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最近,收到一個來訪者的郵件,說起她的近況:抑郁癥時不時還會復發(fā),只是她從一個“沒工作的抑郁病人”,變成了“有工作的抑郁病人”。她說:“這也是進步吧。”
當然是進步。我還記得她最初做咨詢時,圍繞找工作這件事費了多大的勁。
她那時在家養(yǎng)病,心情沮喪。最大心愿就是把病治好,然后出去找工作。我建議她,找工作和治病可以同步進行。
她是認同的。但她有一大堆擔心:狀態(tài)不好,承受不住工作壓力怎么辦?人事專員問起簡歷上空白的這兩年,她該怎么回答?被老板罵了控制不住情緒怎么辦?……她有那么多擔心,我只能條分縷析地討論,證明擔心都是無謂的。但這就陷入了死循環(huán),因為我們會接著討論“如何克服行動時的困難”,這個過程里又產生更多想法……
這樣討論了好幾個星期,我終于想明白了,于是換了一個辦法。我對她說,你說得沒錯,你擔心的那些事都有可能發(fā)生:病還沒好,你會把工作搞砸,公司可能會在試用期內把你辭退……那就辭退好了!你就當是體驗一下被辭退的經驗。
她一下不知道怎么反駁了。沖著被辭退找一份工作,她還能說什么呢?那么這份工作就不用很理想,反正也沒信心干長久!可供選擇的范圍一下子開闊起來。
不過,她必須先做一份簡歷,這份簡歷很可能不光鮮,這也是讓她遲遲不能開始的理由。我說:“那現在請你做一份全世界最糟的簡歷。”
重點不在這份簡歷究竟有多糟,而在于她開始做。只要她在行動,那么抑郁也好,空白期也好,缺乏能力也好,都變成了次要問題。真正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就是她開始在電腦屏幕上打出字。打出來了,不順,那就調整;簡歷投出去了,沒人回,就想辦法再潤色。那是她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然后是第三個、第四個…… 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行動帶來新的行動。幾周后,她獲得了一份工作。
事情過去了好幾年,我也慢慢總結出一套理念,為了啟動那些讓我們生活變好的行動,有時需要找到一個關鍵動作,它足夠簡單,足夠快速,越方便越好,然后不由分說先做出來。像按下一個按鈕,“啪嗒”一聲。按下之前,你有無數擔憂和抗拒,但是按下去,就是一個行動接著一個行動。
這個理念我也用在自己身上。比如,我一直都莫名地抗拒一些煩瑣的事務性手續(xù):簽合同、填表格…… 常常是收到一張表格,限我在指定日期前填好寄回,卻被我一拖再拖。
現在我有了一個解決辦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預約快遞上門取件。相比整理那么復雜的表格,叫快遞簡單多了,一分鐘都不用,下單成功。
“啪嗒”,按下行動按鈕,一連串動作就啟動了。快遞小哥打電話確認,說還有1 小時上門。我就要在1 小時內準備好這份材料。那么就沒辦法了,不想填也要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找到關鍵動作,“啪嗒”一按,可以了!腦子里還在糾結,可惜事情已經開始了。一邊糾結著一邊去應付吧。
后來,那個來訪者過了試用期,老板很滿意,她轉正了。現在她換了一份更滿意的工作,雖然病還沒有完全好,但她一點也不擔心自己的工作能力。
只要去做了,永遠只有兩種結果:要么做到,要么沒做到。
做到當然好,沒做到就會帶來新的問題,而新的問題就會指向新的行動。按照這個思路,世界上就沒有“沒準備好”這回事,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啪嗒”。
(梁衍軍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1 年第18 期,禹天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