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斌
(沈陽市土地儲備服務中心,遼寧 沈陽 110014)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一直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其關系到國家發展的全局。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級政府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浪潮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資金。在圍繞“保紅線、保增長”的基調上,國家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在新農村建設中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戰略,以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由此可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已經成為黨和政府今后時期內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黨中央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在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我國鄉村治理的的終極目標[1]。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導致土地資源日益匱乏,亟需保護,而在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生態保護理念已經形成共識,其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因此,在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引入生態保護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在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將生態保護的理念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完美融合已經成為未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關鍵點,其不僅能夠有力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還能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新時期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指導思想是生態保護理念,重點在于通過提升土地空間品質、提升對土地空間要素的重視程度、優化土地空間結構、提高土壤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力度,來進一步提升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確保美麗、生態國土的戰略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在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糧食安全”是土地整治的前提,而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在于兼顧生態保護的同時,確保耕地的質量和數量能夠顯著提升。即在生態保護理念指導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應堅持生態保護戰略,對土地開發、利用進行優化,推動資源節約,加強生態和環境系統的保護,進而構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制度。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應以節約、環保、自然修復為指導思想,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以鄉鎮為基本整治單元,從整體上對耕地、建設用地進行整合以及生態保護修復,對閑置、退化、污染以及利用效率低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
對農村土地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是土地綜合整治的目的,將土地的數量、質量以及生態保護進行統一,在糧食安全目標指引下,耕地的質量、數量能夠提高,因此,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強調土地空間品質的提升,其內涵是在以人為本為基礎,在空間布局上因地制宜,將空間要素進行最有效配比,對生態系統進行修復,以打造宜居的生產、生活空間。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對象是那些利用率不高、利用不合理、遭到破壞以及土壤退化的土地,強調田、水、路、林、村等進行綜合考量來開展整治活動,其中整治的核心是耕地。在綜合整治過程中,要將土地空間全要素均列為土地綜合整治的對象,而土地空間要素又分為2種,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其中土地、礦產資源、江河、山嶺、森林、草原、荒地、海域、灘涂等自然資源為自然要素;耕地、住宅建筑、廢棄礦場、道路、村鎮景觀等為非自然要素[2]。
提高耕地、建設用地、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和非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其閑置率;對農村空心村、危舊房改造、居民點調整,同時對耕地進行調整形成農業生產合力;對礦山廢棄地采取復墾或者作為其它用途;調整海岸、灘涂等土地資源的利用結構。
對受損的生態和環境系統進行生態系統保護,提高土壤生態系統的自身恢復能力,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治沙育草、補水保濕等。對于土壤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的區域,應采取有效的修復措施對其進行修復,主要的修復措施包括地形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以及生物多樣性重組等。
在完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體系建設時,相關管理部門工作重點應是農村土地產業化管理體系的構建,在耕地保護體制中,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其中,在協調、自愿、有償等原則基礎上,減少對土地承包權、經營權的限制,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方式的改革,使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對于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在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時,應遵循規劃標準,使農業產業發展實現集中化、規模化,以達到優化配置農村生產要素的目標。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利用當前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管理平臺,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進行統一、科學的規劃,以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新局面。
加強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監督,使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效率能夠有效提高。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地域性、差異性極為顯著,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做到有效掌握。嚴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發生的強制農民進行土地流轉以及強制征收土地等行為,使農民合法權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同時,在土地綜合整治時,整治的標準應先確立,綜合分析土地的數量、質量以及集約用地的水平,對監督及考核工作的重點進行明確。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應嚴格在生態保護戰略框架下進行,以生態優先指導方向,在整治過程中創建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體系,在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上尋求,在生態保護模式下進行,使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能夠得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3]。
2.2.1 生態保護導向的空間優化
生態適宜性評價是指某個生態環境中的生態要素為某類社會經濟活動提供發展空間的大小以及對其正向演替的適宜性程度[4]。在進行生態功能劃分和生態空間優化之前,必須進行生態適宜性評價。因此,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應以生態適宜性評價的相關理論為基礎,生態適宜性評價指標應參考農村生態資源特征和生態發展要求來進行選取,以滿足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安全的需要,以此來指導農村地區生態保護內容和生態空間優化的方向選擇。與此同時,在農村土地空間優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未來開發潛力、現有開發情況、人口密度、經濟產業布局、土地利用規劃以及城鎮發展規劃等因素的影響,將土地空間規劃區域進行精準定位,分為優化開發、適度開發以及重點保護等3類區域。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應嚴格執行土地整治技術規范的相關要求,對農村土地空間進行分類,分為多個區域,包括耕地、基本保護農田、復墾整理區、河道整治區、傳統工商業綜合治理區、新興產業發展區、生態社區以及環境保護區等。其中,屬于土地空間規劃的優化開發區域的為傳統工商業綜合治理區;屬于適度開發區域的包括新興產業發展區、生態社區;其余耕地、基本保護農田以及復墾整治區等區域屬于重點保護區域。
2.2.2 生態保護模式下的土地綜合整治規劃
生態保護模式下的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必須制定相應的綜合整治規范,而規范的制定是以土地生態功能分區和整治強度為依據,為此,在制定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時,需要在土地空間區域劃分的基礎上來進行,即分為優化和適度開發、重點保護等區域的2種類型的整治規劃設計。
2.2.2.1 重點保護區域的規劃設計
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是整治的重點,因此,應在保留和重整某些景觀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科學的生態農業系統,而科學的農業生態系統構建應以生物學、生態學以及相關科學理論為基礎進行合理規劃和組合,確保生態農業系統能夠形成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的適合不同生物種群的產業結構,不僅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也能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
2.2.2.2 優化和適度開發區域的規劃設計
針對優化和適度開發區域,在進行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時,應確保設計的自然生態體系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體系相互協調,來保障農村地區的生態安全,以實現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在農村生態社區的規劃設計中,應確保農村地區自然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以傳統的住宅布局為基礎,吸收現代生態住宅的設計理念,以實現生態、宜居的農村生態社區的發展目標。在社區景觀設計中,應充分發揮農村自然條件的優勢,將自然環境元素融入其中,在社區住宅設計上,應充分考慮農村家庭的人口結構、生活水平、工作性質等因素,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住宅建設成本,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時,農村社區建設中應因地制宜地選擇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太陽能、水、地熱等資源優勢,以實現打造節約型社會的目標。
領導責任要進一步強化,實行縣、鄉、村等各基層政府主要領導責任制,積極為整治工作創造良好條件,給予大力支持,確保工作扎實推進,強化宣傳引導,進一步動員全民積極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為倡導文明新風,共建美好家園貢獻力量。
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環境治理工作的認識,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認識環境治理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以打造綠色生態農業作為農村地區發展的長期戰略,確保農村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農村環境保護的輿論宣傳和監督力度,充分利用網絡、自媒體的力量,使廣大農村居民能夠真正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農村地區形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氛圍。同時,加強對農村居民環保教育工作,通過各種警示教育、環保展、文藝表演、發放環保宣傳冊等手段,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環保知識水平,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農村環境保護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農村土地污染物的排放。在農業生產中,提高有機肥的使用比例,合理控制化肥、農藥的用量。有機肥中富含的微生物,可以對一些難以降解的污染物進行分解、轉化,使其變成能夠被農作物吸收、利用的養分。合理使用化肥、農藥,尤其對農藥的用量,使用的范圍、次數、時間進行嚴格控制,改進噴灑農藥的技術,同時對農藥劑型進行改進,加強對低毒、低殘留、高效的農藥產品的研發,對具有劇毒、高殘留的農藥使用進行嚴格限制;嚴格控制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深入推進清潔生產,是控制工業污染的新方式,能夠從源頭上降低污染,清潔生產不僅可以使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還可以淘汰有毒的原材料,使經濟的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降低了環境保護的成本。同時,基層環保部門應嚴格執行《工業污染物以及非道路移動機械用柴油機污染物的排放新標準》,對固體廢棄物以及廢水的處理加強管理,督促企業采用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法。對固體廢棄物要充分利用,經過處理過的污水才能進行排放。
由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具有整治面積大、投資成本高、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低的特點,導致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亟需解決的難題就是資金問題。目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資金的主要來源是財政撥款,其次是社會投入和金融貸款,其中財政撥款,通常被用于建設高標準農田、重大土地整治項目以及復墾整治項目中,由政府公共預算中設立專項資金來統一使用。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需要,應采取財政專項資金為主,社會投入和金融貸款為輔的多樣化的籌融資模式,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加入到政府主導的生態基金建設中來,以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來實現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為了拓寬融資渠道,可以鼓勵各地對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復墾費、土地轉讓金及各項專項資金進行整合使用,將綜合整治中新增的耕地、建設用地的收益作債權擔保,通過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的方式進行融資,以此來有效解決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資金需求問題。同時,以“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來提高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參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性,從社會上募集資金來提高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效率,以實現多樣化的土地綜合整治籌融資模式。
在土地綜合整治技術上應積極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提高土地整治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土地綜合整治中規劃設計、工程技術和材料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水平。如,在我國臺灣地區,采用生態工法進行農田重劃的設計與施工;在保持水生物的多樣性時,采用水路生態工法。在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在進行礦山土地復墾時,利用先進的復墾技術,土地復墾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廢棄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在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對于污染土地的治理應加強生物修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生物修復技術是一種以動物、植物、微生物為載體,提高土壤中污染物降解效率的土壤修復技術。近年來,隨著生物修復技術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土壤污染的治理中,因生物技術具有需求資金、時間少,效率高的特點,已經成為最為有效的土地污染治理手段。微生物修復。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將污染物直接或間接分解、轉化為各種低分子量的有機酸的技術,在治理農藥、化肥污染時具有突出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治理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動物修復。動物修復技術是利用蚯蚓、蜘蛛、地鱉、蠐螬等低等生物,對土壤中的污染物進行分解、轉化的技術;通過動物修復技術,可以對農藥、化肥以及其它有機物污染的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植物修復。植物修復技術是利用植物種植,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能夠被植物吸收,以實現土壤中污染物被降解的技術;在使用植物修復技術時,應充分考慮植物的特性,以土壤污染物的種類為依據,選擇合適的植物進行種植,以實現土壤污染物能夠完全清除的目的。目前,在我國的生物修復技術應用中,微生物修復技術是研究重點領域,其研究的關鍵在于培育出具有降解效率高的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壽命都能得到提升,同時應根據土壤的不同污染源選擇降解的微生物,如,使用芽孢桿菌和棒狀桿菌來降解土壤中的有機氯污染物;使用鏈霉菌屬、諾卡氏菌來降解土壤中的五氯硝基苯污染。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土地資源嚴重匱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在我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引入生態保護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按照目前生態保護理念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發展趨勢,應在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體系的同時,加強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監管;實施生態保護為導向空間優化和規劃設計;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采取多樣化的籌融資模式;加強新技術的推廣、使用,推動我國農村生態保護理念下的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促進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