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金
(蘭州工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在以往人均占地面積較多的階段,農業為人類的生存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人均占地面積大大減小,農業生產的方式效率低下,呈現掠奪式,這種情況已經難以實現生態系統自我修復[1]。而生態農業這一理念主要是基于生態環境、經濟以及社會效益相融合的一種農業生產,這種農業發展方式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使我國環境、資源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形成協調關系,能夠實現我國農業的長久健康發展[2]。
現代農業和科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是社會進步發展中對傳統農業改革推動下產生的,體現了傳統農業和其它產業的良好融合[3]。金塔縣對國家政策作出了積極響應,在農業的發展中重視科技的應用,積極改革農業結構,以增強農業效益為目標,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然而受農業結構自身和農業生產慣性的影響,現階段金塔縣農業發展中還存在部分問題。
金塔縣總人口為150174人,其中,農牧業人口118750人。全縣有宜農、宜林、宜草面積76533.33hm2,耕地面積28133.33hm2。農業生產條件非常優越,是制種的優良基地。品種從糧食作物、蔬菜擴展到牧草、花卉等,種類逐漸增多。政府實行土地流轉政策,各鄉縣的土地被大型承包商統一種植,農業種植結構從以往的單一農作物發展為溫室大棚、經濟性作物。
全縣注重塑造文化品牌,將文化旅游和農業發展有效融合,打造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其中已發展出休閑類農業以及鄉村旅游點52個,接待游客數量1a能夠超過100萬人,使縣內農戶受益。而且積極開展各種賽事和藝術節活動,展現出區域特色,將旅游的品牌打出來,進而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金塔縣的各級領導組織在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要求下,利用政策、科技方面的措施,對農業結構進行深入地調整,關于種植業結構,全縣范圍內調整為糧∶經∶草為17∶89∶4,牧草比例占據很小部分。農林牧副漁產業中,漁業和林業所占據的比例較低,按照一二三產業來劃分,比重不均衡,使得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
金塔縣產業發展在經過了多年的培養后,在肉羊和棉花產業方面發揮出了良好的優勢,逐漸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產業收入占到總體經濟收入的2/3以上,使產棉和養羊都成為全省第1。然而正是由于全縣發展棉花產業,使得農村經濟受到較大影響,在棉花產業方面有了突出的優勢,但是其它輔助以及下游產業發展并不同步,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和收入直接受棉花產業的影響很大,在產業方面發展單一化特征明顯,因而使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
全縣內已經建成制種基地1333hm2、棉花生產基地20000hm2、百萬肉羊養殖基地等,同時還大力支持發展紡紗、蔬菜、油料等農業化產業龍頭企業,使全縣的農產品能夠在縣內生產、加工,完善了產業鏈。然而關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整體水平還較低,突出的特點表現為初級、低檔產品多,科技含量較低,品牌產品以及出口產品少。
全縣范圍內有退耕還林、節水改造以及灌區其它配套工程項目等,關于林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正在不斷深入。然而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由于對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過度開荒,水資源浪費,以及沙漠化、全球氣候變暖等影響,使得林地、草場退化、地下水資源缺乏等問題逐漸凸顯,生態環境的惡劣形勢在逐漸加劇,缺乏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金塔縣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整體的思路為將不斷提升農民經濟收入和增強農業整體效益為核心,對農業產業體系進行不斷完善,秉承新農村建設、城鄉發展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擴展農業產業鏈、推動法治農業建設等,使農業產業得到合理規劃,突出產業特色,不斷完善農業服務,同時良好地維護生態環境,使以往的傳統單一農業發展逐步擴展為現代商業化密集的綜合產業。
從實際來看,對肉羊和棉花這2大主要產業仍然需要緊抓,在蔬菜精細加工、溫室種植以及葡萄種植方面要有重大突破,在制種方面要加大力度發展,同時對水產養殖要不斷穩定,特禽養殖可以適當擴大規模。在旅游服務產業方面,要努力抓生態環保型旅游產業,重點突出農業觀光特色,還要相應的發展其它輔助產業,帶動多產業良好高效地發展。
3.2.1 對農業結構進行相應調整,形成規模化發展
內部結構要及時調整,對種植和養殖的效益進行有效提升。推動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將部分新品種引進來,同時對地區的優勢進行深入挖掘,快速發展制種、畜禽養殖、棉花種植以及蔬菜加工等規模化的產業基地,使養殖業和優良品種生產的占比不斷增大。
農業空間結構規劃進行高效調整。從種植產業來講,要以優質棉花種植為前提,同時對緊鄰的基地進行地區優勢挖掘,鄉鎮中有重點發展觀光休閑和溫室農業的地區,借助新開發的農林場站,高效發展可以釀酒和食用的葡萄種植產業;在有種業企業的區域內,以中東鎮為核心,向周圍其它地區共同發展花卉、蔬菜制種產業;借助蔬菜加工企業,周圍輻射區域內可以大力發展各種加工蔬菜產業種植;在適宜紅棗種植的區域內大力發展紅棗套種。從畜牧產業來講,需要根據生態農業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要求,規劃出符合標準要求的養殖區域,使養殖場能夠逐漸形成規模化、設施化;在多個鄉鎮建立發展肉羊養殖基地,在縣郊區域建立奶牛養殖基地,發展牛奶供應產業,可以保證全縣居民對牛奶的需求;在水資源相對較豐富的地區,可以建立休閑漁業基地,高效發展水產養殖產業。
農業生產進行方法調整,使產業發展更為集中化。關于養殖產業的發展,要大力建設規模化、專業化等各種方式的養殖規模,不斷推動以鄉為產業單位、以村為品牌單位的優勢產業發展,將產業重點放在加工型蔬菜、優質棉花、制種、高產葡萄、溫室蔬菜以及特色紅棗等方面,使縣區范圍內的鄉鎮能夠確保有自己的農業優勢產業,在縣區范圍內形成產業帶,建設出規模化、具有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基地。
3.2.2 注重科技成果的有效運用,培養出支撐產業
積極引進新品種,快速建設新型種業發展,將這一體系建設作為一項基礎性的措施,同時,依托肉羊、優質棉花以及加工型蔬菜等產業,不斷引進相關的產業化發展新品種。在優質棉花種植產業中,新品種主要涉及“豐棉8號”、“新石K4”等,為了能夠進一步提高棉花生產的質量和產量,使用的品種由普通種轉變到雜交品種,大力應用雜交類的新品種進行種植。在瓜果種植方面,桃子、葡萄、梨、杏等都是可選擇的優質品種。在水產養殖方面,將河蟹、羅鯡魚等優質品種引進來,使畜產養殖和作物種植都能夠逐步實現優良化。繼續發揮肉羊產業優勢,發展肉羊產業時,對其飼料需要有充足保證,養羊需要完善配套發展模式,對人工種草進行鼓勵,在夏收閑田時,對種草面積進行逐漸擴大;同時,對秸稈過腹還田技術進行積極推廣,充分利用秸稈資源,以保證肉羊養殖的飼料充足。按照金塔縣區域生產布局,需要形成規模化的經營思路,使養殖方式得到創新性改變。品種改良工程需要進行良好地落實,通過對畜群再生產能力擴大、多胎多羔繁殖母羊比例增加等方式提高產出能力。在肉羊養殖方面,主要是引入波爾山羊、夏洛萊等優質新品種,利用雜交和授配技術,使母畜的升級換代速度加快。肉羊產業園的建設要重點突出,并且對其配套設施進行完善建設,使養羊形成集約化規模發展。
積極應用新型種植養殖技術手段。在作物種植方面,積極推動使用立體種植、間作套種、均衡施肥等技術手段,使用水產畜禽高效養殖技術、農業灌溉節水技術,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生態環保畜禽養殖技術等,實現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積極建立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模式,加強生產技術標準、質量安全檢測標準以及檢驗技術等建設,積極使用綠色無害化的標準生產技術,同時要注意對金塔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查中心的建立。
3.2.3 注重對農業進行產業化方式發展,進而提升其整體水平
現代農業要想更好地實現規模化發展,需要注重農業產業化的運行以及農產品加工發展。將品牌建設和市場主體培養作為發展的重點內容。將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強,金塔縣制種產業的主體是企業,而企業連接著農戶和市場,對整個產業鏈形成貫穿,發揮制種產業的龍頭企業優勢,最重要的是對制種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對于進駐縣內的制種企業需要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同時盡可能地幫助企業獲取國家的投資項目,使行業的輻射帶動力得到良好地增強。針對全縣中的優勢產業,利用技術以及資源方面的優勢,明確規劃出農產品加工企業的重點發展產品,然后向周圍輻射,帶動其它具有良好成長潛力的、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獲得良好發展。龍頭企業實現規模化擴大,區域內的優秀企業就會更加密集,進而逐步形成優勢化的產業集群,使農產品加工逐漸向精細化發展,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在農產品各個階段積極鼓勵農民建立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是產品加工、倉儲、生產、銷售等任何一個環節,通過組織合作,逐步提升農民的組織經營水平。
3.2.4 完善建立服務體系,創新建立現代農業平臺
對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行建設主要是為了使農業技術以及科技成果得到良好轉化。需要對農村中間服務機構進行大力度建設,可以通過專業學校、研發機構等進行人才培養,利用其技術形成一個風險、利益共擔,同時又優勢互補的產業聯盟或利益共同體。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遵循農民組織管理、農民受益的原則,讓農民實現自我服務和管理。同時,要積極鼓勵農村建立專業技術協會,將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進行積極使用,以此使農業科技成果得到良好轉化。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在農業生產和農業科研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將農業科技通過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推廣,進而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技術信息服務。
3.2.5 從建設農村基礎設施角度健全農村社會服務體系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對生態環保進一步加強宣傳,通過不斷加強農民的生態意識,更高效的推動農業生態產業發展,從科學的角度對主導產業發展進行選擇,防止出現盲目跟隨,合理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式進行改進和優化。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服務體系進行不斷完善。對農業生產中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注重農民收入的有效提升,積極推動建立一個集技術、人才、農業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農村服務體系,使農業生產能夠達到集成化,進而逐步形成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在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農村社會服務體系中,農民可以實現農業經濟效益的綜合提升,使農業生產的競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實現現代農業的突破發展[4,5]。
3.2.6 采取法治農業建設措施,以優化農業發展環境
加強有關農業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宣傳,農業相關單位機構要建立法制思想觀念,以使農業執法環境得到良好地創造。通過合理的措施,對損害農民及農業生產的事件加大檢查和處罰力度,對于農產品假冒、以次充好等情況要嚴格控制,嚴禁流入市場,通過法律來良好地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以防市場出現混亂。進行自身執法團隊建設,保證執法的公正、嚴格性,逐漸提高現代農業發展的法制水平。
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重要的轉型,在遵循生態經濟循環的原則下實現生態農業發展,是符合我國綠色、低碳農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在農業發展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注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環境的良好保護,為農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這樣能夠更好地實現農業長久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