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檔案局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頻道《攬勝神州》欄目組



編者按:歷史無聲,檔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檔案館的長蘆鹽務檔案,記錄了長蘆鹽業生產、運輸、銷售、稅收、緝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動。2018年,河北省檔案局攜手中央電視臺《攬勝神州》欄目組共同推出大型八集系列節目《檔案話“長蘆”》。該片通過翔實的檔案史料和生動的故事脈絡,再現了卷帙浩繁的長蘆鹽務檔案背后隱藏的歷史。為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力,本刊將連續刊載該片文字腳本和部分圖片,看檔案怎樣為大家講述一個個精彩的“長蘆”故事。
專家解說:表面上,(五綱總事件)是這些舊的鹽商跟政府的一個斗爭,實際上是一個新和舊的經營方式、新和舊的商人和國家關系的一種博弈。所以這件事表面看可能是天津綱總受了很大的委屈,甚至死了人,是個很委屈的事情。但是從歷史長河來看,這個事件不斷地消減綱總的權力,對于天津的商界也好,對于天津的經濟發展也好,甚至對國家的財政稅收也好,應該是一個進步的事情。
紀錄片解說:五綱總被捕案,證明了鹽商們在軍閥統治下的尷尬處境,鹽商與政府一直保持著復雜而又微妙的關系。辛亥革命后,洋人丁恩主持了中國的一系列鹽政改革,全國各地取消專商、開放引岸者不在少數,專商勢力受到嚴重沖擊,長蘆鹽商的壟斷地位已失去穩定的基礎。
在河北檔案館館藏的長蘆鹽務檔案中,有一些檔案是當時的保密文件,揭示了鹽商和政府之間不為人知的真實細節。在一份民國四年中央政府財政部下發給長蘆鹽運使的文件中,附有一份密函(圖1)。
該文件的內容是財政部飭知長蘆鹽運使停止所有鹽商的報效,而密函中又說此項飭文應請秘密存檔,不要對外宣布。財政部為何會發出如此奇怪的政令呢?
專家解說:鹽商報效源自于清朝時期,當時某些大鹽商為了討好統治者,主動將自己的財產拿出一部分來,獻給政府。后來掌權者覺得有利可圖,這種報效形式便成為慣例延續下來。北洋政府沿襲自清朝的鹽商報效,辛亥革命之后作為慣例依然存在,這對于財政捉襟見肘的北洋政府來說,自然不愿放棄這塊肥肉,而對于處境艱難的鹽商們來說,報效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紀錄片解說:報效畢竟屬于陳規陋習,在稽核所會辦丁恩主持的鹽務改革中,報效這種不合法的規矩,自然要被革除了,但是在當時中國的特殊環境下,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1915年,長蘆的舊鹽商已經認繳報效銀二百五十
萬兩,而新式鹽商拒絕繳納報效銀款,結果被政府找借口取消了承辦長蘆官運引岸的權利。財政部聚斂了巨額報效金還不愿承認,提前就準備了應付辦法,發文對外宣稱停止長蘆鹽商的報效,實際上卻暗做手腳照收不誤。
專家解說:清朝也是掠奪鹽商,或者是想方設法來讓鹽商多拿出錢來給朝廷。這個時候鹽商報效是所謂的主動性的,他們通過這個報效得到一些利益。可是到了民國以后這個形式有點變了,因為鹽價本身是固定的,收稅的數量就固定了,所以再加價就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可北洋時期政府很亂,所以那時候(鹽)的加價實際上是依靠地方的軍閥來完成的,當時地方(軍閥)以很多的各種的名目向鹽商要錢。比如說要缺軍費了,就用一種方式發行一些債券,然后讓你(鹽商)買債券,后來這個錢用于軍費開支了。
紀錄片解說:中國自進入20世紀以來,近代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巨大變化,輪船運輸業發展迅速,鐵路鋪設也發展很快。長蘆鹽區靠近沿海,有著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因此在清末及辛亥革命前后這一段時間,發展速度很快。
1913年時漢口很少有長蘆鹽面市,到1917年,長蘆鹽已占有70%的市場。因此,1914年之后的長蘆鹽務稅收增長十分可觀,這也就引起了軍閥們的覬覦。
1917年至1920年,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公開分裂,段祺瑞政府對南方各省的武力統一遭到失敗,中央集權大為削弱。1920年直皖戰爭后軍閥混戰加劇,中央政權分崩離析,各省軍閥征收鹽稅的情況也日益猖獗。
主持人:此時的鹽商階層可以說是飽受軍政勢力盤剝之苦。辛亥革命之后,洋人丁恩進行了一系列鹽政改革政策,長蘆鹽商的壟斷地位已失去穩定基礎,受到軍界政界實力派勢力的覬覦。辛亥革命后,軍閥割據勢力又在全國肆虐橫行。各地的軍政要員為謀求暴利,不僅加征各種鹽稅和附加稅,并且千方百計地尋機盤剝鹽商,甚至直接插手鹽務。
紀錄片解說:在河北省檔案館館藏長蘆鹽務檔案中,有一份記錄轟動一時的“褚玉璞截提鹽款案”的案卷,記載了當時直系軍閥褚玉璞干涉長蘆鹽務,公然截留鹽稅的行徑(圖2)。
褚玉璞是北洋軍閥統治后期,赫赫有名的地方實力派軍閥,盤踞直隸地區兩年余,期間為了擴充實力,籌措餉需,公然插手長蘆鹽務,截留鹽款。
長蘆鹽區是中國七大海鹽產區之一,也是民國時期的十大鹽場之一,長蘆鹽稅因之成為北洋各系軍閥覬覦的一塊肥肉。
專家解說:褚玉璞截留鹽款這件事是一件歷史事件,實際上這件事只不過是浮出水面的冰塊,(這類情況)以前一直有過。特別是在袁世凱死了以后,軍閥互相縱橫捭闔,互相混戰,都缺軍費。很多軍閥都打過長蘆鹽的主意,像孫傳芳、吳佩孚他們也都打過鹽稅的主意。
紀錄片解說:1926年3月以后,北方諸省陷入奉直軍閥割據的局面。時任直魯聯軍前敵總指揮的褚玉璞出任直隸軍務督辦兼直隸省長,開始了對直隸地區兩年多的統治。在此期間,褚玉璞為了籌措軍餉政費,對長蘆鹽務橫加干涉,甚而公然截留中央鹽款。
專家解說:褚玉璞此舉的目的無非是想獲取長蘆鹽稅更多的權益。通過與稽核所等各種勢力的復雜交涉,褚玉璞企圖截留長蘆鹽稅的目的雖然沒能完全達到,但是,他在長蘆鹽稅上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保障這種權力的“優先權”。據統計,自 1926年7月起到1928年 5月止,直隸當局“奉準截留”的鹽稅當在七百萬元左右。
紀錄片解說:在河北省檔案館藏的長蘆鹽務檔案顯示,褚玉璞督直期間明目張膽地截留長蘆鹽稅的行徑共有三次(圖3)。
第一次長蘆鹽稅風波發生在1926年 5月 20日至 6 月底 7月初。時任直隸保安總司令的褚玉璞,指使長蘆鹽運使宣布設立鹽稅保管所,長蘆鹽稅之征收、存儲及提用之權,將完全轉由直隸軍政當局把控,此舉引起了鹽務稽核總所和與鹽稅有關各債權國的極大恐慌,后在洋人干涉下達成妥協,長蘆鹽稅保管所隨即取消,稽核總所每月由長蘆鹽款項下,撥付直隸省協款洋三十萬元,第一次長蘆鹽稅風波遂暫時得以平息(圖4)。
專家解說:褚玉璞(截留鹽款)這個事,他一共連續三年三次勒索,中間有妥協,一開始鹽余的10%給他,后來第二年又多要,第三年又多要,大概前后得有七八百萬,后來這事就不了了之了。因為1928年,整個這些軍閥完全都混亂了,這事就過去了。這事說明什么問題呢?說明政局混亂的情況下,對鹽商經濟上是一個重大的威脅。
紀錄片解說:褚玉璞截留長蘆鹽稅的行徑給北洋政府的財政、外交帶來了嚴重困難和危機,加速了其破產。長蘆鹽稅成為財源日益枯竭的北洋政府最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
而對于長蘆鹽商來說,長蘆鹽務被接踵而來的各方勢力頻頻插手,鹽稅被各方覬覦,鹽商也成為眾人眼中的肥肉,在各方勢力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著。
主持人:民國時期的長蘆鹽務,受到政局變化的各種沖擊和影響,更是受著軍閥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殘酷壓榨,長蘆鹽務就是在這樣的夾縫當中,艱難地生存著。艱難起步的鹽務近代化,屢次被軍閥割據混戰打亂腳步,但鹽務改革與鹽業生產依然在艱難中行進。
透過長蘆檔案,我們還原了一段長蘆鹽商的艱難歷史,這段歷史告知我們,和平穩定的國家環境,才是長蘆鹽業持續發展最可靠的保障。然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中國恰恰經歷了最動蕩最不安的戰爭年代。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整個中華民族陷入水深火熱,而這段時期的長蘆鹽務又經歷了什么呢?請看《檔案話長蘆》第六集《長蘆劫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