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解剖學教材的《緒論》章節中,有學科發展歷史的內容。筆者利用自己對醫學發展歷史的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呼應習近平同志的“四個自信”,以“大歷史觀”介紹對比中西方醫學發展史,培養學生的學科自信,乃至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進一步類比醫學思維,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將它們融入課程思政教學。之后本文詳細介紹了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的成果與轉化,總結并闡明了,有特色的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方向與思路。
關鍵詞:大歷史觀;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醫學思維;辯證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R322 G642. 0 文獻標識碼:A
“大歷史觀”的盛行,始于黃仁宇《萬歷十四年》,但其實在翦伯贊等近現代學者的研究中,早已開始用這樣的方法論來研究歷史,即“從經濟結構、地理環境、政治制度等方面來研究歷史內在邏輯,探尋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規律。”用這樣的方法研究歷史,并相對應的臧否得失,揚善棄惡,為當下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做出指導。著眼于歷史發展的本質,而不是囿于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單純的表面現象,這和醫學思維有共通之處。
醫學類學生在學校進行醫學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形成醫學生看待疾病的思考方式,即“通過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等方式,找到疾病的內在規律,并相對應的尋找解決方法。”不為疾病的癥狀,個體差異等表面現象所困惑。所以“大歷史觀”和“醫學思維”在方法論上是相通的,說明思政學習中相對枯燥的,哲學上的方法論是可以推而廣之的。我們可以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待任何問題時,都使用這樣的方法論,以科學客觀的態度,看待分析出現的任何大小事件,大小困難和困惑,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武裝自己,成為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
1.課程思政研究的契機
中共十八大和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自信以后,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中國人民在堅定的走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因為我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所以才會有著強大的前進定力。而《人體解剖學》是醫學類學生入學后學習的第一個醫學專業課程,也是所有臨床、護理乃至于醫學基礎課程的基石,要想學好專業課,必須要先學好《人體解剖學》。在本課程教材的《緒論》中,有著對解剖學發展歷史的介紹,筆者通過研究對比中西方醫學發展史,尤其是解剖學在其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完成了兩個任務:一,明確了《人體解剖學》在現代西醫大發展過程中的首發性與先進性;二,梳理了學科發展歷史脈絡,闡明了近代中醫發展與西醫發展迅速拉開差距的關鍵點,就在于解剖學的發展與否。
解剖學學科歷史研究如何應用于課程思政教學,在于通過總結醫學發展歷史規律,論證出以下內容:世界各種醫學體系在發展初期都是一致的,而中古時代以后至歐洲中世紀結束之前,中醫體系都是強于西醫的,我國醫學在近代的落后,主要是因為自身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導致解剖學的發展錯過了與世界交流,因而沒能跟上近代世界醫學發展的大勢。從而培養學生心中的文化自信,更深刻的理解中華民族是“偉大復興”而不是“崛起”,使學生更加自信從容的投入到學科的學習和建設中去。
2.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1.1教學目標
(1)大歷史觀指導下的文化自信,歷史唯物主義的培養
(2)基于醫學思維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培養
1.2教學資源與工具
主編的《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信息化教材、3DBody虛擬數字人、3DBody APP、超星學習通APP、標本模型等
1.3教學方法 ?PBL、TBL
1.4教學設計
案例1.4.1: 《緒論》教學,修改課標、授課計劃,將學時數單獨延長至2學時,以完成教學目標1.
(1)課前PBL
①學生線上預習教學內容;
②學生線上搜索近代解剖學發展歷史。
(2)課中TBL ?學完解剖學的基本概念之后---
①學生分組討論,近現代解剖學大發展的關鍵時期、關鍵人物、關鍵研究成果等是什么;
②教師拓展內容寬廣度,加入中醫、西醫兩條歷史線并行,對比,最終引導學生總結出上文所述結論。
(3)課后互動 學習通APP發布思考題,即“中醫的人體解剖學未能發展起來的歷史原因”,鼓勵學生在聊天群組討論,并給予努力思考者加分鼓勵。
案例1.4.2:《心》教學,利用信息化時代優勢,融入課程思政,完成教學目標2.
(1)課前PBL
①學生線上預習教學內容;
②學生線上搜索“血液循環”的發現及證明過程
(2)課中TBL ?首先學習血液循環的概念和內容,
①學生分組討論,為何心是血液循環過程中的動力泵?
②教師將解剖學內容分類總結為位置、形態結構、功能,方便學生學習。通過大體標本,找到心在人體中的具體位置;使用3DBody虛擬數字人、3DBody APP、心臟模型的操作學習,熟悉掌握心臟的形態大小、內部心腔結構。之后使用微課視頻,動態圖等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心腔分前后心房與心室,是心臟“動力泵”功能的結構基礎,初步練習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復盤解剖學研究。
③教師拓展練習,讓學生分組討論,將搜索到的信息歸納總結,發現血液循環的提出者馬爾皮基未能完整證明人體血液循環的存在和運行,其中看不見的部分“毛細血管”在得益于光學顯微鏡的發明之后,才被證明出來。由此引導學生堅定信念,要堅持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待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即便一時受阻,那也是客觀環境的問題,而不是方法論的問題。
(3)課后互動 教師在學習通的聊天群組主持討論信息化教材上的臨床知識拓展,基于所學的解剖學知識,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醫學思維,來初步分析思考臨床問題。如,病人胸痛,通過尋找位置獲知發病的臟器為心臟,臨床檢查如發現心臟有形態、大小、結構的異常,可通過解剖學學習到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推導病情的發展以及反推疾病的病因,于是可以相應的進行對癥和對因的治療。助推學生醫學思維的逐漸形成,以及培養學生慢慢的習慣于,使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來分析解決一切問題。
3.課程思政研究的成果與轉化
經過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以后:
3.1 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體現在課程自豪感強烈,故日常學習之外,還積極參與課程建設。比如在我院成功籌辦的中國解剖學會護理解剖學分會2019年全國學術年會上,學生代表不惜暑假時間,協助解剖課程組完成各種會議事項,之后多人獲得“優秀志愿者”稱號。
3.2 解剖學是一門“理實結合”的學科,使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學生,必然會在實訓課上通過“教、學、做”一體化練習,踐行“工匠精神”并形成創新思維。綜合體現在今年,我院學生參加全國人體繪圖比賽,榮獲了“一等獎”等榮譽。
3.3 學生通過解剖學課程思政教學,培養了醫學思維以后,近四年來在課程組雙師型教師的帶領下,在城市大型廣場、火車站等地開展常見疾病咨詢及衛生宣教10余次,到兒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學校等開展服務活動30余次,利用暑期到本地鄉鎮衛生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為人民群眾做醫療服務。
總之,解剖學雖然只是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同時也是醫學課程中最枯燥難學的學科。但是通過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引入了大歷史觀,類比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培養學生的醫學思維。既提高了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
參考文獻
[1]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醫學史》1版.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07
[2]翦伯贊.中國史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二、三冊
[3]恩格斯.《反杜林論》.人民出版社,2016.03
[4]張黎聲.“人體解剖學第一課”的開設與人文價值.《解剖學雜志》,2017(01)
[5]劉杰.概述中西方解剖學發展史------闡明解剖學在醫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解剖學雜志》,2019(12)
[6]陳邦賢.《中國醫學史》1版.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6
[7]甘勝偉,孫善全等.哲學觀點在解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04
[8]馬建輝,聞德亮.醫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