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沈陽工學院生命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農業生產企業正處于突飛猛進的發展中,我國現代化農業企業人才需求的困境也日漸凸顯,并制約了企業及農業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滿足社會需求的重任,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必須為實現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服務,從而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世界各國都在陸續探討和實施職業教育課程的課程改革。從模塊課程、現場教學到工作過程,各方面均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果。我國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取得的經驗和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求自身課程改革的方法。2019 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 中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2020 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2]。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簡稱OBE) 也稱為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最早實踐于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3]。另外,在德國誕生了工作過程導向思想,通過現場教學等一系列的教學手段不斷探索職業教育模式。如今,培養的學生不能只是懂得理論,卻不會干活的“高材生”,尤其是對技術型要求比較高的專業或是課程,更要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結合現場教學形式,提高成果導向教育效果,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蔬菜栽培方向的教學改革,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聯系,讓學生們在“現場教學” 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將知識轉換為生產力,產學結合;為了滿足企業用人的需求,課程學習的內容要滿足工作的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實踐的能力,從而適應社會發展,滿足成果導向教育要求,確定任務目標。
《蔬菜栽培學》 分為基礎與技術2 方面。基礎部分主要講授蔬菜起源與分類,不同蔬菜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和品種類型、蔬菜作物生育特點及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蔬菜生物學基礎部分是學習和掌握技術的前提條件,在學習過程中仍以理論教學為主,同時結合現場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重點將細化栽培技術要點,將蔬菜播種方法、育苗與移栽、菜田耕作、環境管理、蔬菜植株調整與管理技術等典型任務過程化。根據不同蔬菜類型和生長期的特點,布置教學任務,學生在實踐中完成課程作業,而不僅僅是局限在課上學習技能,要將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到專業學習生涯中。通過任務的完成,以現場教學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明確技能操作的方法和標準,提高學生實際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生產栽培的蔬菜類型主要包括果菜類、葉菜類、根菜類,從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蔬菜。從蔬菜播種開始,到產品器官收獲,按照植株生長和栽培過程,整個任務體系包括:種子播種、育苗移栽、菜田耕作、肥水環境管理、植株調整等5 個典型任務。其中,育苗部分包括蔬菜生產中的嫁接技術環節。每項典型任務前后聯系緊密,難度系數逐漸遞增,相互包容。不同的蔬菜作物,生物學特性不同,這使得相同的工作任務又具備了不同的內容。通過不同蔬菜作物的栽培,使學生熟練掌握生產栽培任務,熟能生巧,舉一反三。種子播種,要求學生能夠識別不同類型的蔬菜種子;掌握蔬菜種子播種前的處理方法,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出苗效果;合理安排不同蔬菜作物的播種時期、方式以及播種深度;可以配置育苗營養土。育苗移栽,要求學生能夠培育蔬菜壯苗,及時進行分苗和間苗;確定合理的育苗期和移栽時間;通過嫁接技術,有效地防止多種土傳病害,克服設施連作障礙,利用砧木強大的根系吸收更多的水分和養分,同時增強植株的抗逆性。菜田耕作,要求學生掌握中耕、培土、作畦等菜田耕作技術,合理安排不同蔬菜作物的栽培制度等。環境管理,根據不同類型蔬菜作物的生物學特性,合理調控溫度、光照、水分、營養等環境因子;在栽培中,加強環境管理,重點掌握肥水管理技術;通過調控環境,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植株管理,包括整枝、摘心、打杈、疏花疏果和?;ū9仍耘嗉夹g環節;于蔬菜作物種類不同,合理協調植株生育過程中的各種生長關系,創造一個適宜于通風透光的群體結構;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合理調控植物生長發育。
在OBE 教育理念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結束后應達到的能力及水平目標有清晰的構想,然后設計適宜的教育結構來保證學生達到這些預期目標。通過現場教學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理論課堂教學的不足。在這種教學形式下,教師可以結合生產實際,講授理論知識,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直觀化,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現場教學也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理論知識,在教學現場直接獲得的生產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實踐操作的能力,達到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這種教學形式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豐富。
將OBE 課程內容按照蔬菜栽培生產中的順序進行系統分析,注重典型任務之間的聯系。根據專業成長及認知規律的遞進關系,重新構建行動領域,實現學習模塊的有效結合。在任務的實施過程中,重點研究現場教學的形式如何與OBE 課程內容有效結合?,F場教學結合主題講解、效果分析、研討交流、互動答疑、教學小結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栽培生物學知識理論性較強,不同類型的蔬菜生長發育規律不同,蔬菜起源不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各部分器官結構的不同往往有著不同的栽培技術方法,如黃瓜莖蔓生,葉腋著生卷須決定了栽培上需要吊蔓打杈。因此,要想靈活掌握技術方法,必須要學習蔬菜生長發育的特點;要想熟悉蔬菜生長發育的規律,必須仔細觀察植株器官的結構特點。通過教師講解與現場教學的結合,使學生第一時間觀察蔬菜植株生長發育及結構特點,有助于掌握理論知識,進一步理解技術方法的原理,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熟練掌握蔬菜栽培技術方法不但要求靈活運用生物學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加強實踐動手能力。在現場教學過程中,把真實的生產情境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親臨現場,親身體驗,可以直接有效地掌握技術方法。如,在學習蔬菜施肥灌溉的基本方法時,將學生帶進現代農業科技館,親自體驗水肥一體化供給系統的運行,掌握生產最新技術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在實踐與日常學習中深入生產,將栽培管理融入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熟練掌握蔬菜栽培管理技術。通過現場教學和典型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深刻理解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栽培與管理的方法,提高學生技能的熟練程度。
溫室內要求配套設施齊全,如育苗床架、電熱溫床、加溫通風設備、滴灌系統等現代化栽培設施,具備完成各項典型任務的基本條件,為蔬菜播種、育苗及嫁接等技術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才可以保證現場教學的有效進行。另外,溫室內常年種植各種蔬菜,也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的栽培與管理,綜合提高實踐技能。
由于蔬菜栽培的各項OBE 典型任務之間彼此聯系,可以在栽培技術方法學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項目任務,每次完成項目任務又是實現下一次現場教學的保障。如,蔬菜播種過程可以通過現場教學的形式進行操作,使學生掌握促進種子萌發的技術方法,同時種子萌發又可以為蔬菜育苗現場教學提供基本保障,保證每次現場教學的順利進行。綜合掌握栽培環境調控的基本技術方法,針對不同栽培環境中出現的生產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具有園藝植物生產專業領域的實踐經驗。
在課程學習中,鼓勵學生在實踐與日常學習中深入生產,將栽培管理融入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靈活掌握蔬菜栽培管理技術。結合現場教學,豐富作業形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模式。要求學生選擇一種蔬菜作物,從種子開始,進行栽培管理,并記錄蔬菜生長過程,錄制視頻,并形成項目報告??茖W研究是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與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科學研究成果與科學研究精神滲透到課程學習中,更要拓展學習領域和視野,鼓勵學生走進圖書館,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查找科學文獻,勤于思考,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豐富學生的創新活動。通過查閱科學文獻,分析栽培過程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舉一反三。
校企合作是實用技能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抓手。為了更好地滿足現場教學的需求,使學生能真正適應用人單位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課程更好地與企業建立深入聯系,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服務于現場教學,從而建立多方面“互惠互利” 的校企合作關系。專業課程的設置可以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企業參與教學,可以幫助專業更好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改革最終要服務于企業實習,滿足社會用人單位的就業需求。學校基礎設施較好,具備一定的科研條件,企業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先進的生產設備,通過資源互補,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學校教師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體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利于企業實現創新性產品研發;企業具有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才,可以指導現場教學,從而進一步擴大“雙師型” 教師隊伍的規模。以學生頂崗實習為出發點,不斷探索和拓寬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搭建校內基地與校外基地的有效銜接,使校內基地建設趨于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校外基地成為校內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外延連接體,最終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學習和就業的零距離無縫對接。
通過校企合作辦學的模式,以企業和學校之間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教育,共建蔬菜栽培學課程系統化教學,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得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和職業道德的養成融為一體。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并重的企業一線創新型應用人才。
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體系的建設。構建出科學、系統、完善、符合現代園藝需求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這種實踐技能培養體系,不僅具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性,循序漸進,而且實踐內容也與理論教學同步,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促進。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相銜接、基地建設與實驗室建設相結合、校內實驗教學與校外實訓教學相融合、實訓教學和科技創新相統一,激發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使其畢業后不僅具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也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滿足現代園藝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要求。
結合專業特點,將蔬菜栽培與創新創業活動、畢業論文試驗相結合。通過查閱文獻、確立選題,制定科學的試驗方案,實現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有效結合。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為現場教學提供相應的環境。如,針對設施栽培空間有限、土壤連作障礙等問題,鼓勵學生采用創新型栽培方法,改良栽培基質性質,創造適宜蔬菜生長的栽培環境,進行科學試驗,探索并解決生產中的問題,為現場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
創新想法來源于對專業知識的靈活掌握,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只有具有先進的理論基礎,才能保證創新實踐活動有效開展。因此,在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不能忽略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要求學生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創新是創業的基礎,創業是創新的重要體現。專業培養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更應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開拓精神。以新穎獨創的方法突破常規思維,解決專業問題,促進專業發展?,F場教學是實現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創新意識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現場教學,使學生掌握各項栽培生產關鍵技術,加強實踐動手與技術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