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溪
(信陽農林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河南 信陽 464100)
自全面脫貧任務的完成,我國已經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在前進進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鄉村的落后是不平衡發展的主要體現,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騰飛所需要補齊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要保證農業和農村的優先發展,并進而提出了系統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外流、產業凋敝、文化不興、村莊空心化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加劇,鄉村日漸走向衰敗。如何建設鄉村,如何發展鄉村以及如何縮小城鄉差距,成為無法逾越的現實問題”[1]。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鄉村振興是偉大的戰略構想,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思路。
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取得了重大成果,全國的絕對貧困現象已經不復存在,在脫貧攻堅時期所積累的大量發展經驗和成熟體制機制完全可以運用到鄉村振興之中。各地應當強化“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之間的協調性,將共享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村產業扶貧的規劃中,探索農村自身產業扶貧模式,以此滿足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需求,對城鄉發展差距進行調節。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關于農村地區的共享發展,既是要求城鄉發展的協調,同時也是要求城鄉發展政策上的同步性。
因此,在共享發展的理念下,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的銜接,就是要立足于戰略本身的特點,以及農村地區階段性發展的特色,從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共同點出發,做好階段性發展的有效銜接。例如,從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振興著手,與精準扶貧中的產業扶貧相銜接,打通人才、治理等要素的振興與發展,為精準扶貧的實施提供產業、人才等方面的保障,形成戰略之間的互動與銜接,做好資源要素的共享與集聚。就當前的具體情況來看,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實施的過程中,多數地區已經進行了初步的銜接實踐,也收到了具體的成效。人才回流的數量不斷增加、農村產業發展趨向體系化等,進一步釋放了農村地區發展的活力,成為“補短板”“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有力助手。今后各地應當進一步強化發展機制與路徑之間的銜接,滿足人民群眾對發展服務的多樣化需求。
當前,鄉村的發展面臨“一些障礙,鄉村振興普遍面臨技術、人才和新型經營主體嚴重不足的問題”[2]。鄉村要健全人才返鄉的配套制度建設,除了完善基礎性的生產、發展性設施之外,還要構建健全的人才發展制度。針對外來創業人員,鄉村應當為其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并給與一定的資金補助。對于有志于振興鄉村經濟的人才,政府要為其申請財稅補貼。針對本土高學歷人才,鄉村應當為其提供寬泛的職業選擇,引導其參與到生態農業、旅游業的發展之中,助力鄉村新型經濟形態的發展。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農民,政府要致力于新型職業農業的培育,出臺相關法律,推進培育工作的高效實施。首先,政府要強化農民與當地職業院校的聯合,增強其科技素養,助力機械化作業的完成。其次,政府要設置專項的職業農民培育基金,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激發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最后,鄉村應當創造一個良性的金融環境,為有志于發展新型農業的農民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此外,鄉村可以就地開展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向農民講授實用的田間作業方式,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農民想脫離農村的關鍵原因是擺脫農村落后的生活環境,因此,留住人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首先,農村要完善網絡布局,提升網絡傳輸速度,提升農民生活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完善農村物流網絡體系,以自然村為單位,建立互聯互通、方便快捷的物流網絡。最后,鄉村要強化道路、體育運動場所、綜合性超市等設施的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生活的舒適感。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互聯網成為提供就業機會、助推企業發展的有力工具,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優化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依托互聯網經濟要素流動矩陣,在調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個行業主體積極性的基礎上,盤活互聯網本身蘊藏著的巨大調度能力,綜合作用于企業的發展以及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提升。在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城鄉之間的最突出差異是生產要素由鄉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使得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來,經濟發展要素的雙向流動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農村農民非農轉移規模不斷擴大,大量資本流入“三農”領域。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城鄉發展要素雙向流動還存在許多體制和機制上的障礙,如農村的青壯年人力資源仍然大量流失,農村的資本承接機制和發展制度尚未完善等。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流動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能夠大大促進鄉村技能的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實現這一融合,需要加快實現城鄉之間資本承接和服務能力的一體化發展。政府要運用產業和服務的融合來推進構建城鄉共同發展的格局,提升城鄉市場經濟的發展活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在傳統的城鄉發展中,“農村發展沒有合理有效規劃的引導。鄉村如果缺少發展思想和思路、沒有制定可行的規劃,發展就是混亂的、無序的、不可持續的”[3]。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驗證明,在一個區域內,只有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才能夠推動不同產業布局的雙向流動,才能夠逐漸消除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現階段,各地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根據本區域內城鄉地區的不同發展優勢來進行產業發展的合理定位,逐漸構建起分工合理、協作密切、互惠互利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各地要根據本地區城市和鄉村的不同發展優勢,推動城市產業鏈向鄉村的延伸,促進城鄉在發展中的優勢互補和分工協作。舉例來說,城市在資金、管理、技術等方面具備先天優勢,應該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而鄉村的面積廣大、人口密度小,適合承接城市企業的制造環節,農村富有勞動資源和自然資源,也能夠節省制造環節的成本。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西部農村地區,遠離城市,發展水平較低,很難受到中心城市發展的輻射帶動。因此,農村自身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才是實現城鄉深度發展的關鍵所在。第一,農村地區要盡快改造傳統的產業和經濟結構,根據本地區的優勢和現實基礎引進一批新型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第二要充分挖掘農村的生態資源,建構新型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競爭力,構建生態農業和綠色旅游產業;第三要優化鄉村本土多種產業的協調配合,突出產業集聚效應,提升經濟發展水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不僅僅是破除農村的落后現狀,更是為了盤活農村地區潛在的生產要素,推進農村產業的布局優化,為廣大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崛起提供助推力量,為農民群體提供堅實的保障。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首先要強化與脫貧攻堅之間的銜接,包括經驗銜接、成果銜接、思路銜接等層次。在實施振興戰略時要能夠充分結合自身的發展特色與需求,把握好人才培育、產業布局、經濟發展要素等核心內容。此外,在鄉村的發展中要突出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服務作用,要引導各個農村黨支部進行“黨支部+黨員+鄉村發展”路徑的探索。一方面,鼓勵支持黨支部成員進行鄉村產業發展的探索,形成鄉村發展主題下黨群互動、黨支部與企業互動的良好趨勢;另一方面,要能夠著力提升黨支部對農村產業發展的服務作用,通過黨支部與基層政府的協調,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技術、資源等的支持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