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營養健康促進會副會長 王思露

蘇軾有言:舉網驚呼得巨魚,饞涎不易忍流酥。這句詩將人們碰到魚肉之后的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遇到魚肉之后的“急不可耐”溢于言表。大家都知道我國人民吃豬肉很有傳統,其實在吃魚一事上的習俗更為久遠,有個成語叫“膾炙人口”,其中的“膾”“炙”二字都是“古人吃魚的烹飪方法”。一種從古至今大家偏愛的美味,“魚”之營養,融于舌尖,但當安全與美味碰到一起的時候,有關安全的一些注意事項還是不能忽略。
市場上銷售的魚類品種不一,我們可以簡單將其分為野生魚和養殖魚,關注價格,野生魚的售價總要比養殖魚更高,所以大家就總是認為“野生魚比養殖魚更有營養”。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野生魚之所以比養殖魚貴,原因在于打撈過程的繁瑣、銷售過程中的噱頭等因素,在安全和營養角度,此事需要科學看待。
從安全角度出發,野生魚的生存環境存在更大的污染風險,因此野生魚在生長的過程中更容易富集一些毒素,比如有些魚類在生長過程中由于捕食了本身含有毒物的海藻或小魚小蝦等而容易蓄積毒素。而當血卡毒素、河豚毒素等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毒素攝入量較大時,就會威脅到生命安全。
需明確的是,野生魚類生存的水域環境絕不僅僅只是魚的家,它同時也是各種寄生蟲等生物的生存之地,野生魚當中所含的寄生蟲比養殖魚更加復雜、多樣,雖然這些微生物不會威脅魚的生命,但會限制魚的生長,食入人體后也會危害人體健康。養殖魚的優越性在于它的水體環境和飼料質量(都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安全性更值得信賴。
對比二者,口感上有些區別,售價上有所差距,但在營養物質的種類和含量上差別不大。總而言之,從安全和健康兩個因素考慮,野生魚沒你所想那樣高端,請“三思而后吃”。
超市貨架上的速凍魚比新鮮魚類售價便宜,但大家的第一感覺往往是“營養價值低,不能購買”。其實,只要售賣的速凍魚類是正規廠家生產、加工的安全魚類,它的營養價值并不會比新鮮的差,可以放心選購。
當然,新鮮的魚類在口感和味道方面都更加優秀,相對而言也會降低機體被致病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侵襲的風險。所以,如果條件允許,建議首選“新鮮魚肉”。
在網上搜索“龍利魚”,出來的很多都是“巴沙魚”,這兩種魚經常被弄混,也常會被大家用價格來評價兩種魚的好壞。
相對而言,龍利魚比巴沙魚要“金貴”,一般巴沙魚柳會賣到20~30元/斤,而整條龍利魚的售價不會低于100元/斤。談之價格,評其好壞,這已經成為了大多數人的一種習慣。然而,巴沙魚之所以比龍利魚便宜,是由于大部分的巴沙魚都是人工養殖的,而龍利魚大多為近海捕撈的(龍利魚的養殖技術要求較高,不易實現)。
總有人說“巴沙魚價格便宜,營養價值肯定低”。然而,巴沙魚其實很優秀。其一,巴沙魚中富含蛋白質,每100克巴沙魚肉中含15克左右的蛋白質(此含量與雞蛋不相上下),量大質優。其二,巴沙魚口感優秀,不僅肉質較軟,久煮不老,易于消化,而且巴沙魚柳沒有什么刺,吃起來更加省事、安全。其三,巴沙魚售價更低,相對更親民。總之,巴沙魚與龍利魚雖然在價格上差異較大,但在營養和口感上并無太大差距,大家不必過分“吹毛求疵”。
大型肉食性魚類:那些處于“食物鏈中層級較高的魚類”,含有重金屬汞等有害物質的風險更高,所以食用后的中毒風險更高,例如金槍魚、劍魚、鯊魚、旗魚等魚肉,皆不建議食用。
魚膽:生活中傳言魚膽有“明目清火”作用,但事實上,大多數魚膽具有毒性,均不可食用。包括鯉魚、鯽魚、草魚、胖頭魚等在內的大多數魚的魚膽中都含有膽酸、氫氰酸等毒素,它們被稱為“膽毒魚類”。中毒初期表現為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等,甚至引起肝腎功能損害,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損害,中毒嚴重者可以導致死亡。建議不要聽信謠言,避免食用魚膽。
選對地方: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購買水產品要謹慎、理性。路邊小攤販等不確定食品來源、不明資質的地方售賣的各種魚類容易存在安全隱患(重金屬超標、寄生蟲污染等問題)。建議大家到大型連鎖超市或有資質的正規農貿市場選購魚類,不貪圖小便宜購買“價格相差太多的魚類”。
選新鮮魚類:買魚之前建議聞聞味道,假設您要買的魚已經有明顯的臭味(氨水味道)、柴油味等刺激、難聞的味道,應拒絕購買。
徹底加熱煮熟:吃魚本是好事,汲取營養,品鑒美味。但魚不建議生吃,應將其徹底加熱煮熟,尤其是那些用做涮火鍋或熬粥的魚片,需適當延長烹煮的時間,保證其完全成熟(肝吸蟲在90~100℃的溫度下持續加熱15秒以上才能被滅活),降低安全風險。
品魚要適量:《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人每日攝入40~75克水產品,每周建議最少食用3次魚肉,適量品鑒,才能收獲美味和健康。
選合適的烹調方式:安全吃魚,建議選擇安全、健康的烹調方式(蒸煮燉等低溫烹調方式),還原食物的鮮美,保留更多的營養物質;減少煎炸炒烤的食用次數,避免攝入由于高溫烹調所產生的有毒物質(丙烯酰胺、苯并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