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可以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具有綜合育人價值。尤其對于高校專業性較強的理工科類大學生而言,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深刻把握高校理工科類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立足理工科類學生屬性,從積極搭建勞動平臺;營造優良的勞動教育氛圍;豐富勞動實踐形式;構建勞動教育的協同聯動機制路徑出發,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關鍵詞:勞動教育;立德樹人;“五育并舉 ”;勞動精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20 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近年來,從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政策可以看出,勞動教育的地位提升,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作為青年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勞動技能水平的高低、勞動價值取向正確與否和勞動精神面貌狀況都體現著現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實施效果。從目前現實看,尤其是地方高校工科類大學生,因為專業屬性、性別和學習生活環境的影響,勞動教育存在積極性不高、勞動教育理念滲透不深入、勞動實踐參與程度低等問題。基于目前地方高校大學生勞動教育存在的種種突出問題,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新途徑,有利于改善地方高校勞動教育的效果,促進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合。
一、高校理工科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1)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地方高校因為地理位置相對省會城市比較偏僻,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基礎設施條件更新比較緩慢,本身勞動教育實施的物質條件就受到束縛。在教學課程設置上,專門開設勞動教育課程的地方高校甚少,因此勞動教育的理論概述在教學源頭上就沒有得到重視。勞動教育的呈現方式一般都與課堂思政相融合,雖然也能全方位全過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但是就缺乏針對性和理論性。再者,勞動教育實踐流于形式,學生“走馬觀花”,停留在表面。學生參與勞動教育就是為了應付檢查,沒有科學合理的勞動教育考核指標對勞動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進行量化,使學生從思想層面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2)勞動教育考核效果不佳
現在高校大學生都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考核手段。地方高校湖南科技學院典型的勞動教育考核手段是每周二由學工部牽頭對各學院的所有學生宿舍進行衛生檢查,然后每一樓棟的宿管對自己所管樓棟的所有宿舍一周內的衛生情況,進行一個等級評定。綜合衛生大檢和宿管的結果,每一周對每個學院的衛生進行綜合排名。其次。每個學院的教學樓都由本學院學生進行打掃,定期進行檢查。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勞動教育中,提升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但是經過一兩個學期的衛生評比結果公示顯示,每一周排在倒數一二三的院系都屬于工科院系,且排名變動情況非常小。工科院系男生居然,受家庭環境和成長環境的影響,男生在勞動上自覺性比較低。教學樓的教室區域衛生亦然。因為教室是流動性的,每個時間段在該教室上課的班級不一樣,且存在院與院之間教室互借的情況,衛生清理難度和時間也就存在不一致,也就給考核增加了困難。
(3)勞動評價體系不健全
地方高校勞動教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多渠道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勞動習慣。高校對學生綜合評價側重點在學習成績、實踐活動、學科競賽、社團表現上,勞動教育在育人體系中占據比例很小。湖南科技學院每學年都會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勞動素質是其測評指標之一。勞動素質測評包含的內容主要是:第一,參加學校學院宿舍衛生檢查評比結果考核;第二,學院公共區域衛生清掃評比結果考核;第三,參加學院或者學生組織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次數和獎勵累計;第四,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團隊或個人獲得校級以及校級以上獎勵累計。湖南科技學院將勞動素質考核具體化,勞動教育有了可量化指標,可操作性增強。其中存在的問題是,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的考察內容和德育以及智育的內容有所重合,存在反復考核的問題。而且,學院或者學生宿舍的評比是置于一個整寢進行評比,不能很好的突出學生個體勞動素質。
二、理工科大學生勞動教育創新途徑
(1)立足理工特色搭建勞動平臺
理工科的學生在智能時代的沖擊下,勞動教育觀念淡薄。他們在大學階段以及走上工作崗位,對他們的動手和實踐能力要求比較高,可以立足于專業特色,搭建勞動平臺。一是學科競賽為抓手,搭建勞動創新平臺。理工科類每年都有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互聯網+、物聯網競賽、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等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學科競賽。學校可以以競賽為契機,出臺相關政策和獎勵機制,刺激學生廣泛參與,實現理論教學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二是校企合作為切入點,搭建勞動體驗平臺。高校大學生都有實習學分。湖南科技學院與飛思、千峰、粵嵌、神通動力、華為等大企業都有合作,在大三學年,會接收學生到企業實習,效果顯著。讓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深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勞動中收獲知識和感悟,認識自身不足。三是以充分利用校友的力量。可以通過邀請優秀的校友回學校交流分享經驗,讓學生懂得走出宿舍,走下溫床,自己動手積極勞動的重要意義。
(2)豐富勞動實踐形式
勞動教育需要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和新時代對大學生新要求不斷探索新途徑,提升大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理解勞動、樂于勞動和善于勞動。一是勞動教育可與黨史教育相結合,糾正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傳統認知。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主題,理工科的學生可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師生們服務,在校園開展電器維修、電腦檢測、有線及無線網絡維護、電腦除塵、系統安裝與維護、電腦維修常識普及活動。既做到了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又鍛煉了動手能力。二是勞動教育可與三下鄉相結合。三下鄉的形式可以豐富多樣,理工科學生可以帶著自己的信息技術進小初中校園,進行科普系列活動。也可以成立服務團到鄉村開展實踐活動,如:化工專業的可以成立藥用植物綠色種植及精深加工鄉村振興實踐服務團。也可以通過走訪調查開展服務調研,深挖鄉村振興產業。三是勞動教育可與就業相結合。走出校門,走向工作崗位是大部分大學生畢業去向。就業與學生的利益息息相關,要堅持勞動教育與專業見習和就業教育相結合,多渠道拓展勞動教育平臺。
(3)營造優良的勞動氛圍
創新勞動教育新途徑需要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培植益于勞動教育的新土壤。一是高校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的主陣地,首先要加強有關勞動教育的正面宣傳,對積極參加勞動教育的集體進行正面報道,對在勞育這塊有突出成績的個人樹典型。對于“五育并舉,融匯貫通”的學生實踐活動,將其引進思政課堂,弘揚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正確認知。湖南科技學院對于團委學生會進老年社區包餃子、到對口扶貧小學進行義教、到對口扶貧村鎮幫助村民采摘果實等活動,宣傳部都會進行跟蹤報道。其中,有一個班級學生輪流背殘障同學上課,被各大媒體所報道,為勞動教育樹立了一個好榜樣。二是實現勞育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有效融合,勞動教育納入校課程體系中,進行勞動教育常規化管理。并將勞育滲透到思政的各個角落,真正實現三全育人。院系完善勞動教育制度,細化勞動教育考核指標。
(4)積極促進高校與家庭、社會勞動教育的協同聯動
大學生大部分的生活時間都在學校,家庭在勞動教育方面的職責容易被忽視和弱化。但是,單靠高校單方面在勞動教育上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高校和家庭社會之間信息共享,協同聯動顯得特別重要。一是構建高校與家庭社會協同聯動機制,明晰高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在勞動教育中的定位與職責。二是注重發揮家校合作機制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引導家長利用學生在家時間普及勞動教育知識,鍛煉動手能力,深化對勞動教育的認知。社會要發揮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監督作用,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建立獎懲機制,激化社會勞動教育積極性,社會和家庭要配合學校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
參考文獻
[1]陳寶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N].人民日報,2020-3-30(12).
[2]彭澤平,鄒南芳.新時代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邏輯機理與實踐方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
[3]黃濟.關于勞動教育的認識和建議[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4(5).
[4]馮剛,劉文博.新時代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9(12).
[5]孫云曉.養成勞動習慣為美好生活奠基[N].光明日報,2020-3-27(11).
作者簡介:顏葉娟,1990年11月22日,女,湖南株洲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