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 方華 陳靜翔 王德洪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美麗鄉村建設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時我國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速較快的國家,養老事業面對的壓力和挑戰與日俱增,傳統的養老模式愈來愈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的逐漸改善以及老年人回歸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田園養老模式開始興起。該模式以農業休閑為主導,依托于鄉村自然田園景觀和休閑農業資源,強調政府、社區、家庭、個人多方參與,為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醫療保健、農業休閑旅游、娛樂文化等養老服務,以豐富老年生活,促進身心健康[1]。本文基于老年人家屬的田園養老認知度調查與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和建議,為田園養老模式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參考。
本研究在浙江麗水市蓮都區、經濟開發區及浙江杭州市隨機選取老年人家屬作為調查對象。通過文獻查閱發現,目前直接針對老年群體認知和感受的調查較多,但基于非老年群體的養老服務認知度調研很少。非老年人群是當前養老服務市場重要的“利益相關人”,家屬不僅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力量,更是養老服務消費的主要購買者或重要參與者,在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和完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老年人家屬對于田園養老的認知和感受十分關鍵。浙江省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首創地,而麗水作為浙江省“大花園” 建設的核心區,有著豐富的自然田園資源,也是浙江省老年人比例較大的市區之一。從麗水市及杭州市選取調查對象,針對老年人家屬群體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田園養老認知度調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半結構化訪談等方法,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開展調查。線下調查由經過培訓的志愿者以入戶或街頭攔訪等方式,選取老年人家屬進行調查,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當場作答并回收,共收集有效問卷69 份;線上調查借助問卷星網站發放網絡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196 份,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65 份。數據運用SPSS 26.0 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自制的《老年人家屬田園養老認知度調查》,內容包括3 個部分:被調查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別、年齡、家庭住址、文化程度、職業等) 以及家中老人的情況(包括老人數量、身體狀況等);養老服務模式偏好(包括對養老方式、養老環境的偏好情況);田園養老認知度及養老需求狀況。數據統一錄入整理后,采用SPSS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布較為均衡,其中男性104 人(占39.2%),女性161 人(占60.8%);20 歲以下18 人(6.8%),20~29 歲有65 人(占24.5%),30~39 歲有64 人(占24.2%),40~49 歲有71 人(占26.8%),50~59 歲有47 人(占17.7%);城市居民92 人 (占34.7%),城鎮居民103 人 (占38.9%),鄉村居民70 人(占26.4%);初中及以下學歷58 人 (占21.9%),高中學歷56 人 (占21.1%),大學學歷134 人(占50.6%),研究生學歷17 人 (占6.4%);機關事業單位職工42 人 (占15.9%),企業職工56 人(占27.1%),工人41 人(占15.4%),農民16 人(占6.0%),個體戶29 人(占29%),在校學生81 人(占30.6%)。
調查對象家中都有1 位或多位老年人需要贍養,同時多數老年人身體狀況尚可。調查結果顯示,家中有1 位老人的有80 人(占30.7%),有2 位老年人的119 人 (占44.9%),有3 位老年人的33 人 (占12.5%),有4 位以上老年人的有33 人(占12.5%)。家中老人身體狀況良好的144 人(占54.3%),身體狀況一般的114 人(占43.0%),身體狀況較差的3人(占1.1%),身體狀況很差的4 人 (占1.5%)。就老年人采取的養老模式來看,多種養老模式同時存在,但居家養老在目前占據主導地位。調查結果顯示,家中老年人與子女共同居住有33 人 (占12.45%),與子女在同一社區但分別居住的有86 人(占32.5%),老人居住在養老院等福利機構的有50人(占18.8%),居住于專業化高檔養老院的有8 人(占3.0%),選擇異地旅行養老的有2 人 (占0.8%)。
就養老服務模式的偏好來分析,明確表示希望自家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人數較少(占15.5%),表示有可能選擇養老機構的有106 人(占40.0%),表示不接受養老機構的有118 人(占44.5%)。通過訪談了解到,部分老年人家屬之所以不希望老人入住養老機構,既擔心服務質量與配套設施不完善,又擔心將老人送到養老機構是不孝的表現,會被人說閑話。根據調查結果,如果選擇養老機構進行養老,醫療設施(選擇比率達88.3%)、環境優美 (選擇比率達66.8%) 以及居住舒適度(選擇比率達86.4%) 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此外交通及經濟狀況等客觀因素也是較為重要。大部分老年人家屬認為,將老人送入一個具備良好醫療設施及舒適居住環境的養老機構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老年人對養老模式的選擇與家屬觀念及經濟水平有較大關系。如果家中老人要選擇異地養老,多數人希望老人回故鄉居住(占34.0%) 或到兒女所在城市居住(占33.6%),部分被調查者希望老人選擇曾長期居住的城市(占10.2%),也有部分被調查者希望老人選擇有良好配套服務設施的田園鄉村 (占22.2%)。老年人選擇這些類型的養老模式受到中國傳統“家” 文化影響,即便是在傳統養老模式受到沖擊的現在,老年群體對子女的情感需求仍然存在。同時,子女的經濟狀況會影響老年人對養老模式的選擇。子女收入較低,老年人傾向于選擇家庭養老;子女收入居于中等,老年人會選擇養老機構養老;子女收入較高,老年人則傾向于專業化養老機構以及異地旅行來解決其養老問題。
根據調查結果,大部分被調查者并不了解田園養老,其中58.9%表示是第1 次聽說田園養老這一概念,僅4.9%表示對田園養老較為了解。對于田園生活,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自己家中的老人會喜歡(占64.5%),而有0.8%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家老人不會喜歡,同時自己也對田園養老存有顧慮。在訪談中了解到,許多老年人家屬對田園養老的顧慮,主要是擔心鄉村地區的基礎交通設施、生活設施、醫療設施等方面不完善,加上遠離子女親人,給老年人生活造成不便。
對于田園養老基地的環境景觀元素,老年人家屬認為青山綠水 (選擇比率達85.19%)、菜園果園(選擇比率達51.85%)、農家小院 (選擇比率達46.3%) 等較符合老年人的審美標準;田園養老最大的吸引因素在于健康養生(選擇比率達68.52%)、安靜生活(選擇比率達61.11%)、親近自然(選擇比率達59.26%) 以及花園式的環境 (選擇比率達46.3%);老年人最需要的田園養老配套服務為景觀綠化設施 (選擇比率達72.22%)、運動健身設施(選擇比率達70.37%)、醫療養生設施(選擇比率達70.37%) 等;老年人最喜愛的田園養老活動為散步、跳舞、太極拳等健身活動(選擇比率達70.37%) 以及曬太陽、聊天等休閑活動(選擇比率達61.11%);就田園養老的居住類型而言,3~5 人居住的鄰里小院最受歡迎(占62.96%),其次為獨門獨戶小院,最后為集體居住的養老公寓;對于居住規模,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不必過大,以舒適宜人為主。
發展田園養老產業是對目前社會居家養老的重要衍生和補充,有助于緩解城市養老壓力[2],滿足老齡化群體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并且能促進對鄉村地區房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推進鄉村振興。結合本次調查結果,針對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田園養老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和建議。
浙西南地區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麗水市多年來踐行“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 的理論,走高質量綠色發展道路,為發展田園養老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充分運用田園思想、挖掘田園資源,也有助于提升新時代下當地美麗鄉村建設水平[3]。地方政府要抓住這一機遇,積極發展田園養老模式,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根據國家養老發展戰略,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政策,從選址安排、財政支持、人才培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多措并舉、多管齊下、真抓實干,提供有力支持。選取自然資源、經濟醫療條件較好的鄉村建立試點區,汲取經驗、探索成功模式并逐步推廣,促進田園養老產業發展。
美麗鄉村建設以自然生態為基礎,為大量渴望親近自然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條件。但田園養老產業存在諸多問題,鄉村的基礎設施及服務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對田園養老的規劃設計缺乏真正落實[4]。針對老年人最關心的生活舒適性等問題,充分利用鄉村閑置民居房,進行特色改造并增加配套的適老化設施,回歸到老年人原有的生活場所,建設適老化住宅、老年公寓、社區老年人活動站等,完善景觀綠化設施、運動健身設施、醫療養生設施等,設置青山綠水、菜園果園、農家小院等景觀元素,增加種植農副產品體驗項目以及文化娛樂項目,滿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同時根據老年人的身心特點充分利用現代化設施設備,輔助老人自立、互助,有尊嚴的生活,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本次調查發現,老年人家屬對田園養老基地的醫療設施尤其關注。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深入推進醫養結合,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健康照護需求,已成為應對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大舉措。根據政府相關部門在2015 年年底公布的《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在政策和經濟等方面對發展“醫養結合” 的養老事業給予支持和鼓勵。田園養老基地與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在田園空間開展農事體驗本身不是目的,通過回歸自然達到修身養性、維護身心健康才是目的[5]。同時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建立智慧養老平臺,有效整合需求與供給的對接,快速應對老年人的醫療養護問題
子女既是老年人的感情寄托,也是大多數老年人的經濟依靠,子女的收入以及子女對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養老的意愿影響著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是“養兒防老”、“居家養老”,本次調查中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方式仍是居家養老,老人家屬對機構養老的認可度不高。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以及老年人需求的多樣化,近年來養老模式也在不斷完善和補充,機構養老乃至旅居養老模式開始興起。政府相關部門應抓住轉型機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宣傳,發揮口碑效應,充分展示健康養生、安靜生活、親近自然以及花園式環境等吸引因素,引導老年人及其家屬轉變養老觀念,樹立新型的開放式養老觀念,結合自身情況積極嘗試新型田園養老模式。
建設以田園為主的自然、村莊與人相互融合的田園綜合體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而提升養老服務質量、拓展服務能力,更是亟需社會力量廣泛參與[6]。田園養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關專業人才的支撐,相關專業人才應具備老年護理、老年心理疏導、農事體驗活動組織策劃以及開發運營等多方面能力。近年來,一系列關于養老服務人才培養的政策相繼出臺,如《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 等,引起了社會各界包括社會組織的高度關注。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制定相關的人才引進政策,對當地有意愿從事該行業的人員進行系統的課程培訓??山柚數芈殬I院校、培訓機構等平臺,積極開展政校企合作,培養養老服務業人才,為田園養老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