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志芳
(應縣財政會計中心,山西 朔州 037600)
黨的十九大強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其本身是為了推動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在今年,我國已經實現全面脫貧,脫貧攻堅已經轉化為穩固小康社會成就,因此鄉村振興發展理念中,首先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要實現的是“三農”的現代化發展。以構建鄉村現代化經濟體系去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目標。通過實現鄉村地區協調發展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導去融合鄉村振興戰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發展問題。
城鎮化發展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時間了,近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發展速度很快,到2020年,我國已經有超過70%的人口居住或者生活在城市中。而這不可避免地就使得鄉村地區逐漸的衰落,鄉村地區人口也在加速銳減,無論是鄉村地區經濟發展還是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不斷地涌現出來。再加上鄉村地區留守的多為兒童和老年人,青壯年大多都進城工作,因此導致鄉村經濟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城鄉差距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在教育、醫療還是收入以及就業方面,城鄉差距都是十分明顯的。正是因為這些方面差距過大,使得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朝著城市涌入,這其實變相地又增加了城鄉發展的差距。農村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醫療水平都較為落后,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投資融資體制,農村地區年輕勞動力返鄉創業的效果并不理想。這些因素都是導致當前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難度大的主要原因,城鄉發展上的不協調問題亟待解決。
對于鄉村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都離不開鄉村產業的升級。但是鄉村地區無論是基于交通閉塞還是產業資源不足等問題的影響,都導致鄉村產業發展難度較大,受到的制約因素影響較多。現如今,我國很多鄉村地區在產業結構上比較單一,依舊還是以傳統的作坊式生產模式為主,增值收益不高,加工鏈單一,雖然地方政府也在不斷加大招商引資,但是產業空心化問題比較嚴重,難以短時間大規模提升產業規模,很多產業扶貧難度大、產業發展周期長、見效慢,具有不可持續性。也有部分地區為了短時間增強產業規模,前期加強投入,但是后期發展遲緩。同時,我國鄉村地區因為青壯年進城務工,勞動力都是以中老年為主,他們對于產業發展問題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導致很多鄉村地區依舊以農耕為主,生產經營模式創新不足,產業結構落后,不重視綠色農業、休閑農業和旅游農業發展,沒有專業的人才和機構進行深入指導,農民難以及時獲得市場信息,也沒有足夠的知識結構加強他們對于農產品外銷的認知,因此導致整個農業經濟發展遲緩,反倒是因為不注重環境保護,亂砍亂伐、隨意使用農藥、焚燒秸稈等,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時有發生,空氣、水資源以及土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破壞。
鄉村地區實行鄉村振興戰略,穩固小康社會成果,首先就需要從產業融合入手。依據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地優化農產品的供給結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發展。通過不斷地優化產業結構,改變生產方式打造農產品特色品牌,依據市場導向和市場需求建立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推動農產品外銷,減少農產品滯銷。通過不斷深入改革,推動鄉村地區土地承包制度的不斷完善,以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和優化的“三農”改革,實現對于農業生產資源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激發農業生產的內在動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實現農村旅游、農村電商和休閑農業三大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時加強農村地區旅游、教育、文化和養老的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機制,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真正打造宜居性新農村,借助網絡電商平臺實現農民增收增產,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
同時,積極地改革農村的居住制度,協調城鄉發展,對農村地區實行社區化管理,改善農村地區的就業機制,增加農民就業的崗位,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通過發展綠色農業,改善農村文明建設,采取治理要求和文明建設需求相結合的方式去實現農民生活富裕、生活質量提高,真正打造出生態宜居新農村。
完善對于農村的體制機制建設,真正解決農村整體素質問題。鼓勵并且積極地引導外出務工青壯年返鄉創業。當地政府也應該依據地方鄉村特點制定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短期以及長期發展目標,將鄉村振興跟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不斷地優化產業體系,保障產業穩定健康的發展,推動產業不斷壯大,以此來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加強對于鄉村產業的經濟扶持、信息提供和技術優化。積極引入現代科技去推動鄉村產業的創新。通過完善的產業體系,實現興村富民。以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謀求我國鄉村發展,并且在制度上對產業的連續性發展提供保障。選擇適合于鄉村發展的產業,確定目標后,不斷擴大產業規模。要想壯大鄉村整體經濟,就不能單純地靠政府和國家不斷投入資金,而是應該提升鄉村產業的自我造血能力,產業規模擴大的關鍵是要借助鄉村產業來保證鄉村經濟穩步發展,投入力度越大,鄉村經濟就應該越有好的發展趨勢。在確保“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著眼未來,確保一個藍圖描繪到底。依據鄉村本身的資源特點以及發展環境,因地制宜地去構建具有區域特點以及資源優勢的產業體系,通過產業發展去解決農民自身的就業問題,給農村青壯年提供適宜的創業渠道。以新型農業產業為主,實現農村自身的資本積累,完成對于農村產業所需人才的培養,將資金、信息和技術真正聚集到農村中去。注重特色產業的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產業扶貧發揮出作用,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地實施起來。
在實現鄉村振興和穩固小康成果的銜接結合過程中,鄉村地區一定要堅持綠色增收的理念,要將綠色發展堅持到底,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綠色增收的發展理念是實現生態振興的關鍵,生態振興要以“兩山”思想作為指導,要實現的是生態振興跟產業振興的融合。要推動生態資源在鄉村振興上的作用發揮,要建立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追求。借助生態保護、農業新業態和農業標準化生產來推動生態產業在鄉村振興上的價值體現。要建立針對生態保護以及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以立法為民,立法保護鄉村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鄉村振興和穩固小康成果的基礎上去構建生態宜居新農村。
我國現如今城鄉發展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大量人才涌入城市,農村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十分緊缺,因此脫貧攻堅也要跟人才培養結合起來,我國所推行的特色扶貧本身在鄉村振興的銜接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鄉村發展所需人才的“內育”和“外引”相結合,“內育”就是要加強對于鄉村地區的教育發展,培養鄉村本土人才,他們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熟悉環境,更能夠成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領頭羊”,而“外引”則是引入外來專業人才,他們懂科技、懂市場、有信息、有手段,是鄉村振興所需要的現代化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保駕護航,能夠更好地承擔起鄉村振興發展責任。
一直以來,脫貧攻堅都是解決地區發展失衡的重要戰略手段,雖然現如今,我國已經全面邁入小康社會,全民脫貧工作已經完成,但是鄉村振興依舊是農村地區實現鄉村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以及城鄉統籌的關鍵戰略。將鄉村振興跟穩固小康成果進行相互的銜接和統一,是我國未來一定時間內規劃發展道路中十分重要的國家戰略。鄉村振興則是保障小康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是重要發展戰略。我國農村地區要完成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的是轉變農民的思想,增強他們脫貧的自信,同時加強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地區產業的不斷發展,基于地區特點推動特色產業的形成,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