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閣 李多嬌 宋曉
【摘要】好的主流劇為歷史存照、為時代立言。本文以廣播劇《北上》為例,整合創作心得,剖析如何運用戲劇化手法以及融媒體思維全鏈條打造精品主流廣播劇。
【關鍵詞】廣播劇 ?北上精神 ?三地錄制 ?全媒打卡 ?復合工程
【中圖分類號】G222 ? ?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堪稱是中國戲劇創作的紅色之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量的主流劇、獻禮劇應運而生。如何生產創作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主旋律作品,也成為從業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廣播劇《北上》從選題到宣推,秉持原創思維與精品意識,精耕細作,全鏈條打造出精品力作。
《北上》回溯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誠邀并護送香港民主人士北上東北解放區“民主建政、協商建國”這一曲折、艱辛而又光輝的歷程。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4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對外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包括李濟深、沈鈞儒、譚平山、黃炎培、郭沫若、馬敘倫、柳亞子、陳叔通、葉圣陶、許廣平、章乃器等民主人士分三批北上東北解放區,籌建新政協,參加新中國建設。
廣播劇《北上》入選中宣部組織的全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廣播劇展播及國家廣電總局2021年度中華文化廣電傳播工程展播,中共遼寧省委統戰部也將廣播劇《北上》立項為2021年全省統戰工作實踐創新項目,遼寧省政協文史館將該劇音頻作為聲音檔案永久珍藏。
一、選題新穎,視角獨特,地域色彩鮮明
好的題材可遇不可求,尤其是作為主流劇、獻禮劇,在大量同質化作品中,如果選題不精準、不突出、沒有故事性,作品很難出彩。近兩年,廣播劇領域產生了大量的紅色題材優秀作品,如由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制作的《北大紅樓》,由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湖南和光傳媒有限公司、長沙市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的《一大代表毛澤東》,由天津海河傳媒中心聯合安徽廣播電視臺推出的《馬三立入黨記》,等等,這些作品都具有選題新穎、視角獨特的共同特點,而且都具有強烈的地域色彩。地域性往往代表著他人沒有的獨特創作素材,也代表著對本地域題材根植于生命血脈中的理解與把握,具有其他地域無法取代的優勢。于本土挖掘獨特題材,講好家鄉故事,進而講好中國故事,是生產主流廣播劇的一個最基本也最樸素的思考。《北上》就是基于這種思考而誕生的。
《北上》創作緣起于2019年7月,遼寧省政協在整理紀念“五一口號”發布71周年資料時,發掘出大量關于遼沈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圍繞這些資源創作一部“北上”戲劇作品的想法也就隨之產生。
讓歷史變成生動故事,廣播劇的故事選題必須經過感性和理性的磨合,讓選題的可行性和可預見性達到最佳。《北上》故事選題無疑是成功的。它具有獨特性,有地域特色,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歷史性時刻,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能很好地傳達凝聚共識、同舟共濟的時代主題。
中國廣播劇界多位專家評價該劇:歷史視角宏大,情節跌宕有致,懸念抓人誘人,是一部題材內容都比較新鮮和獨特的廣播劇,深刻地揭示了我國政治生活中民主協商重要形式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呼喚,對今天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促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事不虛,巧設沖突,懸念迭出
主流劇、獻禮劇一定是以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時代為背景,以戲劇的方式來講述歷史以區別于教科書和史料,讓受眾更容易接受,更能讓人感受到昂揚向上的力量。戲劇離不開虛構和演繹,因此,如何在歷史真實和戲劇虛構之間找到平衡點,以虛構內容增強戲劇沖突,以藝術的方式呈現歷史光輝,就成為編劇必須突破的一個難題。
在《北上》中,大量的歷史真實得以保留,比如時間、地點、人物,正所謂大事不虛。此外,為了增強戲劇沖突,編劇展開了大膽想象,虛構了祝華生、陶蘭兩個人物。北上行動組長祝華生遇到了平生未遇之難題:他要護送的李濟深是他的殺父仇人,而李濟深身邊的“暗探”陶蘭又是祝華生從前的戀人。如此復雜的人物關系,最終要實現同舟共濟、共同走向光明,必然要沖破重重障礙,打破種種僵局。《北上》就是以虛構來托舉真實,展現民主人士的北上之舉,以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串聯起大事件,讓“北上”之路成為人生轉折之路、命運選擇之路、靈魂救贖之路,從而映照出歷史真實里的中共基層黨員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北上歷程中的初心與使命,充分體現革命戰士及仁人志士的獻身精神與家國情懷。
《北上》是在編劇作家津子圍、遼寧政協文史館館長李景陽共同完成的同名話劇大綱基礎之上改編的,沈陽原創基地總編劇完成了廣播劇版本的改編工作。為了寫好這個好故事,三位編劇做了大量調研和資料查閱工作,于30萬字素材中整理出故事思路。廣播劇版本重新定位了人物身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賦予人物全新的任務,比如女主角的暗探身份等。改編的宗旨就是要使作品情節更集中,沖突更強烈,更符合聽覺審美習慣。
三、解說“亮眼”,三地錄制,精心制作
廣播劇是聲音的藝術,是“聽”的劇。演員的演播,對于作品的呈現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沒有形體表演的輔助,這就更要求演員的聲音要符合人物形象,演繹要恰當。《北上》人物眾多,有沈鈞儒、何香凝、茅盾等24位重要民主人士人物形象,如何用聲音演繹好這些人物,就成為重要課題。沈陽原創基地總導演說:“要錄得讓老百姓愿意聽,用聲音細節打動人,是我們特別要做到的標準。”為找到適合角色的好聲音,《北上》劇組分別在沈陽、長春、北京三地組織多位演播專家和國家一級演員參加《北上》錄制,可謂全明星陣容。
四、原創音樂,鏗鏘和鳴,烘托形象
廣播劇是綜合性的聲音藝術。演播、音效和音樂是保證廣播劇質量的三駕馬車。生動的演播、準確的音效再加上動人的音樂可以牢牢抓住聽眾的耳朵,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隨著廣播劇制作水準的逐步提升,原創主題歌已經成為了廣播劇的一個重要加分項。近年來,一些精品原創廣播劇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主題歌。
在《北上》中大量富有層次的音效勾勒出1948年的年代感,除此之外,動聽的原創音樂有效提升了《北上》的藝術品格。主題音樂融入了《國際歌》的旋律,情緒飽滿令人振奮,在劇情發展到高潮時,古老的編鐘響起,應和著主旋律發出鏗鏘和鳴,象征著古老的中國歷經革命的洗禮在1949年獲得新生。音響師根據劇中情節情緒和時長,為每個重要場景和劇中主要人物都制作了相應的音樂,達到了和劇情的完美契合,有力烘托出劇中的人物藝術形象。
《北上》的主題歌名為《果果甘》,借鑒了廣東童謠《排排坐,分果果》的音樂元素,將原著中民間童謠的歌詞調整升華,改編成了一首全新的歌曲。這首歌曲在劇中三個重要片段以演員實唱、鋼琴演奏主題伴奏以及專業歌手清唱三種不同樣式展現,節奏情緒富于變化,空間延展感極強,為主要劇情推進起到舉足輕重的襯托和渲染作用。
五、全鏈打造,全媒打卡,傳承精神
沈陽廣播電視臺原創基地總監作為廣播劇《北上》的制作人,她的策劃思路是全鏈條打造“北上復合工程”,即不只生產一部廣播劇在全網全媒體播出,還要發起“重走北上路”大型全媒體打卡行動,吸納劇組人員、廣電人、喜愛文藝創作的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到這項工程中來,重走大連港、沈陽鐵路賓館等紅色地點,并用全媒體形式記錄這一打卡行動,重溫紅色歷史,傳承“北上”精神。
“重走北上路”大型全媒體打卡行動的計劃一經發布,就贏得了社會積極反響。沈陽大學的同學說:“廣播劇《北上》就像一個金質的門環,為人們扣開歷史,聽了廣播劇《北上》,就像踏上了‘時光穿梭機,身臨其境感受這段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艱辛光輝歷史。”“我被劇中這種通過小人物將大事件串聯起來的藝術創作所震撼,接下來的‘重走北上路打卡行動,我和我的同學們也特別真誠地希望可以參與其中。”
六、頭部推薦,全網播出,廣受好評
融媒體時代,廣播劇也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由于廣播劇體量不大,很適合通過網絡媒體推廣,通過移動客戶端播放。廣播劇《北上》共3集,全劇僅86分鐘,為聽眾呈現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播出不到一個月,就相繼登陸人民網、新華網、學習強國及云聽、喜馬拉雅FM、云盛京、蜻蜓FM等頭部音頻平臺。同時,《人民日報》客戶端、央廣文藝之聲、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公眾號、澎湃新聞、川觀新聞、沈陽網、北國網等媒體也積極報道,把獨特審美價值呈現給聽眾的社會公益目標初步達成。
“北上”是民主人士協商建國的一段偉大歷程,是凝聚同舟共濟、共赴光明、大道同行精神的偉大歷程。這種精神也照進廣播劇《北上》的制作全過程,令創作者打開格局、廣拓思路、博采眾長、凝聚力量,鞭策著創作者,也鼓舞著廣大受眾。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聶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