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坤
(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黨政辦公室,江蘇 徐州 221011)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實際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特色的領導路線、工作路線。茶文化課程作為高校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并以此來評價高校茶文化課教學效果。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非常重視群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民群眾的理論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其開創的唯物史觀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1844年,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俄國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強調:“沒有千百萬覺悟群眾的革命行動,沒有群眾洶涌澎湃的英勇氣概,沒有馬克思在談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時期的表現時所說的那種‘沖天’的決心和本領,是不可能消滅專制制度的。”列寧強調人民群眾是國家力量和國家生活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力量在于群眾的覺悟。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在《巴斯曼、列福爾托沃、阿列克謝耶夫、索克列尼基四個區非黨工人紅軍戰士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正是勞動群眾才應該是全部國家生活的基礎。”列寧認為群眾是革命的改革基礎,“吸引更多的人民階層參加社會建設,不激發一直沉睡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談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列寧高度重視群眾的訴求,“在人民群眾中,我們畢竟是滄海一粟,只有我們正確地表達人民的想法,我們才能管理。否則共產黨就不能率領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就不能率領群眾,整個機器就要散架。”
中國共產黨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結合中國國情,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強調:“關于群眾工作的重要性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957年7月,毛澤東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中認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毛澤東強調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1943年11月29日,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中提出:“‘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194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七大修改的黨章首次增加了總綱,并提出了貫徹群眾路線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十四大黨章首次完整表述了群眾路線,一直沿用到中國共產黨十九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茶發源于中國。茶文化是在長期的制茶、煎茶和品茶等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規范。唐代茶學專家陸羽在《茶經》中第一次將人文精神融入到制茶、烹茶和品茶過程中。中華茶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揚。中國不少高校開設了茶文化課程,不斷普及中國茶文化。在教學中,堅持群眾路線,將會促進教學相長,光大茶文化,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堅持群眾路線,站穩人民立場,加強以學定教,教服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全員參與、相互促進。課前可以采用破冰熱身游戲的形式,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堂上各小組圍繞學習任務,共同參與探究,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智慧,進行交流探究,分享心得和經驗。教師要善于深入淺出、提綱挈領進行答疑解惑,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喚醒合作意識和合作思維,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政治素質。堅持群眾路線,需要教師轉變角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進行教學,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設計、指導和參與者。這樣,對教師的政治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茶文化課教師,不僅要具有茶文化方面的學科專業知識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社會實踐知識,還要具備全面的政治素養和教學能力,包括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能力、課程設計能力、任務分解能力、洞察力、駕馭力等。
有利于提升茶文化課教學的實效性。相關研究表明,人類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獲得知識的,通過各種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給人的大腦中樞而實現的。其中,視覺獲得的信息為83%,聽覺獲得的為11%。堅持群眾路線,樹立學生的中心地位,茶文化教學上就要注重任務的驅動、學生的參與、互動,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這樣,能夠催生靈感,精教活學,有效促進師生教學相長。課堂上適當布置一些茶文化的體驗任務,學生在完成體驗任務的過程中,提升了茶文化的體驗性,激發了對茶文化的興趣,從而提高了茶文化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堅持群眾路線,教師要認真做好茶文化課教學實施前的準備工作。首先,要對高校茶文化課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實現高校茶文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要根據茶文化的知識點和學生的情況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利用多種教學活動策略,巧妙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明確課堂任務設計,打造趣味課堂。其次,做好各小組的分組工作,可采用整班電腦派位或隨機分組的方式,增強分組過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和抱團取暖的現象,讓學生之間能有更好的交流學習機會。小組學生人數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以5-8人為宜。要選好每組負責人,協助做好小組成員的任務分配等工作,負責人可以周期性輪換,使小組每個成員都有鍛煉的機會。
堅持群眾路線,教師要高度重視茶文化課教學的實施過程。為讓課堂活躍起來,課前可以利用5分鐘時間做一個破冰熱身小游戲。游戲環節可以安排給各個小組來完成,由小組來協調組織,全班參與。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任務為驅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參與整個課堂環節,加強學生的協作與交流。各小組在課前要重視任務的準備環節。課堂上要充分展示任務內容,交流成果,分享心得。教師要做好監督工作,防止小組展示過程中出現偏差。最后,教師需要進行系統的點評和總結,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認識。
堅持群眾路線,教師要做好茶文化課教學的反饋工作。反饋是師生雙方圍繞教學和方法而表現出來的。教學反饋是實施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具有準確性、針對性、激勵性、多樣性、交互性等特征。良好的教學反饋與調控,能夠有效地剖析課堂交流信息,指導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是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保障,要充分發揮評價反饋的激勵、矯正和改進等功能。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和學生要對教學的完成情況進行反思,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如,在教授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部分,在調查任務中發現,調查問卷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師生可以在課后進行線上研討,設計出更合理、更科學的調查問卷。發現“我與茶文化”主題演講準備不夠充分等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修改任務完成的標準,細化任務分工,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及時了解各個小組的準備情況,及時督促指導,做好糾偏工作。
總之,堅持群眾路線,就要更加重視學生在茶文化教學中的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教師的政治素質,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增強茶文化課教學的靈活性,提高茶文化課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改善茶文化課教學效果,提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