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麗 陳義翔(.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北京 東城 00005;.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北京 豐臺 00070)
玉米是我國極其重要的農產品,是三大主糧作物之一,占全國糧食產量近40%。玉米供求變化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市場和供應等影響重大。本文對玉米近期和中長期供需形勢的分析研究進行概述,以期為國家促進玉米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1.播種面積較上年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玉米播種面積從2015年的4496.8萬公頃(6.75億畝)降至2020年的4128.0萬公頃(6.19億畝)。今年玉米價格明顯高于上年,農戶種植玉米收益增加,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玉米播種面積也將明顯擴大,加上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政策導向傾向于鼓勵發展玉米生產,2021年玉米面積呈恢復增長態勢。盡管目前有各種不同的估計數,如面積增加600萬畝、1000萬畝和2000萬畝等,但無疑今年播種面積增加是不爭的事實。
2.產量增加
2015年玉米產量2.65億噸,達到歷史最高。自2016年開始,玉米產量逐年下降,2016-2020年累計減產432.2萬噸,降幅1.6%。2020年,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初步公布數據,玉米產量26065萬噸。對產量增加的預估,有的研究認為,從玉米單產看,2019和2020年我國單產達到每畝421公斤,再創歷史新高。如果氣候正常,預計2021年單產略有提高,如按照2021年玉米面積增加2000萬畝,每畝單產425公斤算,2021年玉米產量保守估計增加850萬噸,預計總產可能達到2.7億噸,比上年增長4%左右。還有的研究認為,今年黑龍江玉米種植面積就將增加1000萬畝,按照全國玉米面積共增加2455萬畝,預計總產量達2.735億噸,同比增加1283萬噸[1]。
我國玉米消費主要用于飼用消費、工業消費、食用消費和種用消費,其中飼用消費是玉米消費的主要構成部分,而生豬養殖又是飼料玉米消費的主要用途,2019年中國玉米飼料消費量1.87億噸,2020年飼用玉米消費量再創新高,達到1.91億噸[2],占產量的73%。業界普遍認為,隨著生豬產能恢復,2021年玉米飼用消費將持續增長。由于玉米高價將抑制消費,超期儲存的稻谷、小麥替代預期增加,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預期也繼續增加,國內飼料糧供應能得到保障[3]。還有的觀點認為,2021年玉米飼料消費與上年基本相當,玉米工業消費增速繼續趨緩,玉米種用消費和食用消費變化不大,預計2021年國內玉米總消費量2.95億噸,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
近幾年在產量調減、需求增長、庫存下降三超預期的情況下,玉米供求關系迅速趨緊,供求形勢已從產大于需轉變為產不足需。2019年因非洲豬瘟影響,玉米飼用消費下降,產需缺口仍達3000多萬噸。2020年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產需缺口依然超3000萬噸,若加上玉米進口,產需缺口更大,導致2020年以來國內玉米價格大幅度上漲。農業農村部有關專家預測,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消費量分別為2.7億噸和2.9億噸。目前,企業渠道庫存高于往年、小麥替代消費大量增加、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明顯增長,再加上臨儲拍賣玉米結轉,以及新產玉米,2021年國內玉米短期市場供給問題不大。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也表明,盡管產需缺口顯性化,但高進口和高替代導致缺口得以填補,整體玉米沒有缺口,還有一部分結余,主要體現在貿易商的結余。
1.國內玉米面積有一定恢復空間
盡管目前我國玉米供求關系趨緊,但玉米生產仍有較大增長潛力,在玉米種植收益增加和國家對糧食安全重視程度提高的有利條件下,國內玉米將恢復增長。農業農村部門明確要求增加玉米播種面積,玉米價格持續上漲,農戶生產積極性將顯著提高,玉米面積將得到較快恢復。考慮到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導向作用,多項研究都認為,玉米面積有增長空間,但很難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具體的預測結果各不相同,如農業農村部玉米市場預警團隊的樂觀預測結果是,2030年達到6.58億畝,比2020年增加約3900萬畝,未來10年年均增長0.8%。還有的機構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認為玉米種植面積很難達到歷史最高程度,未來10年將保持在6.3億畝到6.45億畝之間[4]。
2.玉米產量有望恢復增長
從面積看,國內玉米面積有一定的恢復空間。從單產看,對未來玉米單產增長潛力的看法不盡相同,有的研究認為,我國玉米單產增長潛力較大,主要因為近兩年我國玉米平均單產達到421公斤/畝的歷史新高,但與玉米主產國相比差距較大,今后我國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保障能力將逐步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將進一步提升,農戶要素投入有望增加。基于以上考慮,農業農村部玉米市場預警團隊認為,未來一段時期玉米單產增速將有所加快,預計未來10年單產年均增長1.8%,2030年達到505公斤,比2020年提高19.8%。玉米總產2030年進一步增加到3.3億噸,比2020年增長27.3%。還有的研究持保守態度,基于過去10年平均單產年均1.35%的增速,以及我國正在采取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措施,預計未來10年我國玉米單產增速將保持在1%左右,到2030年達467公斤,比當前增長11%。預計我國玉米產量可維持在2.9到3.0億噸的水平[4]。
隨著人口增長及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玉米飼用消費需求將繼續增長。農業農村部玉米專家團隊預計,2025年玉米飼用消費有望達到約2億噸,2030年增加到2.1億噸,比2020年增長13.5%。玉米工業消費保持增長,但增速趨緩,預計2025年玉米工業消費將達到約9250萬噸,2030年增加到9980萬噸,比2020年增長24.0%。加上食用、種用等其他消費,預計2025年玉米消費總量達到3.14億噸,2030年增加到3.32億噸,比2020年增長約15.3%。還有的相關機構專家預計,2030年我國玉米飼用消費量將達2.27億噸左右,比當前的1.96億噸增加3100萬噸,增幅16%。我國玉米工業消費量將達到8750萬噸,比當前8000萬噸提升9.4%。食用和種用消費預測假設維持當前1870萬噸和123萬噸水平不變,預計2030年我國玉米總消費量將達3.35億噸左右[4]。
在分析玉米生產和消費的基礎上,業界對玉米供需平衡關系也有不同的看法。樂觀的看法有,玉米供求關系呈周期性變化規律,未來有望實現基本平衡。因為從歷史上看,我國玉米供求關系既不會長期寬松,也不會長期維持緊張狀態,而是呈供給偏緊與寬松交替出現的周期性變化。臨儲時期的歷史也表明,在政策和市場的作用下,我國完全有能力實現國內玉米基本自給。類似的看法還認為,當前的產需缺口是我們收儲制度改革的一個制度設計,并不是不可逆轉的硬缺口。在玉米產不足需的情況下,才能加快消化不合理庫存,玉米去庫存才能取得顯著成效。對玉米產需關系持謹慎態度的看法也不少,有的研究認為,玉米產不足需將呈常態化,未來10年我國玉米缺口在3500到4500萬噸之間[4]。還有的研究認為,從2020年開始出現供需關系長期偏緊格局,到2030年玉米缺口約為1200萬噸[6]。再有的觀點認為,隨著玉米飼用需求增長,玉米供需缺口會逐漸擴大,產不足需局面將延續到2035年前后[7]。
國內玉米產不足需,玉米價格上漲,有利于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玉米穩產保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糧食市場意義重大。從各種文獻綜述看,短期內我國飼料糧供應暫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玉米產需缺口可由小麥、超期稻谷、進口玉米和替代品等彌補。長期看,玉米產不足需的分析判斷應引起高度重視,玉米供求關系緊張,小麥和超期存儲稻谷飼用量增加,飼料糧影響口糧安全的風險加大,將引起社會擔憂。因此,狠抓糧食生產,不能有絲毫松懈。
努力促進國內玉米生產發展,落實好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扭轉一些地方忽視玉米生產的傾向,引導農戶適度增加玉米面積。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促進玉米增產。嚴格貫徹落實中央“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方針,堅持進口配額管理,維持一定的谷物自給率水平,不對國內農業生產造成沖擊。同時努力拓寬進口渠道,緩解日益緊張的供應局面,為國內實施“藏糧于地”戰略提供空間。
支持養殖規模化發展,提高玉米飼用轉化率。落實國家新時代能源發展戰略,降低燃料乙醇玉米消費。穩定玉米其他深加工的產業政策,提高加工利用率。推動國內倉儲物流設施改造提升,減少流通環節損耗。大力倡導節約意識,減少“餐桌上的浪費”。
加強玉米供求關系監測預警,完善應急保障體系,提高政策的先導性和預見性。統籌完善政策性糧食市場調控機制,充實玉米、大豆等儲備規模,增強飼用糧保障能力。加強政府對玉米產業運行的宏觀調控,促進玉米生產政策、加工消費政策、庫存政策與進出口政策之間的協同配合,促進形成宏觀調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