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麗芳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 長春 130028 )
茶文化源于我國,后又經絲綢之路流傳到眾多國家。其內容豐富多樣,是民族智慧與民族文化的結晶,還屬于華夏文明的傳承見證。茶文化不僅是文化,也是藝術和哲學,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自古以來,諸多文人墨客用茶闡述寧靜致遠、回歸自然的思想。將其應用到英語教法中,能有效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領學生加強對華夏傳統文化的認同。同時,傳統茶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將其應用于英語教法,有助于學生辨別能力提升,這對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具有重要推動意義。
茶文化本身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包含儒釋道三家精華思想。歷史較為久遠的茶文化,本身屬于中華傳統內容的優秀代表。茶文化具有歷史性、民族性,也具備國際性。而且,茶文化屬于物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等文化,這些文化也使得其應用層次較廣。我國也一直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研究,例如,以王金水為代表的主要研究漢魏南北朝時期茶文化,以周繼文為代表的主要研究明清時期茶文化,這些研究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由于研究人數較多,茶文化相關的著作也較多。教師通過閱讀相關著作,可以加強對傳統茶文化的系統性理解,理解過后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發展需要,在英語教法中適當融入中華傳統內容,這有利于完善英語教學結構,也能為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從而使民族精神具備現代化特征。茶葉起源于我國,我國屬于世界茶文化的起源,積極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茶文化,有利于學生增強文化認同感,也能使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時,提升辨別意識,這對培養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具有重要引領價值。
每個國家發展方向和發展特色不同,其民族文化也有獨特的文化體系。教育擔負國家發展重任,應引導學生加強對民族文化的了解。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內容,能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滿足學生發展需要。首先,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學習英語可以使學生語言能力增強,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英美文化較多。教師在英語教法中,合理融入中華傳統內容,能使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知,這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科學融合;其次,注重學習傳統茶文化,能推動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學生可以利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魅力,也能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推動民族文化發揚和創新;最后,現有的英語教育體系文化教育比例較少,在其中融入傳統茶文化內容,有助于文化教育比例增加,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感知母語魅力,也能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茶文化發展背景下,在英語教法中,積極融入中華傳統內容,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創新,也能促進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任何教學方法和教育模式都是有其優勢和弊端的,教師應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發展需要,適當選擇一種和多種教學法進行教學,以確保教學結構的合理。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將其應用于英語教學法中,有利于不同教學法的融合,也符合素質教育發展需要。
所謂交際教學法,是指根據發展需要,有選擇的學習相關英語。這一教學法更強調語言的實用功能,注重培養人才的交際能力和交流能力。在交際教學法指導下,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未來崗位需求,及真實生活需要,并引領學生提前加強模擬練習。通過練習,學生能提升聽、說、讀、寫、譯能力,將學習的英語運用于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在茶文化發展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傳統茶文化的綜合思想,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狀態。首先,可以利用傳統茶文化為學生構建和諧的教育氛圍,以確保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平等溝通和互動。角色轉變有利于教學效率提升,也對教學趣味性提升具有重要推動意義;其次,傳統英語教學由教師講,學生聽。而茶文化發展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茶文化中存在的儒家思想,引導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交際準備。加強課前準備,可以提升課堂交流效果,也能使學生對自身能力進行有力反思,這更有利于學生“吾日三省吾身”;最后,學生可以通過提前了解和學習中華傳統內容,提升自身跨文化交流能力。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加強對語音、語法等等的系統了解和掌握,以確保自身語言素養不斷增強。
直接教學法的出現時間較早,此教學方法會直接利用英語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希望盡早幫助學生習慣利用英語進行交流。直接教學法更注重英語的學習規律,課堂中學生需要聽英語,講英語。直接教學法最顯著的特點,是其排斥母語出現在課堂中。這種教學方法希望盡快培養學生英語思維,使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用英語交流的狀態,這能避免學生在語言之間轉換中出現的不適應,也能引導學生對單詞反復進行記憶。直接教學法的起源靈感是幼兒學話,幼兒在學習語言時是整句學習,而非先對詞匯和語法進行學習。這也印證學生可以直接整句學習相關英語,直接教學法認為通過反復的記憶和模仿,學生會牢記語法及單詞應用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在英文學習過程中,雖然會了解英美文化,但畢竟不夠透徹。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傳統茶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多。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和契機進行交流,這種交流能使學生快速學會如何弘揚傳統文化,更能引導學生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直接教學法過于排斥母語,導致其中也存在一些缺點,教師在利用時要保持適當性。筆者建議,利用中華傳統內容在課堂中增加一些華夏文明,以確保英語教學課堂內涵拓展。
聽說教學法源于二戰時期,著名的珍珠港被襲事件,使美軍開始大量培養外語人才,并將其輸送到與日本對戰的相關國家。這時語言學家提出,利用聽說教學法,引導人才對句型進行反復練習。這種教學法在當時可以滿足戰時需求,也在后期被應用于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起源于軍事背景,其在誕生之初便注重效率,目的也十分明確。茶文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對基本語法結構進行練習。通過練習,學生可以掌握語句核心結構,也能提升語言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將語言體系分解為不同部分,通過分析,學生可以快速了解核心句式,了解過后,學生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但這種機械化訓練較為枯燥乏味,學生會產生疲勞感。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傳統文化與英美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語言結構的相似和不同,這種教學模式能有效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也能助力學生養成良好語言習慣。傳統文化歷經千年,博大精深,不同的傳統文化可以契合不同的英語教學法。因此,英語教師也要積極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系統性學習,這樣才有能力促進中華傳統內容與英語教學法的科學融合,從而加強文化的現代化傳承。
自然教學法強調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習順序,語言學習時也要便于學生理解。這種語言學習法由美國一位教師提出,這位教師認為,雖然學生個性特點不同,但語言的教學結構和教學順序大多相同,按照自然順序展開教學,能使學生加強對語言知識的系統性了解。自然教學法中包括很多教學方法,但這些教學方法都是希望根據語言順序進行系統性教學。有意思的是,自然教學法和素質教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期望教師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并為學生創造適宜學習的環境。自然教學法不希望學生過早開口,而是希望學生提前鍛煉聽覺,由聽力轉變為對詞語的記憶,符合語言學習程序。由此不難得知,這一教學方法倡導理解。茶文化發展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儒家仁愛思想,充分關懷和愛護學生,并充分加強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以確保自然教學法的合理化利用。例如,教師無需及時糾正學生語言錯誤,對相關錯誤應有一定容忍性。學生在長期鍛煉聽力的過程中,會自主認識錯誤并糾正,學生自主糾正,自主反思,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長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要求符合自然規律,而傳統文化內容歷經千年流傳,不僅符合自然規律,更具備時代性特點,能將人本教育理念合理的融入在英語教學中。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積極在英語教法中融入茶文化內容,能確保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斷提升。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能使學生加強對不同國家、不同背景、不同社會、不同民族的正確認知。學生在學習語言時增強文化素養,能成長為優秀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其責任意識、愛國意識、擔當意識都會不斷增強,這就有利于世界更好地認知中國傳統文化,也能為中國夢的早日實現奠定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