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艷玉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中國經濟逐步邁入質量為主的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詞。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壯大新動能”“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數字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中國落實國家重大戰略的關鍵力量。G50滬渝高速作為中國高速公路網重要干線之一,橫貫上海青浦東西部,進博會國家會展中心、朱家角古鎮、一體化示范區之一的金澤鎮均位于G50高速沿線。青浦區作為G50高速長三角區域的重要節點,打造G50“長三角數字干線”,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青浦區力推“三大兩高一特色”主導產業體系,“三大”即大會展、大商貿、大物流,“兩高”即高端智能制造、高端信息產業,“一特色”即文旅商健康產業。2020年,青浦區的軟件信息服務業累計銷售額高達829.9億元,稅收近17億元。近5年來,軟件信息服務業銷售額變化率均呈現增長態勢,累計復合增長率超過35%。承接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重大戰略專項,北斗導航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引進企業40家,青浦工業園區企業實現產值22.3億元,同比增長27.3%,實現稅收8707萬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穩步推進,推動哈工大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目前落戶企業80家,院士專家工作站38家。
與G50高速相互連接的滬青平公路、軌道交通17號線作為資源承載的重要軸帶,將助力推動青浦區萬億級數字經濟帶建設。在G50沿線的青浦東部節點,中國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已運行數年,關聯和引領上中下游企業100多家,表現突出,在電子信息技術和軟件行業的優勢明顯。2020年,在疫情的沖擊下,北斗西虹橋基地仍實現營業收入30億元,稅收1.5億元,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同年,市西軟件園引進網易上海國際文創項目,總投資50億元,成為集聚高端文創產業的重要載體。2019年,華為青浦研發基地正式落戶青浦金澤,成為G50沿線的又一重要節點。今年5月,青浦區與長三角公司簽訂《西岑科創中心(西片區)項目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議》及備忘錄,建設世界級科創小鎮。依托G50“長三角數字干線”,結合軌道交通17號線,構建科技研發、商業服務和社區生活為一體的復合型產業創新區。
G50沿線是長三角城市的重要交通干線,打造長三角智慧互聯的城市治理共同體,在城市運行上大力提升“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治理效能。比如通過啟用長三角“一網通辦”服務專用章的電子印章,可實現青浦、嘉善兩地之間的異地收件雙向互通可辦。“一網統管”融合指揮系統整合視頻會商、通信指揮、GIS地理定位系統實現資源的統籌,便于資源的集中使用,提升工作效率。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通過數字化轉型,依托朱家角人民醫院,實現一體化互聯網診療的便民服務,為長三角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G50高速是青浦與長三角沿線城市對接的重要干線,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推進G50沿線資源稟賦相似、產業發展基礎相近的產業集群。盡管青浦區建設數字經濟帶具有一定優勢,取得一定成果,但與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相比,仍然面臨一些問題。
打造G50數字經濟帶是基于青浦城市核心功能的現實考慮,沿線發展軸上部分節點已經頗具顯示度,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青浦區產業主要分布在青東、青中、青西三大區域。三者側重不一,其中青東以徐涇鎮和華新鎮的信息產業和物流產業為主,青中以青浦工業園區制造業為主,青西則重點發展綠色生態服務業。在資源分布上,青西有成熟的北斗創新基地、市西軟件園、中國移動長三角一體化5G生態谷等,產業基礎好。而青西的數字經濟產業處在起步階段,二者缺乏主動的區域聯動和互動,尚未形成“相互聯動、科技共享、產業并進”的數字產業格局。
數字經濟作為近年來逐漸成長并成熟起來的新型信息技術,不斷打破傳統業態發展的可能性。從主導產業來看,青浦區力推“三大兩高一特色”主導產業體系,而嘉善縣正逐步形成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兩大主導產業,吳江區已形成絲綢紡織、裝備制造業、光電纜業和電子信息業四大主導產業。對比發展階段,青浦區處于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后工業階段,嘉善縣則仍處于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化階段,吳江區處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并駕齊驅的階段。迥異的產業發展階段將制約G50數字經濟帶建設,提高企業的搜尋成本和落戶成本。
數字技術植入傳統行業可以促進GDP更快速地增長、提升生產率、實現消費結構轉型、優化投資結構、提升企業出口規模、提高人力資本質量、驅動產業經濟由勞動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G50數字經濟帶的傳統物流業“互聯網+”的理念缺乏。2020年12月,首屆中國供應鏈管理年會舉辦,“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大數據平臺”項目啟動,力求服務長三角實體經濟、金融機構、雙創企業和政府政策創新。但由于數據平臺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實體物流行業具有基數大、投入產出周期長、倉儲成本高等特點,現有物流企業的數字化運行水平低。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是機遇,青浦區要積極融入外部產業鏈分工合作,以更開放的思想、更廣闊的胸襟,加快“拉手”而不是“松手”,加快協同發展而不是“獨樹一幟”。參與長三角產業數字化建設,加強區域數字化論壇交流和產業數字化數據共享平臺建設。依托G50數字經濟帶,聯合上海高校數字化孵化基地,推進科研技術成果轉化。推動區域數字產業標準制定和投融資對接合作,發揮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優勢互補,整個提升數字產業鏈。加強長三角一體化青浦區、吳江區、嘉善縣的跨區域協同作戰,從更高層面統籌制定數字產業鏈一體化布局發展戰略,從體制機制角度引導資源高效集聚。構建兩區一縣數字經濟的專業管理辦公室,分析G50數字經濟帶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建立數字風險防控機制。向外吸收和引進國內外大型互聯網企業,增加獨角獸企業數量,向內對注冊在G50數字經濟帶沿線的數字經濟企業給予稅收減免和政策優惠,放寬企業的投融資要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助推傳統信息物流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產業活力。
數字產業不同于傳統制造業,產業鏈條寬度廣,空間跨度大。無論是前期開發研究還是后期的信息化服務,產業鏈條對各個環節的要素水平、人力資源水平的要求都比較高。青浦區需要立足于產業發展現狀,統籌清晰謀劃,不可追求速度,盲目“補鏈”“延鏈”。具體操作上,聚焦G50數字經濟帶已經有一定產業基礎和產業鏈重要領域,總結青浦東部北斗產業技術創新西虹橋基地的產業鏈成熟經驗,有針對性地進行區域“強鏈”。發揮青浦西部華為研發中心的先導優勢,探索符合產業發展,適合青浦實際的戰略布局,盤活周邊電子信息數字產業。構建同G50長三角數字經濟帶產業布局相互匹配的政策體系,嚴格遵循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客觀規律,基于實體產業的特點,政府不應大包大攬,應適當“松手”,為企業營造一個自由的創新環境。同時根據產業發展特點,著重發展G50數字經濟帶的AI人工智能、軟件信息等互聯網類數字型產業,加速培育物流工廠與數字信息技術的結合,使傳統物流向智慧物流、在線物流等場景類產業轉變。政策扶持上,對數字信息產業所需的資金和技術要素給予支撐,比如打造產業與金融相結合的政策平臺,增強資源配置的能力。
數字產業領域是一個特殊的技術領域,產業信息化水平高。以互聯網信息初創企業為例,由于數據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再到投入生產使用需要非常高的原創性,對于知識產權及專利保護依存度很高,發展數字產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考慮到數字企業產業鏈的上下游特殊性,在政策配套沒能全覆蓋的情況下,需要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精準服務,加快構建現代信息產業體系,營造G50數字經濟帶良好的創業環境。讓沿線企業在青浦發展有存在感、獲得感。比如“店小二”主動上門服務,政策主動兌現,探索企業版家門口服務站,建立青浦區數字重點企業和產業項目庫,完善分類走訪服務企業機制等,讓企業“想進來,留得住”。加大對青浦當地數字經濟品牌的宣傳力度,打響區域本土品牌。加大對北斗、網易、華為等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相關聯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按照規定享受政策優惠。完善市西軟件信息園的交通、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讓企業在園區內就可以實現辦公生活一體化。
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以新的經濟增長點突破企業生產邊界,提高資源要素的邊際效率。探索研究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區域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借助現有“一網通辦”數據化平臺,整合G50高速公路沿線數字化企業,打造統一的數字經濟服務智慧平臺,形成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數據庫,促進信息數據的互聯互通,避免企業由于信息不充分帶來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上漲。二是充分發揮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校的優勢,加大數字經濟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比如可以成立長三角數字經濟聯盟,對區域內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產學研分析,特別是對數字經濟發展貢獻杰出的企業、研究機構、人才等進行獎勵。鼓勵成立數字經濟智庫聯盟,并對大數據、數字經濟帶、物流信息等進行專項研究,為G50高速沿線企業提供理論指導,提高數字經濟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三是加大數字經濟企業與傳統物流企業之間的合作交流。利用數字經濟企業的技術為傳統物流行業提供技術支持,推動物流業的轉型升級,創新管理運營模式,將數字技術落到實處,提升廣度、深度和能級,為數字經濟產業提供數字在線服務。
G50沿線數字信息資源豐富,以G50創新走廊串起北斗衛星導航吉利航天衛星研究院、哈工大人工智能以及華為海思等“卡脖子”關鍵性技術研發創新基地。串聯中核科創園、網易國際文創科技園、華為移動終端研發中心等,整合亨通光電、大唐電信、金光集團、鎧嘉電腦、富通光通信等世界領先的電子信息產業,依托G50高速的交通優勢和軌交17號線沿線相關站點資源,吸引數字經濟產業在G50沿線布局,形成交通線、產業線、創新線“三線合一”。利用上海高校一流的科教資源,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生態深度融合,以此為依托,集聚科技創新人才要素、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打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推動G50沿線數字經濟產業科技創新競爭力出現質的飛躍。以G50數字經濟帶建設為契機,推進數字信息企業和人才的集聚,加大科技金融政策的傾斜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獎勵力度。比如對專業技術人才進行現金和住房補貼,吸引人才落戶青浦。為G50“長三角數字干線”經濟帶建設輸送人才,構建更具吸引力、競爭力和凝聚力的人才發展政策體系和開放、充滿活力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