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鋮鋮
【摘要】作為解讀新聞內核、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載體,軍事廣播節目必須要在評論隊伍建設方面下功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有深度、多角度、高緯度的評論產品,進而增強軍事廣播傳播力、影響力。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廣播評論為例,對加強軍事廣播評論隊伍建設進行分析。
【關鍵詞】軍事廣播 ? 評論 ? 隊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21 ? ? 【文獻標識碼】A
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網絡的輿論環境下,富有洞見、具有啟迪性的新聞評論,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傳播中,新聞評論有時是解壓閥、有時是冷卻劑,特別是軍事廣播評論面臨更復雜的聽眾人群,有熱愛軍事節目的軍事發燒友,有關心國家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熱心聽眾,也有正在窺視我國軍隊建設發展、不懷好意的國外敵對勢力,這對軍事廣播評論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要在軍事評論隊伍建設方面下功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有深度、多角度、高緯度的評論產品,進而增強軍事廣播傳播力、影響力。
本文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簡稱總臺)軍事廣播評論節目為例,在軍事評論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優化軍事廣播評論隊伍力量配置
評論隊伍的素養決定著評論產品質量的高低與傳播效果的好壞。擁有一支優秀的軍事廣播評論隊伍,是軍事廣播能夠與時俱進、發展創新的動力和有生力量。要實現軍事廣播內容創新,首先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軍事廣播評論隊伍建設,摒棄重報道、輕評論的傾向,優化軍事廣播評論隊伍力量配置。
(一)成立并強化專門的軍事廣播評論隊伍
新聞評論工作者不但需具備記者、編輯等新聞工作者所應該具備的業務素養,而且還必須具備評論工作者過硬的政治能力。過去有種說法是,出色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知識“雜家”。而出色的新聞評論工作者,更應是一名出色的社會觀察家和優秀的政治工作者,應該具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論家的頭腦、觀察家的學識和新聞行家的本領。
總臺軍事廣播遵循“質量重于數量”的評論采編人才隊伍建設理念,于2019年8月組建了專業、精干、高素質的軍事廣播評論隊伍,主要從事軍事廣播評論節目的策劃、寫作。評論人員大多從事軍事廣播業務10年以上時間,工作經驗相對豐富、新聞素質過硬,雖然人數不多,但各有所長。《一南軍事論壇》節目責任編輯擅長軍事戰略和國際關系研究,《央廣軍情觀察》節目責任編輯的關注點側重于武器裝備領域,《周末點兵》節目責任編輯善于梳理總結熱點軍事新聞,并發現新聞背后的新聞。軍事廣播評論部門成立不久,便籌備開辦了每周一小時的全新軍事廣播評論類直播欄目《新聞有觀點·軍事周刊》,增加了軍事廣播評論節目供給。
(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軍事廣播評論隊伍
一檔有影響力的軍事廣播節目,離不開一支優秀的采編隊伍。其評論節目的采編隊伍不僅要能完成日常節目采制播發,還要具備與提升評論深度和擴大節目影響力相匹配的綜合素質。評論工作重要,但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需要厚積薄發才可能出成果。近年來,總臺軍事廣播節目屢次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大獎”等國家級獎項,這其中有大量軍事評論人才的貢獻。而這些獲獎成果也讓軍事廣播評論主創人員收獲了成就感,產生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如何吸引更多優秀新聞工作者從事評論工作,仍需在激勵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
(三)加強業務培訓,在實踐中發現、培養、鍛煉人才
人員綜合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成就的,必須在平時點滴積累,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睿智的思維,才能在工作中有后勁和張力。軍事廣播評論一方面要提高評論人員的選人用人標準,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實踐中鍛煉隊伍。目前軍事廣播評論人員大多有多次深入基層部隊采訪的經歷,經受過諸如全國兩會報道、國慶閱兵報道、搶險救災報道等重大新聞采訪活動的考驗,對我軍編制體制、武器裝備、軍事歷史、軍事戰略等有具體可感的認識。但目前對軍事廣播評論人員的專項業務培訓力度仍然不足,缺乏從理論高度上對評論工作的指導。
同時,為鼓勵和吸引更多軍事廣播記者參與評論節目采制,通過理論培訓,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理論和思辨素質,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培養和發現人才。可以說,深入新聞一線的實踐,采制接地氣、冒熱氣的軍事廣播節目,是發現并培養新聞和評論“雙面手”的絕佳實驗。2019年12月,有多家媒體曝出河南省鄲城縣某位退役軍人退役安置被人冒名頂替的新聞。一名曾長期關注退役軍人安置工作的軍事廣播記者,迅速了解情況,撰寫了廣播評論《絕不允許有人竊取退役軍人的安置利益》,犀利指出:“冒用他人參軍檔案頂替工作安置的類似事件,侵害了退伍軍人利益,損害了國防根基。”評論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產生了良好傳播效果。
二、建立權威、專精、多元的軍事廣播評論員隊伍
軍事廣播評論隊伍和采編隊伍密切協作,才能成就一期期優秀的軍事廣播節目。總臺軍事廣播節目努力打造權威、專精、多元的軍事廣播評論員隊伍,就當前重大軍事新聞事件及時發表意見、做出分析,以深度解讀的方式發出軍事廣播媒體自己的聲音,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一)依托權威軍事專家,輸出權威軍事評論
評論內容是否權威,是軍事廣播節目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而內容的權威與否,同評論員的政治與業務素質息息相關。軍事廣播節目要善于用好專家資源,著力打造涉軍話題的意見領袖,在有效引導涉軍輿論方面不斷有所作為。曾獲“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獎的軍事廣播節目《晚高峰觀軍情》,其評論員隊伍由權威軍事專家構成,發表的觀點獨到、專業。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是國內著名軍事專家,常常以最新發生的國際國內軍事熱點切入,深入剖析軍事新聞的真意。他的軍事評論節目在“兩微一端”等新媒體上線3年來,點聽超過3億人次,有力提升了總臺軍事廣播節目的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
(二)注重使用對軍事問題有專精研究的學者
與采編人員的力量配置相似,軍事廣播評論員隊伍也應細化專家的研究領域。一些評論節目曾一度熱衷選用“包打天下”的專家學者,對各類軍事話題展開評論,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受眾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綜合素質也不斷提升,泛泛而談的評論內容已無法滿足受眾的胃口。如何評論得更專業、更精到,成為受眾對評論節目提出的新要求,軍事廣播評論員隊伍中必須要有針對不同軍兵種、不同國別的細致劃分,滿足對不同軍事新聞話題的評論。同時,評論員除了在本領域的研究要專精,還要對聽眾心理有深入的研究和把握。在采制軍事廣播評論時,要做到轉文風,避免陷入“學術有余,生動不足”的狀況,形成“學術專業+傳播專業”的合力。
(三)打造身份多樣、觀點多元的軍事廣播評論員隊伍
當前,總臺軍事廣播節目正逐步打造以軍事專家為主體、一線軍事記者和成熟軍事編輯積極參與的評論員隊伍,同時注重在節目中吸納網友觀點。經過精心策劃,《新聞有觀點·軍事周刊》在2021年春節為聽眾奉獻了一檔特別節目——《見證軍人的守護》,做客直播間的不是軍事專家,而是幾位有豐富采訪經歷的軍事廣播記者,他們講述了過去一年在各部隊采訪的所見、所聞、所感,講述了人民子弟兵在備戰打仗、戰位堅守、疫情防控和抗洪搶險中的動人故事、溫暖瞬間。軍事記者的點評視角與軍事專家有很大不同,他們結合親眼目睹的故事,以見證者的身份表達了對新聞事件的思考和感悟,拉近了受眾與人民子弟兵的距離,也拉近了聽眾與節目的距離,以另一種方式讓軍事廣播節目入耳、入腦、入心。
網友評論也是軍事廣播評論內容的重要來源之一。軍事廣播評論關注的話題往往涉及軍事或外交領域,比較敏感,網友關注度也比較高。網友評論與廣播評論相比,其主體更為多元,具有更寬泛的言論空間、更為靈活的文本方式。網友評論雖然有時比較偏激,但其幽默、尖銳、犀利的言語和觀察新聞事件的角度與專家學者、專業評論員有所不同,可能另有一番風格,修正、用好網友評論,可以為軍事廣播評論節目增色不少。
三、培養專家型、差異化的軍事廣播節目主持人隊伍
軍事廣播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起著深化新聞內核、駕馭節目節奏、輸出正確觀點、聯系傳受關系的作用,對節目的傳播效果會產生重要影響。總臺軍事廣播節目以其專業性、權威性對主持人提出了很高要求,培養一名優秀的軍事廣播節目主持人需要平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正因為培養難度大、周期長及崗位的不可或缺性,著力打造一支專業的軍事廣播節目主持人隊伍才愈發重要。
(一)梯次培養專家型主持人隊伍
總臺軍事廣播直播節目《新聞有觀點·軍事周刊》節目組注重主持人的梯次培養,新主持人在正式上崗前要“惡補”軍事知識和操臺技術,待時機成熟后,跟隨資深主持人進直播間全程觀摩、試播,并由資深主持人保障、應急處置。主持人在直播實踐中要注重研究新聞背景資料,力爭實現與評論員同一水準對話,做到適時歸納評論員觀點、啟發評論員多角度思考、與評論員的觀點互為補充,甚至出現“碰撞”。這樣,才能讓直播評論節目形式更靈活,內容更豐富。
(二)打造風格多樣的主持人隊伍
鑒于媒體融合趨勢,廣播、電視、新媒體平臺的節目主持人可以進行跨平臺交流合作。軍事廣播節目主持人可以在電視軍事節目中習得鏡頭感、交流感,可以在新媒體軍事節目中練就互動感、親切感;其他平臺的主持人在參與軍事廣播評論節目時,也可以全方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進一步擴充廣播平臺的主持人隊伍。與此同時,一些自帶流量的新媒體主持人參與跨平臺交流,也有助于打破受眾對軍事廣播節目過于“嚴肅”的刻板印象,讓傳統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做到相互引流。不同平臺、不同節目的主持人基于個人成長的差異和節目需求的不同,所營造的個人風格也是不同的,跨平臺交流也有助于形成主持人隊伍的風格多樣化,可以滿足不同類型受眾的需求。此外,軍事廣播節目對主持人的宣傳推介、形象塑造和風格包裝,也對這支主持人隊伍能否走得遠、這檔節目能否打得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對軍事廣播評論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要不拘一格,既要聘請軍事專家加入,又要大膽從編輯記者、主持人隊伍中選拔。當前,國內軍事廣播評論隊伍的塑造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系統性的培養機制相對滯后,人員選拔的渠道也比較狹窄,未來仍需要不斷完善軍事廣播評論隊伍的選拔、培養、使用機制,讓軍事廣播節目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提升傳播力、影響力。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廣播節目部)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