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崇峰 張鑫
【摘要】本文探討了在碎片化閱讀條件下軍事新聞傳播應該如何與年輕人的信息接收習慣貼近,以達到軍事新聞被更多年輕人接受和喜愛的目的。在這方面,融媒體傳播為二者溝通提供了條件。軍事傳播融媒體化,可以讓軍事新聞傳播更有沖擊力、吸引力。
【關鍵詞】碎片化 ? 融媒體 ? 軍事傳播 ? 年輕用戶
【中圖分類號】G221 ? ? ?【文獻標識碼】A
隨著5G技術的成熟與運用,以及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普及,基于客戶端的智能化、碎片化的海量信息每天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智能手機成為一個移動的信息源,各大網絡平臺會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精準投放,充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碎片化閱讀,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以簡述性的形式和精細化的模塊組合直接呈現出來。在這種環境下,軍事新聞傳播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手段,實現融媒化發力,根據年輕人接收習慣,獲取他們對軍事新聞的關注度,提高軍事信息與年輕人信息接收習慣的匹配,從而更好、更快地把軍事新聞信息傳達給更多的年輕人。
一、軍事新聞傳播理念需要消除與年輕人接受習慣之間的隔閡
融媒體的交互性和精準投放性,使得碎片化閱讀不僅體現在細化用戶群體上,更體現在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上。融媒體時代,接受群體已經變成了一個個用戶,你有用,別人才會去看,從“受”到“用”,其變化之大,需要從各個層面重新校正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關系。
當下的軍事新聞傳播雖然越做越好,有相當規模、穩定的受眾,以客觀、真實、全面的角度向國人和世界展現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形象,對一些典型模范人物、常規化演習演練進行有效宣傳,在宣傳人民軍隊、展現強軍建設等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績。但傳統的、模塊式的報道方式與今天年輕人碎片文化、“爆點”文化已經有了明顯的隔閡,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趨弱。①融媒體時代需要創意,創意除了內容創意,還要有形式創意、“爆點”創意、渠道創意,這些都需要匯聚人才共同完成。
二、融媒體平臺與年輕人信息需求相融相生
當前,軍事新聞傳播雖然還是以傳統渠道為主,但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出現,軍事新聞傳播的主陣地也正逐步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如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進一步拓寬軍事新聞的傳播渠道和覆蓋面,就要打破各媒體平臺間的藩籬、壁壘、信息孤島,實現信息、數據、人才、傳播的共享。筆者認為,這仍有兩個難題需要破解。
一是軍事新聞“融內容”的共享互通難題。軍事新聞的“爆點”和熱點在于內容,而立體式、全方位的內容需要一個內容庫去實現。首先,在內容角度方面,如果缺乏用戶訂制閱讀的內容供給思維,就會造成被年輕人自動屏蔽的窘境。其次,在內容引導上,應從淺入深。生活節奏的過快、空余時間的碎片化,導致年輕人對熱點話題的興趣更大,我們提供給用戶的內容,既要吸引年輕人眼球,又要避免過度娛樂化,從而避免正能量傳輸弱化。最后,在內容交互方面,生產共享互通內容的中央廚房亟需完善。不同的媒體平臺對新聞內容的寫作要求各不相同,新聞編輯理念和推送渠道也不一樣。軍事新聞若想在“互聯網+”環境中獲取年輕人的流量,就必須適應不同媒體平臺的內容分發模式。
二是軍事新聞“融報道”的模式創新難題。軍事新聞報道形式創新目前做得還不夠,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首先,在報道參與的元素方面,軍事新聞報道的人才庫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參與報道的過程中,仍存在各媒體平臺各自為戰的現象,并沒有為年輕用戶設置軍事新聞報道的主線,單一的報道模式無法讓年輕人的手指停留在軍事新聞的頁面。其次,在平臺互動方面,線上線下互動性不高,導致年輕人對軍事新聞的黏性不強。關于軍事新聞的“爆點”報道,需要軍事新聞編輯、記者和年輕網民產生更多的共鳴、進行共同的參與。
三、以融制勝,打造融媒體軍事傳播矩陣
從媒體融合的維度看,一支軍事新聞宣傳隊伍的戰斗力,取決于是否融得深、融得強。要適應當前融媒體發展環境,對“互聯網+”進行精準號脈,打造自主可控的傳播平臺,抓住內容為王、情感共鳴這一根本,在錯綜復雜的新聞市場中牢牢掌握話語主動權、搶占輿論制高點、獲取年輕人的流量。
一是“活”的理念。新媒體生而具有互聯網基因和數字基因。筆者認為,具備“互聯網+”思維、懂數字產品研發和設計、懂用戶智能體驗、懂互動交互的軍事新聞工作者,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換腦”。只有把舊有的思維模式換掉,才能更好地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才能更多地了解現代年輕人喜歡什么、需要什么、關注什么。
首先要確立“融”的思維。面對年輕人的喜好,要樹立用戶意識,深入研究強軍路上各領域的關聯性和交叉學科的耦合性,在軍事新聞的政策導向上守正,在軍事新聞采集、傳播上創新。其次,在具體新聞工作中用好“融”的思維,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新技術在報道中得到充分運用,拓展軍事新聞報道的“融”的深度和廣度。
二是“融”的平臺。媒體平臺建設要融出秩序,既要有頂層設計和總體目標,也要有具體的工作分解,做到“立治有體、施治有序”。要融出節奏,既要有雷厲風行的軍事新聞傳播作風,也要有圍繞社會輿論熱點審時度勢、適時而為的定力,防止頭重腳輕、顧此失彼。②要融出機制,大膽運用新思路、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以數據分析為抓手,實時抓取年輕人關注的熱點,實現軍事多媒體平臺精準投送。
圍繞平臺建設,既要“草船借箭”,更要“揚帆出海”。所謂“草船借箭”,就是傳統媒體與微博、微信、抖音、今日頭條等網絡媒體和社交平臺展開合作,借助其龐大的人氣流量和用戶規模提升軍事新聞的傳播影響力。所謂“揚帆出海”,就是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傳播矩陣。像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媒體較早打造了自己的客戶端,并推出了基于客戶端的自媒體平臺人民號、新華號、央視頻等。③
三是“創”出熱點。所謂的“創”熱點,就是根據軍事新聞的核心價值進行話題設置,在部隊發布信息的可控范圍內展現軍事新聞的新聞價值和人文情懷,通過對熱點、“爆點”內容的梳理整合,利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組合化地把信息傳遞給年輕人。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年推出的短視頻欄目《主播說聯播》為例,其緊跟年輕人的喜好制作的視頻內容均為關于某一重大事件或熱點話題的小評論,通過親和的有聲語言進行平民化、碎片化、組合式的評述。
細化軍事新聞的用戶群體,通過熱點內容的適時、定向推送,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用戶的信息需求來定位。這就需要結合新技術、新興媒體來擴大軍事熱點新聞在市場中的投入量、占有率和覆蓋面,構建“軍事新聞宣傳矩陣”,并通過大數據第一時間展現軍事新聞詳情并跟蹤趨勢。例如,總臺軍事頻道精準細分用戶匹配度,加強不同媒介共通性融合,開設《防務新觀察》《軍事制高點》兩檔新聞訪談節目,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作為智能選題系統,應用于電視端創作,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是“聚”人才。發展融媒體,重在人才,必須加速培養新生代力量,應按照融媒體的運行規律,建設融媒體人才的組織架構。軍事新媒體應當設立靈活、實用的組織架構,打造近似產品孵化器、創意工作室等組織形態,加速培養軍事新媒體人才。
五是“凈”環境。在中國,“民間網絡輿論場”是以新媒體為代表,具有雙循環的優勢,是開放式的人與人傳播,傳播者和接受者互為主客體,參與性很強。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問題,也有可能會被不斷放大,形成超出預期的輿論影響力。④ 而當有突發事件發生時,來自專業的、權威的媒體報道能以正視聽,不給謠言傳播的機會。此時,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形成了優勢互補,以各自長項為受眾提供了一個全面、客觀的輿論環境。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用戶思維決定著媒體的未來。融媒體的大潮勢不可擋,正在改變人們認知世界、認知軍隊的方式,改變著新舊媒體的生存格局。對軍事媒體人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軍事新聞融媒體建設永遠在路上,改革創新任重道遠,只有不斷適應時代、敢創敢闖,才能更好地傳遞軍隊聲音,展現軍隊形象,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助力。
注釋
①寧赫:《“互聯網+”時代軍事新聞傳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科技傳播》,2018年第15期。
②趙連偉:《軍人更需強化“融合思維”》,《解放軍報》,2019年3月12日。
③丁玉寶:《以融制勝打造全媒體時代新型軍事主流媒體》,《軍事記者》,2021年第2期。
④荊林波、甄宇鵬:《兩個輿論場的碰撞與挑戰——網絡時代的輿論新格局(上)》,《中國青年報》,2015年2月26日。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