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梅
摘要: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境,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在師生、生生多向交流互動的過程中,積極地投入到數學的思考中去,更好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進行數學學習。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技能、數學過程與方法的同時,實現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與心靈的理解。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乃至教師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的舞臺,時時閃現出生命的靈性與活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促進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
關鍵字:小學數學;課堂互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新的教育體制革新下,課堂教育模式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提高師生間的溝通與互動,增強小學生語言表述能力、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各種創新性能力,已經成為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育的要發奮的方向和目標,而且在師生間的互動中,不但可以讓課堂氣氛變得越來越活躍,而且更能激發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為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確立基礎。這里從小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交互的作用入手,對其詳細應用對策及措施做了進一步剖析。
一、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數學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就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使學生可以放松心情,在與教師交流時保持愉快的身心,只有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重視和關心,學生才會主動地與教師交流互動,并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對于內向、成績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信心理,這樣這些學生就會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而教師也可以將教學內容編成兒歌,在課堂教學時帶領學生唱兒歌,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二、設計多樣的探究問題,豐富學生的互動體驗
一個好的問題能給人以方向和動力,能讓人產生認知的不平衡,能讓探究者總是朝著問題所顯示的心理目標努力迫近,那種沒有明確目標的探究是毫無意義的冥想。因此,廣大教師設計的問題應是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這種問題應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主參與到互動中來,以此強化學生的互動渴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互動體驗。
例如,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性的問題:一個長 2 厘米、寬 1 厘米的長方形,可以得到多少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參與到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探究。這樣不僅能夠強化師生互動的有效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互動的迫切性,最終將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互動體驗。
三、引導探究,落實師生互動的目標
互動的課堂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邊互動,共同掌握知識的教學活動,它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提取和運用,關注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便是小學數學互動課堂活動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問題引發學生的動機和行為,增強其探究心理和嘗試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促進思維的拓展。
如,在學習“可能性”時,我從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游戲導入:在一個口袋中裝有一紅二白三個玻璃球,讓五名同學分別從中摸出一個球,每人摸三次,看看有幾種可能情況?學生在摸球中一般有三種可能,即全是紅球、兩白一紅、全是白球。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你認為上述哪一種可能性最大?為什么?此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同學們討論熱烈起來,急于探究其原因。同學們通過積極思考,主動去探索,最終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這樣,教師適時巧妙地設置問題,激發了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互動交流中,不僅建構起新知識這樣而且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進能力的發展,并能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快樂。
四、創設自由交流的空間
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尊敬學生。”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學生也是一樣,他們也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贊美和鼓勵。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善于抓住契機,積極建構讓學生思維互動對話的空間。學生在思考、在交流,通過互相辯論、質疑等,學生會真正體會知識的建構過程,激起對知識的追求和學習的興趣。
追問與反問是互動的靈魂。追問是在學生思維的模糊處,反問是在學生思維發生偏差或障礙時。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應尊重、理解、寬容地對待學生,不斥責、挖苦學生,讓學生擁有快樂、寬松、積極的情緒,學生在課堂上才不會有心理負擔,這樣他們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在不斷的追問與反問中啟發學生的思維,深化對新知識的理解。在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思維才最活躍,思考才更深入。
五、使用多媒體開展互動教學
新的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多媒體就是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小學生正處于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感的時期,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吸引小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積極發揮教學的主體性作用,最終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有一節課程是對圓的學習,教師在講授的時候可以聯系實際生活中和圓有關的事物進行引導教學,可以利用多媒體將很多種圓的形狀進行展示。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圓形的,如車輪、碗、盤子等。這樣教師可以用自行車的車輪作為切入點,提出問題:“為什么自行車的車輪是圓的而不是方形的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研究,隨后讓學生多方面的發言,最后將圓形可以使得自行車在行駛的時候更加的平穩。這時,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圓形和方形車輪的效果圖演示,讓學生在觀看這不同效果中進行對比總結,使學生明白和理解。這樣的互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學習上,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提升了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無論是師生間的互動,還是學生間的互動,無論采取哪一種教學策略,核心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只要能夠對學生的發展起到助力作用,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都值得推廣和實施。
參考文獻
[1]周宗向.淺談農村小學數學互動教學的新思路[J].青春歲月,2014(10).
[2]吳正憲,陳鳳偉,周衛紅.吳正憲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