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營 王前前 閆沖沖 丁銀媛 廖華俊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經濟價值較高。現階段,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草莓生產與消費國家,草莓種植也成為了我國多個地區的支柱型產業,設施草莓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然而,設施草莓具有低溫、高濕、寡照、相對封閉的溫室小氣候環境和周年生產、連茬種植的問題,導致連作障礙嚴重,土壤病原菌積累量大,病蟲害頻發;同時,草莓品種單一、品種退化嚴重的問題,都嚴重影響安徽省草莓的產量與品質。
應當選擇脫毒草莓苗,壯苗定植。組織培養繁育的脫毒種苗可以去除大多數病毒、真菌和細菌,且大大縮短草莓繁殖周期。同時,組織培養是無性繁殖,保持了母本的優良性狀,有效防止品種混雜及退化問題。
不同草莓品種對枯萎病、黃萎病、根腐病等土傳病害的抗性不同,根據需要選擇相應抗性的優良抗病品種。
輪作尤其是水旱輪作是克服作物連作障礙的有效技術措施之一,可以有效利用土壤營養資源,并顯著減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種類及數量。司傳權等研究發現草莓與水稻輪作可減輕草莓的病蟲害發生程度,并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1]。在防治黃萎病方面,尚未發現哪種輪作比化學熏蒸效果更好,而Subbarao 等發現西蘭花—草莓輪作和甘藍—草莓輪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草莓黃萎病的發生,說明合理輪作在控制草莓黃萎病及增加草莓產量與品質方面仍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2,3]。
前茬作物收獲后的病株及殘體要徹底清除,帶離棚室作無害化處理。生長期間,適時摘除老葉,及時摘除殘葉、病葉,加強通風,保證透光,重病植株及時拔除并作無害化處理,對原種植穴土壤消毒,對周邊噴施藥劑防病。
合理增施有機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修復設施土壤、增強草莓抗病性、提高草莓產量和品質等。
相比傳統的種植方法,草莓高架栽培可減少因連茬、病害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少土壤的使用成本,減輕生產過程中病蟲害的發生和農藥的使用,提高草莓的產量和品質,顯著減少勞動力成本。
1.6.1 太陽能高溫消毒法
采用太陽能高溫消毒法[4]。選擇7—8 月天氣最熱、光照最好的時間,徹底清除前茬作物殘留物;施用麥糠或粉碎秸稈2500~3000kg·667m-2或未腐熟的有機肥等有機物1000~1500kg·667m-2,50%石灰氮顆粒劑80~100kg·667m-2,混合均勻撒施于土壤表面;翻耕2~3 遍;土壤整平后做畦;用新地膜將土壤表面完全封閉;在薄膜下往畦間灌滿水,直至畦面充分濕潤而無積水;溫室完全封閉15d 以上。該方法節能環保、操作簡易、實用性強,且綜合防病效果好。但若病害嚴重,該方法會產生滅菌不徹底的隱患,同時易受天氣影響,存在一定局限性。
1.6.2 土壤熏蒸劑與有機肥
常用的土壤熏蒸劑包括氯化苦、溴甲烷、D-D 乳劑、福爾馬林、棉隆等,均會影響土壤肥力,干擾土壤中微生物平衡;苯來特、多菌靈、甲基托布津等施入土壤中易被土壤顆粒吸附或抑制、殺死有益微生物;五氯硝基苯土壤消毒效果好,土壤性質保持良好狀態,但易致癌且高殘留[5]。
因此,土壤熏蒸劑與微生物有機肥共同施用成為最為有效的技術手段,即土壤熏蒸消毒后,在土壤處于微生物“真空” 期間施用含有功能微生物的生物有機肥,增加有益微生物的群體競爭力和相對豐度,優化土壤微生物群落,減輕土傳病害的發生,可有效緩解草莓連作障礙[6]。田給林等報道,在草莓連作土壤高壓蒸汽滅菌后,施用具有生物活性的蚯蚓糞,可以促進草莓根系生長,緩解土壤滅菌對草莓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7]。楊向黎等發現壟鑫、氯化苦等與土壤活化劑結合使用對草莓根結線蟲病、黃萎病和根腐病有良好的防效和增產效果[8]。
傳統的空間電場法是將電極線通過沿溫室縱向均勻布設的若干個絕緣子懸掛在溫室頂梁或棚梁上方,電極線距地面2.2~2.4m,經過改良形成的吊線加強化劑增強法對草莓免遭枯萎病、黃萎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侵染的保護率一般在84%以上[9]。
電液爆處理技術通過儲能電容器在土壤膠體溶液中進行強脈沖放電形成的液電效應對土壤滅菌消毒。液電效應形成的等離子流,空氣作用的壓力波、臭氧、氮氧化物等可將土壤中的細菌、病毒及害蟲滅活,將土壤中的有毒物質迅速分解,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氮肥及活化礦物質營養,可顯著改善土壤連作障礙問題,但價格較為昂貴。
微水分電處理技術通過脈沖電流作用于土壤,增加土壤溶液酸度,促進難溶礦物質養分的溶解和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分解與轉化,對土壤解毒,殺死有害微生物。同時作用于土壤溶液中的含酚化合物產生大量酚類氣體,有效殺死病原微生物。此外,該技術還會降低土壤pH 值,提高礦物有效性,疏松土壤結構等。然而,該技術造價較高。
3.1.1 黃萎病
在定植前對土壤進行藥劑處理,用60%~80%甲基托布津300~500 倍液蘸根5min 或在草莓移栽后用該濃度藥液灌根,也可用95%的噁霉靈3000 倍液灌根[9]。在黃萎病發病后可選用20%噻菌銅懸浮劑500倍液、500 倍液抗霉菌素水乳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 倍液或45%炭枯凈1000 倍液進行灌根處理[10]。
3.1.2 枯萎病
移栽后或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4%殺毒礬、58%甲霜靈錳鋅800~1000 倍液灌根處理[11]。曹滌環研究報道,幼苗定植前,用20%甲基托布津300~500 倍液浸苗5min 或灌根消毒;發病初期,用70%敵克松1000 倍液,或50%多菌靈1000 倍液灌根,隔7~10d 灌1 次,連用2~3 次;田間發生枯萎病后,采取先挖除病株,然后用25%吡菌醚菌酯懸浮劑2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2000 倍液,或30%噁霉靈水劑1000 倍液,或1.8%辛菌胺醋酸鹽水劑300 倍液等[12]。
3.1.3 根腐病
草莓定植前可用阿米西達、噁霉靈、亮盾、大康中生菌素等藥物蘸根。在草莓定植時,結合施肥使用適量的枯草芽孢桿菌加氨基酸進行灌根1~2 次,或者用甲霜惡霉靈、嘧菌酯、咪鮮胺等殺菌劑進行蘸根處理進行防治;對于大面積發生根腐病的草莓園,在發病初期時使用1500 倍液的甲霜噁霉靈、1200 倍液的噁霉靈、1000 倍液的福雙美、1000 倍液的咯菌腈、4000 倍液的苯醚甲環唑、500 倍液的霜脲錳鋅、600倍液的甲霜錳鋅、1000 倍液的噁霉福美雙等藥物進行噴施[13]。
3.1.4 青枯病
發病初期,用72%農業硫酸鏈霉菌粉劑3000 倍液噴或澆灌,每10d 用1 次,連續使用2~3 次[9]。蘇媛等研究報道,定植時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 浸根,抑制青枯病菌侵染;發病初期可噴30%綠得保懸浮劑400 倍液,或14%絡氨銅水劑350 倍液,間隔7~10d 噴1 次,一般噴2 次;也可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4000 倍液澆灌根際[14]。
目前研究發現,多種外源藥劑處理可誘導植物的抗病能力[15,16]。采用外源茉莉酸甲酯蘸根處理可提高草莓成活率、株高、單株葉面積、根系干重、葉片數量等多種生長指標;能提高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根系丙二醛生成含量、枯萎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數,減輕草莓植株發病程度,最終提高草莓抗連作障礙能力[15]。苗期開始使用激活蛋白對蠶豆赤斑病、根腐病、病毒病的誘抗效果達59.1%~89.6%,而且增產顯著,因此植物激活蛋白是比較有效的生物誘抗劑[16]。
木霉菌、熒光假單胞桿菌等菌類農藥具有防病與菌肥的雙重作用,通過PFI 拮抗細菌的營養競爭、位點占領等保護植物免受病原菌的侵染,可有效防治作物各種真菌、細菌性土傳病害,拮抗細菌營養競爭,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能有效調節連作導致的土壤微生態失衡,對立枯病、根腐病等多種病害有較好效果[5]。
研究表明,很多屬細菌分離物對草莓枯萎病均有拮抗作用,如甲基營養型芽孢桿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地衣芽孢桿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鏈霉菌(Streptomyces sp.) 等細菌分離物都適用于防治枯萎病[9]。Bekkar 等發現解淀粉芽孢桿菌Rb29 和枯草芽孢桿菌Bs1 可誘導鷹嘴豆植株產生系統抗性,使枯萎病發生率降低98%~100%[17]。
通過雜交技術或誘變育種選育土傳病害抗病新品種。蘇媛等利用誘變育種和組織培養結合,使用枯萎病原菌毒素,篩選得到了草莓枯萎病抗性突變體[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