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培培龔佳楓
(1.南通市耕地質量保護站,江蘇 南通 226007;2.啟東市合作鎮人民政府,江蘇 啟東 226200)
韭菜遲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韭菜上的重要害蟲,屬雙翅目眼蕈蚊科遲眼蕈蚊屬[1],幼蟲通常稱為韭蛆。該蟲可取食多種蔬菜、食用菌等,以韭菜、蔥蒜、萵苣為主,尤喜食韭菜[2]。韭菜遲眼蕈蚊在全國各個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為害,是我國特有的害蟲,國外鮮有報道[3]。
韭菜遲眼蕈蚊體型較小,繁殖快速,世代重疊,多聚集在土壤中為害,防治難度大。目前,生產上仍以化學藥劑為主來防治韭菜遲眼蕈蚊,為了追求速效,個別韭農常常過量使用農藥,不僅使韭蛆的抗藥性增加、藥效降低,還導致農藥殘留超標、破壞生態環境、造成食品安全等問題。本文綜述了韭菜遲眼蕈蚊的形態特征及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今后韭菜遲眼蕈蚊相關研究及防控提供參考。
成蟲小型蚊子狀,雌蟲體長4~5mm,雄蟲體長3.3~4.8mm,背部黑褐色,腹部暗灰黃色,頭部呈黃銅色,無光澤,復眼相連;卵呈橢圓形,長0.24~0.28mm,多堆產,少數散產,初為白色,后變污白色,一頭雌成蟲每次產卵100~300粒,多分布在土縫、韭菜根部、葉鞘等縫隙處;蛹為長橢圓形的裸蛹,長2.6~3.1mm,顏色逐漸變化,由剛開始的乳白色變為黃褐色再轉為灰褐色;幼蟲共4齡,體白色透明,頭堅硬,亮黑色,口器發達,老熟幼蟲長5~7mm[1-4]。
韭菜遲眼蕈蚊主要以幼蟲聚集在土壤中為害,蛀食韭菜的葉鞘基部、鱗莖部位、根部和嫩莖等處,導致植株瘦小、葉片發黃萎蔫、干枯而死[5],一般導致韭菜減產40%~60%,品質大幅下降,嚴重時可致整塊韭田絕收[6]。
韭菜遲眼蕈蚊的發生與溫濕度、土壤質地、環境氣味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由于地理位置和栽培方式等不同,各個地區韭菜遲眼蕈蚊發生的代數也有所差異。保護地給韭蛆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韭蛆無越冬現象,可全年持續發生為害。露地栽培韭菜,河北1a發生5代[7],哈爾濱1a3代[8],山東1a4代[9],徐州1a5代[10],杭州1a6代[11],有報道黑龍江省越冬蟲態為蛹[8],其它地區多以幼蟲越冬[12-14]。每年4—6月蟲量多,夏季因高溫蟲量驟減,9月下旬—11月蟲量又快速回升,呈春秋兩季危害高峰。第2年春天開始化蛹、羽化,繼續繁殖[3]。
韭菜遲眼蕈蚊體型較小、繁殖快速,往往藏匿于土壤中為害,不易發現,防治被動,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結合多種措施進行全面有效的防治。
3.1.1 選用抗蟲品種
選用抗性品種是防治韭菜遲眼蕈蚊最方便且有效的方法之一。韭菜被為害后,抗蟲品種和感蟲品種的POD、PAL和CAT酶活性會產生不一樣的變化[15]。荊建湘對不同韭菜品種進行了聚類分析,篩選出“農大棚韭一號”和“豫韭1號”2個抗蟲性較強的品種[16]。
3.1.2 合理施肥與輪作
韭菜遲眼蕈蚊具有驅臭性,韭菜施肥應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王洪濤等報道,雞糞沼液“新壯態”0倍稀釋液能滅殺韭菜遲眼蕈蚊的卵,死亡率達54.76%;驅避成蟲產卵,減少韭菜植株周圍的卵量,對雌成蟲產卵驅避率為74.75%;驅避幼蟲取食,促使韭蛆逃離后致其死亡,處理5min后對幼蟲的選擇性驅避率為78.62%、非選擇性驅避率為45.60%[17]。也有研究表明,微生物菌肥利于韭菜遲眼蕈蚊的發生。梁化雨等發現,喂養低、中、高濃度微生物菌肥栽培韭菜的遲眼蕈蚊世代周期均縮短,種群增長速度加快,建議在無韭蛆發生時施用微生物菌肥[18]。多年連續種植百合科作物的田塊給韭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蟲源不斷積累,蟲害日益加重,一般韭菜種植3~4a應與非百合科作物實行輪作栽培,減輕蟲害發生[19]。
3.1.3 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韭菜田內及附近的雜草、枯枝爛葉等,播種或定植前深耕土壤,曬土使土中的韭菜遲眼蕈蚊死亡,減少蟲源量,每茬韭菜收割后揀凈遺留葉片并集中深埋。農家肥盡量遠離韭菜田塊堆放。
3.2.1 日曬高溫覆膜法
韭蛆不耐高溫,韭菜根部不怕高溫,利用二者高溫耐受性的差異,在地面上鋪透明保溫的無滴膜,通過陽光直射提高膜下土壤溫度,當韭蛆所在深度的土壤溫度持續3h以上超過40℃,就可以徹底將其殺死[20]。孟州市開展了“日曬高溫覆膜法”防治韭蛆試驗,結果顯示,覆膜處理組韭蛆全部死亡,甚至還可以殺死其它害蟲[21]。
3.2.2 誘殺法
燈光誘殺。鄭建秋等應用220V13W專用紫光節能燈誘捕成蟲,平均2盞殺蟲燈覆蓋范圍為6670m2,殺蟲效果顯著,距燈20m范圍內防治效果達95%以上,40m范圍內防治效果達85%以上[22]。李娜等研究報道,不同波長的LED光源可影響韭蛆成蟲的生殖行為,紅光和橙光可阻礙成蟲求偶,紅光、橙光和黃光可阻礙成蟲交配,藍光和紅光可阻礙卵孵化[23]。色板誘殺。周超等研究表明,黑色粘蟲板誘集韭菜遲眼蕈蚊的總體效果最好,且色板懸掛高度越低效果越好[24]。糖醋酒液誘殺。王萍等比較了4種糖醋酒液配方的田間誘殺效果,得到綿白糖、乙酸、無水乙醇及自來水的比例為3∶3∶1∶80的糖醋酒液防效最佳[25]。
3.2.3 防蟲網阻隔
防蟲網覆蓋技術是通過物理屏障將作物與害蟲隔離,防止病蟲害入侵為害的綠色植保技術。孫世海等對韭菜進行覆蓋50目防蟲網的栽培試驗,結果顯示,覆蓋防蟲網栽培的處理組未見韭蛆,未覆蓋防蟲網的對照組平均每穴有幼蟲21.8頭,覆蓋防蟲網能有效阻隔韭菜遲眼蕈蚊,減少農藥使用量,且夏季覆蓋能促進韭菜產量,韭菜最大葉片長度、假莖粗和葉片張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26];周仙紅等試驗表明,覆蓋防蟲網對韭菜遲眼蕈蚊的阻隔效果隨防蟲網目數的增加而增強,綜合覆蓋防蟲網對韭菜生長的影響,得到40~60目的防蟲網對韭菜遲眼蕈蚊的控制效果較好[27]。
3.2.4 臭氧水防治
臭氧是一種無色氣體,具有強氧化和廣譜性的強消殺作用,可有效防治多種農作物病蟲害[28]。科學合理地澆灌O3水,不僅可以有效防治韭蛆,防治效果、殺蛆速度隨澆灌O3水當日的日光強度增加而增加,同時能促進韭菜生長[29]。尚曉勇等田間試驗效果表明,6mg·kg-1臭氧水對韭蛆的防治效果優于1000mL·667m-2的48%毒死蜱,第2次藥后14d的防效高于75%,且持效期長[30]。
生物防治安全可靠、綠色環保、不易產生抗性。近年來,很多學者對韭蛆的生物防治進行了深入研究,昆蟲病原線蟲、昆蟲病原微生物、植物源農藥等均對韭蛆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張燕等報道,昆蟲病原線蟲可有效防控韭菜遲眼蕈蚊的幼蟲和蛹,對蛹防效為67.9%,對幼蟲防效為71.4%,且能促進韭菜生長和產量增加[31]。梅增霞和李建慶通過室內毒力測定試驗研究發現,用濃度500mg·L-1蘇云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藥液浸泡60s的韭菜莖段來飼養韭蛆試蟲24h后,試蟲的平均死亡率達90%[32]。周仙紅等田間研究表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防治效果勝于毒死蜱[33]。安立娜等對韭蛆幼蟲和卵進行室內毒力測定,結果顯示,藜蘆堿殺蟲能力是毒死蜱的47.91倍、辛硫磷的4.67倍,殺卵毒力是毒死蜱的12.01倍、辛硫磷的2.19倍[34]。金巖等報道,苦參堿和印楝素也是防治韭蛆幼蟲的有效藥劑[35]。
另有研究表明,昆蟲病原線蟲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效果更好。付在秋等通過每667m2使用芫菁夜蛾斯氏線蟲(Steinernema feltiae SN)2億條加吡蟲啉3g、S.feltiae SN線蟲、吡蟲啉3g、清水的4組處理試驗,發現S.feltiae SN線蟲加吡蟲啉處理效果最好,21d時蟲口減退率96.13%,校正防效達91.35%[36]。武海斌等將線蟲與黑色粘板配合進行盆栽試驗,成幼蟲兼殺,防治效果達97.60%,有效控制蟲口基數[37]。
化學防治有作用快、效果好的特點,因此在日常防治中仍占據主要地位。目前防治韭菜遲眼蕈蚊成蟲的農藥信息登記22條,防治幼蟲的農藥登記信息158條。楊成發等測試5%吡蟲啉顆粒劑(益地安)的田間防效,結果表明,使用5%吡蟲啉顆粒劑(益地安)2000g·667m-2對韭蛆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施藥28d后防治效果為80.83%[38]。史彩華等采用不同施藥方法對5種藥劑的4個不同濃度進行田間藥效試驗,得到有效成分用量為1.125kg·hm-2的呋蟲胺、0.900kg·hm-2的噻蟲嗪、0.900kg·hm-2的氟鈴脲,配合二次灌根法施藥對韭蛆的防效好[39]。化學防治需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格按照農藥標簽科學安全用藥,并考慮抗藥性問題,注意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
韭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韭菜遲眼蕈蚊作為韭菜上一種重要的害蟲,嚴重影響韭菜產量。韭菜遲眼蕈蚊以幼蟲危害為主,但成蟲的防治也相當重要。消滅成蟲,減少飛行傳播,減少產卵,可有效減輕為害程度。當前登記的用于防治韭菜遲眼蕈蚊成蟲的藥劑只有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種,有必要研制一些防治成蟲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提高成蟲的防治覆蓋率,多蟲態共同進行,更科學地開展韭菜遲眼蕈蚊防治。同時針對生物防治見效慢的缺點,需加強生物防治與其它防治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的研究與推廣,發揮各自優勢,使其防治效果快速又持續。有研究表明,不同韭菜品種對韭菜遲眼蕈蚊的抗性存在顯著差異[16],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需充分應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高新技術,積極培育抗蟲韭菜新品種。20世紀70年代,我國已開始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40],如今已成功應用于多種蔬菜[40]、花卉[41]等品種上,可大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42]。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已研發出安心韭菜水培系統,去除了韭蛆的生存環境[43]。該技術一次性投入成本較大,推廣困難,但是給韭蛆防控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建議加強對韭菜無土栽培技術的研究,尋求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