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萬,阮陲靈,蘇寶財
(1.中共南平市委黨校,福建 南平 353000;2.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3.福建農林大學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8)
閩北是世界知名的茶產區,2021年3月習近平赴閩考察,首站就到了南平,對南平市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統籌發展、科技特派員制度完善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新南平建設導航定向。閩北人的命運也與茶葉精密聯系。從茶產業經濟、著名茶人楷模、茶產區人民聚焦到茶的視角,重新審視屬于閩北人民的愛國精神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茶視域下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愛國主義育魂樹人的良好大思政課內容材料。
國運興、茶業興,國運衰、茶業衰。1840年鴉片戰爭后,福建因《南京條約》開放福州、廈門為商埠。以萬里茶道為代表出口蒙俄北向茶葉貿易,受1848年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中斷,1853年后開始轉向福州方向的南向茶貿易,同時大量洋行進駐福州,福州此后成為閩北茶葉出口貿易茶港。1873年后洋行依據《北京條約》沿閩江內河溯流而上,將經濟侵略從沿海港口深入閩北茶產區,到延平西芹、建甌南雅、建甌市區(史稱建寧府)設置茶磚廠,茶產業直接面對西方列強的資本剝削。1886年閩北茶由福州港出口45000噸,達到巔峰后急速衰落。以英帝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以輪船取代帆船、印度、錫蘭茶取代閩北茶、蘇伊士運河取代非洲航線,閩北茶產業從“開埠市場沖擊”到“洋行資本剝削”到“產業全面崩潰”,最終以閩北茶為代表的中國自然經濟的茶葉、絲綢、瓷器“鐵三角”外貿拳頭產品全面喪失市場主導權,淪為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原材料供給地。馬克思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封建主義自然經濟模式辦茶的茶產業,是無法與壟斷資本主義競爭的。
閩北茶和從事茶產業的人民用茶稅、茶捐的形式積極支持反侵略的愛國運動。愛國將領左宗棠時任閩浙總督,1866年創建福州船政局,在繼任船政大臣沈葆禎的苦心經營下,成為當時遠東最大的造船廠。建廠費約400000兩,由閩海關四成結款撥付,每年運營費用600000兩,由閩海關六成洋稅撥付,月均50000兩,由從閩省茶稅項與兼辦臺灣防務費用中撥付“養船經費”月均20000兩。1866年至1884年閩海關的主要收入來自茶貿易出口稅,由于受洋行壟斷海外運輸貿易,洋稅的主要構成部分即洋行的茶貿易利潤,省財政的茶稅茶產區茶戶與茶磚廠所繳納的稅款。由閩北茶產業貢獻的省財政和海關稅共同支援福州船政局為代表的愛國自強運動,稱福建水師的軍艦是閩北茶農一摞摞“炒青”“渥堆”出來也很貼切。
福州船政局擔當起抵御列強侵略的歷史重任。其所造戰艦供給北洋、南洋海軍,閩系海軍人才也構成晚清海軍骨干力量,推進中國海軍建設。福州船政局也建設商船、運輸船,增強福州茶貿易的海上運輸力量,要從外國洋行聯合壟斷的海上運輸業中爭奪市場份額。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妄圖強占越南、臺灣、廣州灣的土地利益與侵蝕茶葉貿易的利潤,發動“中法越南戰爭”與“中法馬江海戰”。法國侵略者擊敗福建水師、破壞福州船政局,福州作為比肩武漢、上海的晚清三大茶港的輝煌歷史也在兩年后走到了盡頭。
中法馬江戰爭喚醒了閩北人民的愛國意識,傳統封建宗族觀、地域觀中蘊含著樸素的愛我鄉土的情感,但是局限在同宗族、本地域,而地區范圍的聯合不足以對抗早已聯合起來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力量,在西方列強面前依舊是一盤散沙。但是這一切在悄然改變,愛我鄉土的樸素情感開始上升為愛國情感,并逐漸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人之共識。
2019年恰逢五四運動百年。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主義運動。五四運動后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重新思考著中國發展的路線。北洋政府傾向以張謇為代表的“棉鐵主義”的實業救國論,南方革命黨主張以孫中山為代表《實業計劃》的振興實業論。時勢造英雄,福建茶業也盼來愛國茶人張天福的出現。
張天福出生福州名醫世家,青年時矢志興茶報國,吸收張謇實業興國的救國初衷,重拾對閩東北茶產業的傳統農產品優勢,汲取依賴外國資本、技術、人才的教訓。張天福青年時就讀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放棄醫術家學,選修冷門的農科茶學。1932年畢業后創辦福建第一所茶葉學校、茶葉改良場、福建示范茶廠、崇安(今武夷山)縣立初級茶葉職業學校。茶葉機械方面,改進日、法制茶機,研制“918”揉茶機。揉茶機型號的命名就是為了銘記日本侵華的國恥,此制茶機是福建省茶葉初制由手工過渡到機制的“第一”農機,茶葉制造的一小步,卻是茶產業的一大步。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張天福也面對著張謇一樣的困局。甲午戰爭后,日本搶占臺灣,福建被日本視為勢力范圍。張天福需要對抗的不僅僅是茶學技術難題,還有反動政府和日本勢力的雙重迫害。張天福依然熱愛祖國、維護真理,在抗戰期間對學生的抗敵救國斗爭給予極大的同情與幫助,對反動政府鎮壓愛國學生,他敢于站在正義的立場加以保護。巨大壓力下,培養出林桂鏜、蔡潤、吳振鐸、李潤梅、林漱峰、吳永凱、李一金、高章煥、倪鄭重等一眾高徒,他們最終成為了兩岸茶業界重要的股肱棟梁。
五四運動在百年前喚醒了國人,五四新人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救亡圖存”歷史擔當肩負起來,福建茶人張天福為代表的茶業知識分子的覺醒,并且傳播、教育閩北本地和來此求學的知識分子興茶報國的初心和大志,在外國殖民侵略和國內反動政府的雙重壓迫下,愛國感情在閩北大地上涌動,不斷醞釀和探尋著正確的方向。
閩北大地蘊藏著紅色的、革命的力量,茶產區人民擁護紅軍、擁護革命。1928年9月和1929年1月,由中共崇安縣委發動的兩次上梅暴動、建立了16支民眾隊,共2000多人,500余支土槍的崇安民眾隊整編為工農紅軍55團。星星之火就此在閩北大地呈燎原之勢。1931年在武夷山市洋莊鄉大安村建立閩北蘇區紅色首府,5月建立路下橋蘇維埃政府,下轄控制松溪、政和、水吉、浦城共48個村莊,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形成建松政蘇區的基礎。1932-1933年周恩來、朱德在光澤縣牛田建立兵站和醫院,并指揮紅一方面軍開展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斗爭,東方軍入閩作戰,保衛中央蘇區北大門。1934年7月紅七軍團奔赴北上抗日先遣隊,在延平區樟湖板渡閩江進逼福州。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后,原蘇區縣處于反動政府白色恐怖統治下,閩北人民依然忠于革命協助皖南新四軍同志撤離。1942年,赤石暴動后,反動政府對閩北愛國人士瘋狂報復。1942年6月19日,國民黨在武夷山境內殺害了73位新四軍戰士,他們中有共產黨員56人,女烈士7人,平均犧牲年齡24.6歲,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40歲。
閩北大地響應革命早、革命意識堅決、革命精神頑強。茶產區人民就是毛澤東所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三座大山下最典型的底層受壓迫者。“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當前歷史階段的總路線和總政策。”茶農在農業生產中受到封建主義的地主剝削,買辦階級低價收購茶葉進行外貿受到官僚資本主義的二次剝削,洋行進口農產品并出口工業品通過“剪刀差”形成帝國主義的三次剝削。茶產業還同時承受西方列強來自印度、錫蘭、印尼、肯尼亞殖民地的茶葉競爭和日本本土的競爭,并且直接承受日本勢力范圍干涉和侵華戰爭破壞的多重擠壓。
茶農、茶產業從業者、茶產區人民是革命理想信念堅決的團體,并且痛恨“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府。閩北人民認識到要完成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歷史使命,就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與敵人斗爭。閩北愛國主義精神開始從與資本主義統一思維維度的實業興國經濟斗爭,升維到響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閩北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暴動和革命中聚焦為對中國共產黨的無限忠誠。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茶產業面對全球競爭,中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的茶葉出口國。茶葉是中國在遭受嚴重經濟封鎖時期依然具有強大出口競爭力的拳頭產品,逐漸在新中國土地上煥發出“綠金”的光輝。
茶產業不再單純是自然經濟下的經濟農產品,新時代下茶產業是生態經濟下包含化工工業、農業生產機械工業、生物生命科學技術、農業生產組織管理、國際貿易貸款保險綜合金融業、國內外運輸業的綜合國力競爭。茶產業的跨產業鏈超限競爭,只有依賴強大的國家作為基礎,才有參與到全球茶貿易競爭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基礎。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基礎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中國茶產業以出口額16.1億美元和出口量35.5萬噸雙雙位列世界第一。
全球茶貿易競爭日益激烈,時代呼吁著愛國主義要有新的表現,閩北茶產業一直并將繼續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閩北領導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科技特派員助力脫貧攻堅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推進《深入推進新時代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激發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發展活力。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是茶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也是閩北茶產區人民的共同心愿。
當代愛國主義精神教育面對新時代更復雜的輿論環境、更多元的思想沖擊、更豐富的宣傳手段,傳統說教式學校德育教育方式、平面化理解愛國文化符號,難以得到良好的宣傳效果。只有把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思想武器,結合閩北地情市情的茶產業視角,通過學習和了解閩北茶葉財政所支持的福建水師參與反侵略戰爭、愛國茶人興茶報國的實業救國、茶產區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壓迫堅持建松政蘇區革命武裝斗爭這些歷史,貫穿中國近現代史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會更充實、更生動,更加有感染力,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愛國主義在閩北土地上不是舶來品,而是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親“身”經歷,是在閩北紅色文化中醞釀而成。新時代背景下,閩北人民自發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市場經濟,正是愛國主義鑄就閩北茶產業從遭受西方列強壓迫剝削走向全球最大茶葉出口地之一的偉大奇跡,永遠熱愛祖國、永遠擁護中國共產黨、貫徹新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正是愛國主義在當代性上最好的時代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