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艷
(廣東海洋大學,廣東 湛江 524088)
“產學研” 三位一體創新協作共同致力于農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產學研” 即企業、學校、科研機構三者之間相互系統性合作。其中,農業產學研中的“產” 意指企業作為一線生產者,是實現校企雙向流動,培育創新、實用性人才的重要載體,在農業領域將生產理論與種植實踐深度融合;“學研” 即學校與科研機構匯聚著大量專業性人才,科研設備齊全、科研環境優良、科研氛圍濃厚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成為創新研究、培育人才以及知識傳播重要途徑,達到產學、科教雙規融合。廉江市紅橙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導致其長久性發展動能不足,因此未來以互聯互通為基礎,堅持涉農企業、農業類高校以及農業生產科研機構的聯合,實現紅橙“產學研” 發展模式在農業生產地區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不僅能夠加速紅橙科教成果的轉化,同時也能夠為紅橙生產提供新技術、新人才,實現經濟效益,達到共贏和多贏。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技術、經營手段以及勞動者的素質成為農業轉型升級,拓展農業價值鏈和產業鏈的關鍵因素,因此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發展方式,關鍵是依靠革新發展。
農業產學研協作是產學研在農業范圍的應用,是將農業所需的各類生產要素進行組合,集農業生產、農業教育以及農業科研在資源優勢上的協同化,其中政府、金融機構等組織與農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農業協同創新發展體系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協作的本質是加快促進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過積極調控農業多種資源要素,互補型主體要素,形成生產-教育-創新鏈的協同創新發展機制,堅持供給與需求相對應,知識與科技并重,實現科教轉化為生產力,以高質量為標準提供持續供給,進而不斷滿足國內外農業市場的需求。總之,農業“產學研” 協作是以三螺旋理論為基礎,以農業現代化發展為目標,加強產業科技創新機制發展,不斷補齊農業發展的短板,激發農業長效發展的新動能。
1.2.1 三螺旋理論
在知識經濟創新發展時代,單一線性發展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創新系統的要求,需要的是多元要素之間達到動態互動,因此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動態三螺旋模式是理想型發展模式。三螺旋理論中的創新主體主要有政府、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相互螺旋交疊。其中,“企業—學校—政府” 三者的相互補充、滲透是提升創新條件的關鍵因素;三者之間相互分工又交叉融合,企業負責進行生產,學校為生產提供新知識,政府確保相互作用的穩定進行。基于此,三螺旋理論奠定了在農業發展領域的動脈合作,政府、科研院所、金融、高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將融集資本、信息共享、利益分配等作為合作基本要義,搭建創新發展的網絡體系,打破現實意義上的地域、行業和部門之間的壁壘,激活農業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活力,不斷突破現有的科技成果,整體提高組織能力。
1.2.2 農業現代化理論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關鍵是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市場與政府的調控下,緊密銜接農工貿,促進產加銷為一體,從而形成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1]。農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新農村建設、全面提升農民科學素養、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力量,而農業產學研的有機合作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因素,得到了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高度關注。加強農業產學研緊密協作,可以通過高校、科研機構之間雙向信息交流,對農業生產提供超前管理理念指導,提高農戶的科學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幫助農戶掌握農業生產、經營以及銷售規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業企業以及從業人員將先進的技術在培訓講座中進行指導,真正將科教轉化為生產力,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現代化新理念。
農業產學研協作模式中的主體在合作實踐過程中會出現同一模式下不同要素占引導地位,以下將農業產學研協作模式分為政府推動型、涉農企業導向型以及高校嵌入型協作模式。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各級政府根據本省實際情況,探索農業發展的自然優勢以及未來強農、利農、富農之路。在推動產學研深入協作創新發展過程中,政府不僅僅只是參與者、服務者,更是起著關鍵性引導者的作用。如,政府會間接委托不同單位機構承接農業類重點項目的管理,建設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群,定制涉農校企聯合培養計劃等形式鼓勵支持農業產學研深入合作,共同推進農業項目的運營管理;政府不斷加強農業成果評估體系的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從法律上保障農業類科技活動、農業科研學術的創新協作,維護農業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政府引導構建農業產學研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利用現代化數字信息通訊手段與技術,打造集發布、收集農業信息為一體面向全體社會的產學研信息平臺;此外,政府直接作為牽頭,在貫徹落實中央農業政策方針戰略基礎上,設立農業合作專項資金,不僅為農業產學研合作項目提供重要資金來源,推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創新,而且減少了涉農企業出資壓力,降低投入風險,提升企業參與創新協作的意愿。政府在農業產學研協作中科學合理定位自身角色,積極引導創新協同發展的農業產學研治理機制。
涉農企業導向型是指企業作為主導力量,在產業鏈、價值鏈與創新鏈的鏈條上,涉農企業能夠有效地銜接各鏈條,承擔創新協作活動的主體責任,積極主動進行聯合創新,實現農業成果的增值。
在農業產學研創新協作模式中,涉農企業在產品的開發、增值、轉化以及推廣環節中發揮著主體比較優勢。為提高農業產學研合作貢獻力量,在產前,涉農企業深入貼近市場,進行市場需求調研,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從而創新科學技術,提供鏈接市場前景的農產品;在產中,研發技術走向大規模,成果轉化走向高效率,難免在此過程中會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因此,涉農企業采取與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類高校進行聯合創新,積極引導更多有利資源向涉農企業集聚,緊密銜接生產鏈和科技鏈。在產后,通過市場反饋的問題及時進行動態調整,轉變升級產品開發方向,從戰略上貼緊市場需求,促使涉農企業更加重視培育持久性發展能力,提高品牌市場知名度和用戶滿意度。涉農企業整體協作過程中,以政策為導向,積極主動發揮能動性,做好農業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高等院校嵌入型模式指的是高校主動尋找政府、涉農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的助力,對農業科研進行精細化研究,不斷為農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基礎。高等院校在進行農業類項目研究過程中會遇到實踐環境與實驗硬件條件的限制,因此借助農業科研類院所資源來彌補高校試驗用地的不足,同時圍繞農業產學研合作發展道路,推廣農業創新發展理論,為農戶實際應用技術奠定堅實基礎。隨著現代化發展,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大量的高職專業人才面向社會,高校與企業共同簽訂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校企合作專項發展,建立寓教于專業理論又寓教育于實踐應用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引領專業人才面向市場和生產實際提出新課題,促進可持續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
廉江紅橙是廣東省廉江市經過第5 代嫁接繁殖出來的,具有果肉橙紅、果形靚麗、皮薄光滑、汁多渣少等特點,被譽為國宴佳果。1995 年廉江市榮獲稱號“中國紅橙之鄉”;2004 年國家實行對廉江紅橙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然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問題也不斷涌現。
廉江紅橙的種植雖然具有一定的時間階段,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傾向于年輕化,但是廉江紅橙在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形成以紅橙產品為“龍頭”,以供銷合作社、民營企業以及其它服務型組織為依托的服務實體,缺乏種植龍頭企業,僅有的幾個產銷量大戶也主要集中在青平等地。不僅如此,很多稍有名氣的紅橙種植農戶分散分布,各自經營自家紅橙,相互之間也缺少技術交流與探討,導致單家單戶不僅難以提高紅橙的質量,而且難以抵御黃龍病等病災和市場風險,加上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利用率低,嚴重影響了紅橙產量。廉江紅橙產業鏈的發展集中在種植和銷售鏈上,并沒有形成集種植、生產、深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產業集群。
廉江紅橙雖然在廣東省內小有名氣,但放眼全國,廉江紅橙在包裝、銷售、流通等方向更是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廉江紅橙雖然已有注冊商標也得到地理標準保護,但是其尚沒有形成統一品牌化管理組織,也就很難得到大眾認可。不僅如此,廉江紅橙缺乏維護品牌聲譽的有效措施,大量不法商販批量收購品質和口感差的外地紅橙,以次品冒充廉江紅橙品牌售往其它地區,導致廉江紅橙品牌競爭力受到嚴重沖擊,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不僅如此,廉江紅橙果品分級、清洗等采后一系列嚴格程序的商品化處理程序簡單,商品外觀形象差,加上宣傳形式單一、范圍窄,沒有統一化管理,導致其品牌競爭力成為其發展的重要短板。
廉江紅橙種植以來,銷售方式主要是通過紅橙節會展示批發以及小商戶的零售,互聯網電商普及度還處于初級接觸階段。通過實地調研種植紅橙的農戶,其銷售僅限于長期合作的購買商和一些零散下鄉農游樂的游客或者農戶自己拿到市集上進行售賣,小產戶也很難有機會去參加紅橙節等展會批發銷售,加上展會涉及范圍有限,也很難靈活地收購紅橙。農戶簡單接觸到現代化互聯網電商營銷,但是無法真正實踐運用起來,主要原因有農戶自身知識文化水平有限,農戶子女大多數外出上學或者打工,也不能幫助老人更便利化接觸互聯網。電商銷售雖然擴大了市場范圍,但是物流運輸成為阻遏其發展的重要因素,因為紅橙是屬于易腐爛、易擠壓產品,冷鏈運輸是其非常重要的保鮮手段,由于政府沒有進行相應的補貼政策,物流成本費用極高,銷售數量非常有限,除此之外,缺乏創意、個性化包裝的增值服務,銷售模式一直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
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重要生產力。種苗選種不當,廉江市政府尚未統一種苗,聯合專門研究紅橙種植的科研院所進行育苗,導致農戶憑經驗進行選種生產,因此后續苗種出現的病害問題無法得到治療,種植賠本風險數高。紅橙產業的發展尚未得到高度重視,涉農企業意識淡薄,“公司+農戶” 協作發展認識不足,廉江紅橙中的農業社會化服體系不足,沒有向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向轉變,在農戶與企業、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間少了一道溝通協作的橋梁,農業產學研合作思想匱乏。廉江紅橙種植農戶教育水平低,中專學歷差不多為最高知識水平,部分農戶種植技術僅靠個人積累的經驗,獲取專業種植技術成本高,種植技能學習問題非常嚴峻,因此農戶的種植熱情不斷消退。
基于廉江紅橙發展出現的問題,需要構建紅橙產學研協作創新發展路徑,需要明確紅橙發展產學研鏈中各方職責,各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設計、引導、交流,共同搭建內聯紅橙生產,外聯紅橙市場的信息與資源網絡共享平臺。
4.1.1 政產融合,以政促產
廉江市政府要積極實行牽頭促合作的創新發展模式,引導探索更多方式不斷完善發展機制。廉江市政府應該加強紅橙產業產學研合作基地建設,基地以加快涉農企業科技成果創新與應用為基準,長久性示范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等成果,推動建立“一個基地,延長一項紅橙產業鏈,致富一方農戶” 思路。還要積極引導創建廉江紅橙遴選田間超市、職業農戶田間培訓、返鄉務農青年人員創業陣地等多舉措促進技術創新合作的項目,政府應加大對紅橙產業補助力度以及物流補貼,開展政企、物資于一體的服務形式。此外,廉江市政府應投入資金扶持紅橙生產、研發、銷售等全產業鏈的開發,政策扶持到位,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環境。
4.1.2 產學、科教雙規融合
把廉江眾多經營散戶進行集約化經營,引導農戶聯片聯產、聯管聯營,再由高校科研團隊為其提供紅橙種植的科技理論培訓,如廣東海洋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通過產學深度融合,推動紅橙生產的標準化、組織化和規模化,從而實現單產效益增加的新型協同創新發展。涉農高校、農業科研院等合作,以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目標,最大化統籌調控農業科技資源,組建廉江紅橙農業科技創新團隊,集中解決紅橙生長環節中遇到的黃龍病等重點科技難題,開展諸如紅橙重大病蟲害防控、土壤污染治理等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并且在實踐中將其應用,達到集成示范推動的效果,促進可持續性增長。
4.1.3 推進農業產學研合作新格局,聚焦一體化組織建設
政府、農業部門需要不斷鼓勵扶持建設一批“紅橙合作社”、“紅橙園區”、“紅橙科技服務超市” 之類的水果盟會。使合作社創新發展“農戶+龍頭企業+機械化” 新路子,進行高效產學研合作創新,輻射周邊農戶采用機械化新模式,實行產業化經營形式。產學研合作方式上,“公司+農戶+科研專家” 顯神通,涉農企業通過現代化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科研專家開展幫扶對接,將紅橙種植大戶和普通種植戶組成一戶對一戶幫扶,實現創新生產在企業、科技創新在高校、創業聯盟在園區的新發展模式。今后,紅橙園區將嚴格選種育苗,政府搭建橋梁,結合廉江區位優勢,推動相關紅橙項目落實到廉江;在發展紅橙產業鏈條上,企業投資深加工,成果轉化,農業科研院所深入進行研究,科技理念推廣;政府搭建溝通橋梁,承擔一定系數的技術創新研發風險,形成具有穩固保障,集研究、開發、服務為一體的紅橙產業鏈條,打造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自2006 年,廉江市決定將紅橙種植打造成一項支柱產業[2]。廉江紅橙產業,在未來發展中應圍繞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業科技等產業重點建設運營,打造現代化高效的紅橙育種、生產、銷售基地。紅橙行業協會可以購入對紅橙的商品化處理的電子設備,將分揀、打蠟、拋光等環節進行機器化處理,然后進行精品包裝,通過冷鏈物流配送到紅橙基地,這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提高價值鏈,而且推動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此外,若干家新型家庭主體自發聯合建設紅橙自然生態觀光休閑園區,選擇規模較大的產地,搭建紅橙幼苗繁育區,實行休閑觀光區統一一體化管理種植技術,吸引游客認購幼苗,宣傳認購幼苗自己豐收果實的新業態。在農技推廣上,政府可以協同農戶于廣東海洋大學、嶺南師范、寸金學院等高校,用現代化理念管理果園,延長紅橙產業鏈條,如紅橙飲料、橙皮加工等,通過紅橙深加工,貼上商標,使紅橙進行增值銷售,也可以避免殘次、低質品流入市場,緩解相對銷售難的問題。通過紅橙育苗區、物流配送中心以及紅橙深加工等產業園區展示紅橙產業的新面貌。
農業“產學研” 的發展繼續深入推進到農業“政產學研” 再到真正落實到農戶上的農業“政產學研用”,科技創新的最終落腳點是帶農致富,把農戶的錢袋子鼓足。因此圍繞農業帶頭人才、青年農場主、扶貧對象等展開一系列技能培訓,鼓勵涉及紅橙培育的大中專生到基地進行實地研究,廉江市政府定期引進一些高校農學院學生來紅橙基地實習,全力培育紅橙產業農業人才實踐培育中心。同時從廉江市涉農發展部門聘任管理專家到基地兼任指導員,并且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有針對性吸引符合人才培養需求的技術專家,組合培養出一支符合紅橙可持續生產和運營的主力軍,助力紅橙產業走向高質,走向品牌化。解決紅橙發展動力不足短板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走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道路,將教育知識理論真正融入產業鏈條發展中,農戶發展成為品質高、富科技化的紅橙種植專業訂制戶,培育新的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戶。
針對廉江紅橙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通過農企連接,龍頭企業拓展新營銷市場;通過政農扶持,借助貼息稅收優惠切實提高流通效率。廉江市政府應牽手涉農企業種橙農戶,共同借助專業電商進行“直播帶貨”,讓滯銷的特色農副產品通過當下流行的主播在線銷售方式,利用視頻平臺的熱度和主播的流量將貧困地區的特色好貨推銷出去,帶火特色農副產品,把主播流量變為產品銷量[3]。農戶聯手電商巨頭,政府積極引駐盒馬鮮生、大潤發、沃爾瑪超市,簽定長期合作協議,橙園直接供給超市,共同實現紅利。廉江紅橙應該立足“新零售” 銷售渠道,以互聯網為依托,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推行紅橙雙線營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