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婉萍
【摘要】地方電臺在發揮地域特色、傳播鄉土文化方面有其獨特優勢,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讓文化類節目有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本文以福建寧德廣播電臺同類節目為例,分析文化類廣播節目的鄉土文化構建。
【關鍵詞】文化類廣播節目 ?鄉土文化 ?構建 ? 節目敘事
【中圖分類號】G220 ? ? ?【文獻標識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同的地域擁有其獨特的文化現象與內涵。地方電臺制作的文化類節目根植于當地文化土壤,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特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化類節目有了更大的傳播空間。在鄉土文化的構建方面,地方電臺一是要立足地方特色文化,抓住受眾關注點,不斷創新節目形態;二是要拓展“科技+地方文化”的新路徑,讓新媒體助力鄉土文化傳播;三是在節目敘事上找準“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間的平衡點,使文化影響圈層不斷擴大,展現廣播在傳播鄉土文化方面的作用和魅力。
一 、文化類節目的鄉土化表現
(一)根植地方資源,激活鄉土文化生命力
寧德依山面海,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古往今來的先人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創造出畬族文化、廊橋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文化,被譽為“閩東之光”。這些地方文化生動多姿,地域色彩強烈。
有相當部分的鄉土文化資源以小眾的方式存在于山間田野之間,并不為人所熟知,但卻與當地百姓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百姓口口相傳或家族傳承,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是地方廣播電臺傳承民族瑰寶、構建鄉土文化的重要基石。廣播人作為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要把創作的根厚植于鄉土文化沃土,飽含深情、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激活鄉土文化生命力,創作出有精氣神、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精品節目。
(二)精細化采制,展現鄉土文化魅力
文化類廣播節目對創作者自身的文化素養要求高,地方電臺受地域、人才等方面的制約,很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淺嘗輒止。且文化類節目因其文化屬性,常常會讓人產生“曲高和寡”的感覺。因此,地方電臺創作文化類節目不能陷于簡單地播讀現成的文史資料等形式,而是要從眾多的文本資料中發現亮點,進行深入挖掘,運用聽眾喜愛的表現手法和傳播方式,講好身邊故事,傳遞出濃濃的愛國、愛鄉之情。
寧德人民廣播電臺(簡稱寧德電臺)通過實踐,逐步形成了“文化+實地探尋+體驗”的精細化采制模式,對文化類節目進行差異化呈現。如近年來推出的45集廣播系列節目《守望非遺》跳出了純粹介紹非遺項目的模式,側重講述非遺傳承人在技藝傳承過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故事,以及他們的堅守與執著。節目采寫歷時一年多時間,節目組翻山越嶺,行程上萬里,深入閩東40多個偏遠鄉村實地探尋。節目中對所有非遺傳承者、當事人的采訪以及所有技藝、技能的展示,都是在實地、現場進行的。主創人員對每一個非遺項目都做過親身體驗,邊體驗、邊感受、邊傾聽傳承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三)用聲音符號融入地方鄉土文化
文化類廣播節目并不是簡單的聲音記錄、平實的故事還原,而是沙里淘金,找到有亮點、有淚點、能感人的故事,通過故事講述喚醒人們對地域文化的認同。
任何聲音符號都有其特定的指向,傳遞特定的情緒。寧德電臺文化類廣播節目在聲音符號的選擇組合和運用上,除了展示文化本身外,也呈現出更豐富的層次感。33集系列廣播節目《探訪金翼之家》取材于中國著名人類學家林耀華先生的小說體社會研究著作《金翼》。節目以書中人物和故事為依托,挖掘書中所描繪的閩東當地民風民俗,通過廣播情景劇的方式演繹出來。文本文字轉換成了廣播語言,人物從書本中走出來,更為鮮活。節目中介紹的民風民俗極具鄉土氣息,節目所呈現的地域性甚至在節目中運用到的方言、民諺、民謠等,都會讓聽眾產生親近感。通過民俗專家介紹各個風俗的起源和流傳故事以及金翼之家良好家風和傳統思想美德的現實意義,讓聽眾不僅收獲了知識點,也能引發出更多的思考。
二 、節目創新方式分析
(一)內容為王,深挖地方文化的精神內核
文化類節目的肌體由豐富的文化元素構成,而它的魂在于文化的深層次內涵,受眾關注點也在于其文化內核?!皟热轂橥酢笔敲襟w傳播內在的要求,以優質內容為核心,向廣大受眾提供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內容,也是廣播媒體核心競爭力所在。
文化類廣播節目內容的獨特性以及表現方式的個性化,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從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到山海文化、紅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同當地受眾在心理上有著天然的接近性,但受眾對其了解或多或少流于表面,對其起源、發展、內涵等知之不多,這就給文化類節目留下了待開發的探索空間。寧德電臺的文化類節目多角度展示文化內涵,深挖蘊藏在文化背后的歷史、情感,讓聽眾在知曉文化現象的同時也掌握文化背后所承載的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內核。這種將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契合受眾心理的藝術表達,在提升節目品質的同時又潤物無聲般地傳播了地方特色文化。
(二)情感共鳴,聲音架構“共情”橋梁
廣播是聲音的藝術。人們在聽廣播的時候,可以充分調動想象力。在聲音世界里,人們可以更自由地構建自己的情感空間,通過音樂、音效、音響烘托氣氛,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在節目與聽眾之間架起共情的橋梁。
文化類廣播節目要實現共情,除了要運用好聲音元素外,還需要一個抓手,即“我”,這個“我”可以是講述者,也可以是聽眾自己。講述者在節目中要有代入感,即讓聽眾自身替代節目中的人物產生共情的感覺,加深與節目的互動;而聽眾在聽節目的過程中,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產生共鳴。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用小切口帶出大眾情感,以小細節講述感人故事,讓聽眾感覺到“我”一直都在,并貫穿節目始終。
寧德電臺文學朗讀節目《行者樂讀》以推介、朗讀閩東本土作家、詩人作品為主,內容涉及閩東秀美山水、風土人情、親情、友情、愛情等,節目風格唯美、抒情?!缎姓邩纷x》選讀的作品,既有藝術性,又接地氣,詮釋大美山海、人間真情。作家、詩人在用文字記錄時光、抒發情感,而聽眾則是通過聽覺實現與文字內容的互動與共鳴,最終達到共情。
(三)互動機制讓受眾參與體驗意愿強烈
寧德電臺文化類節目打造多種互動機制,提升受眾參與意識。
首先是主創人員深入一線,真心感受、感悟、感懷、感動,做到心中有愛、筆下有情,寫出有溫度、有情懷的報道。走基層不僅僅是走下去,更重要的是“走”進采訪對象的內心。講述者和傾聽者要形成互動,像是朋友在傾心交談。
其次,利用新媒體“兩微一端”與受眾實現互動,開展“我為家鄉代言”“春天花會開”等受眾參與活動,讓受眾感受到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自身不僅僅只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通過互動,與受眾的社交關系圈架構起深層次關系,發揮節目情感漣漪效應,同時為節目的口碑宣傳和熱度傳播打下良好的受眾基礎。
三 、文化類廣播節目鄉土文化的構建
(一)立足地方文化,抓住受眾關注點,不斷創新節目形態
地方廣播電臺的文化類節目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牢牢抓住地方文化的根,為節目的常態化和持續播出打下良好基礎。在新媒體時代,抓住年輕受眾的關注點,也就意味著開辟了新的收聽圈層,為此要在分析受眾對文化類節目關注點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形式上的創新,為傳統文化賦能新的時代精神和表現形式,推出優質文化類節目。
(二)拓展“科技+地方文化”的新路徑
借助科技手段,地方電臺文化類節目在提升觀賞性方面更加給力?!翱萍?地方文化”的新路徑讓地方優秀文化“活起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節目結合舞臺劇、歌舞、訪談等多種藝術形式,既展現國寶的“前世今生”,又講述了文物背后深厚的歷史和人文內涵,消除了文物與受眾之間的隔閡。
(三)找準節目敘事的平衡點
文化類節目因其文化特征,天然被打上“陽春白雪”的符號化標簽,而廣播電臺呈現的文化內容更加通俗化、大眾化。寧德電臺文化類節目《探訪金翼之家》,挖掘書中所描繪的閩東當地民風民俗,在故事化的情境敘事中,加深了普通受眾對高品位文化內涵的理解。深入淺出的表現形式使得傳統文化從高高在上的“空中樓閣”走向普通大眾,在高雅文化與通俗解讀中找到能觸動心靈的點。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廣播電臺創作文化類節目應是一股清流,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腳步和心靈都能“慢下來”,聽一聽鄉音、品一品鄉愁,透過聲音的抒發,聆聽歲月的足音。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德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黃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