄語向全世界播出毛主席講話。作為我國第一批駐外記者赴莫斯科建立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其間多次擔任周總理和中國訪蘇代表團的翻譯。
1950年3月,瞿獨伊和丈夫李何被任命為新中國第一批駐外記者,奉派到莫斯科去建立新華社分社。
他們的工作在從北京赴莫斯科的旅途中就開始了。3月12日,恰逢蘇聯第三屆最高蘇維埃選舉投票日,為了使每一個選民都有投票的機會,在蘇聯的火車上也設立了選民投票箱。在一列開往莫斯科的火車上,正在赴任途中的李何和瞿獨伊發現這一情形之后,立即對同行的蘇聯旅客進行了采訪,了解他們對此次蘇維埃選舉的感受和看法。這條消息后來成為新華社莫斯科分社發自國外的第一篇新聞。
在新華社莫斯科分社,只有瞿獨伊和李何夫婦,他們沒有休息日,整天忙得團團轉。據瞿獨伊后來回憶:“在莫斯科,我們身兼數職,既是記者、通訊員,又是譯電員、抄寫員、打字員、翻譯,甚至還是會計、大師傅、采買員,各種零七碎八的瑣事無不分散我們的精力。有一次,我們去拜訪蘇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剛好趕上下大雨,我們下了公共汽車還得走一大段路,到他那里后衣服、鞋子全濕透了。談起工作,他說你們有些事情不必親自跑,寫封信派人送到外交部收發室即可。當得知我們既沒車子又沒有通訊員時,不禁啞然失笑。我們向他解釋:中國目前要厲行節約,一切力量都要放在建設上。他說這些情況他也知道,只是可惜我們要白白浪費掉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僅在工作中注意節約,在生活上也同樣要求自己簡樸,在給我們定薪時,李何主動減去400盧布,我也減掉700盧布。李何在分社工作期間,還義務兼任人民日報的工作。”

□ 瞿獨伊擔任開國大典俄語播音員。(視頻截圖)

□ 1952年5月,瞿獨伊(左一)和丈夫李何(左三)在蘇聯境內進行采訪。(視頻截圖)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缺少俄文翻譯,因而有代表團訪蘇時,常常借瞿獨伊去當翻譯,周恩來總理訪蘇、中國駐蘇使館張聞天大使舉行宴會和在公眾場合講話時,也請瞿獨伊去當翻譯。這使得李何的工作量更加沉重了,有一次他對妻子說:“獨伊,你走了,我連飯都吃不上?!?/p>
1950年10月,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周年盛典,為了充分反映當時蘇聯人民對新中國的友好,瞿獨伊夫婦夜以繼日地工作,翻遍了列寧圖書館的報刊及有關資料,采訪了曾到過新中國的第一個蘇聯代表團的成員,先后向國內發回10多篇消息和通訊,受到新華社總社的通報表揚:“稿件詳盡,切實,新鮮生動,說明國外分社記者在掌握語言的條件下,是可以大大發揮工作能力,很好地推進我們的宣傳報道的。”
當時,蘇聯政府對外國記者管理很嚴,規定新聞記者采訪活動范圍不得超過莫斯科市區50公里。凡離開市區50公里到蘇聯外地采訪,事先必須向有關部門提出書面申請、報告,獲準后方可出行,否則將被視為違法活動。申請手續程序相當繁瑣,必須交有關部門逐個審批,關口多、時間長。這給李何、瞿獨伊的新聞報道工作造成不便。
1952年5月,中國農民代表團訪問蘇聯,瞿獨伊夫婦與代表團商定,以翻譯和秘書的身份,爭取到陪同該團一起到蘇聯各地參觀的機會,從而規避了新聞記者赴外地采訪必須申請批準的復雜手續。在緊張的參觀行程中,發回10多篇通訊報道。后來,他們又將這種經驗沿用在了中國青年代表團、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團的赴蘇活動中,既完成了帶團參觀訪問的翻譯、秘書工作,又擴大了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活動范圍,且不違反蘇聯政府的有關法規。
當時,莫斯科分社與國內總社聯系和發稿的手段,通常是寄發航空掛號信,每封信要2.4盧布,一般是每月互通一次情況或報道,手續繁瑣,首先要由大使館的譯電員把所要發的稿件譯成電碼,再用打字機打出。同時還要把電訊稿譯成俄文。這樣一來,一條電訊稿,往往要發幾個小時。于是,李何、瞿獨伊在發稿時,常常會反復推敲,精打細算,力求少花錢、多辦事。
1957年,瞿獨伊夫婦奉調回國。他們離去時,新華社莫斯科分社記者隊伍包括譯電員在內共有4人,大小車輛2部,各類通信器材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57年回國后,瞿獨伊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1978年,她回到新華社,從事國際部俄文組編輯、翻譯工作,直至1982年離休。
瞿獨伊一生淡泊名利,從不向黨伸手,從不搞特殊化,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風范。當被問起父母留給她最寶貴的東西時,她的回答是:愛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