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康
莊浪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甘肅 莊浪 744699
近年來,莊浪縣始終堅持把發展多元富民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持續建基地、擴規模,重點抓技術、強管理,全面樹品牌、增效益,扎實推進“牛擴量、果升級、薯提質、蒜增效、菜轉型、藥創收、草循環、蜂增收”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之路,推動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按照“一業為主、多種經營,長短結合、突出特色”的思路,聚力實施產業發展項目,努力培育多元產業增長極,初步形成了以蘋果、肉牛、馬鈴薯和勞務等產業為主,藥材、飼草、大蒜和特色養殖等產業為輔的發展格局,構建了多渠道發展、綜合性增收的產業體系。
針對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組建了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莊浪模式”,成立了農發公司整體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促進農發公司健康運行、整體提升,聚力打造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集團。針對分散經營,集聚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組建縣、鄉、村三級聯合社141個,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益。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馬鈴薯產業堅持自主培育與品種引進相結合,發揮市場運作、團隊研發和“霧培法”等技術優勢,大力發展以自主選育品種“莊薯3號”為主的旱作農業,在全國7省(區)56個縣(區)累計推廣種植467萬hm2。蘋果產業按照“一年定干、二年重剪、三年拉枝嚴管”的技術規范,加快推廣“新優樹形、增施有機肥、肥水耦合、病蟲害綜合防控”等豐產栽培技術,近三年新植補植果園3320hm2,全縣果園總面積累計達到43萬hm2、掛果園2.2萬hm2,全縣蘋果優果率達到75%,商品率達到95%。肉牛產業大力推廣“五化”(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和“六良”(良種、良舍、良管、良防、良料、良處)技術,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場35處、分散式牛棚4188座,全縣牛飼養量穩定在12萬頭以上。面對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每年組織開展日光溫室生產、畜禽養殖和特色產業種植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農民4.8萬人(次),切實提升了農民產業綜合發展能力。積極依托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不斷加大農機推廣和新型農機具的裝備力度,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技術,截至目前,莊浪縣農業機械擁有量達到8548臺,總動力達到29.56萬kW·h,機耕、機播面積分別達到2萬hm2和8133.33hm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49.48%。
立足特色產業長遠發展,圍繞“莊薯”“紅眼窩”商標和“莊浪蘋果”“莊浪粉條”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樹牢品牌意識,統籌推進商標注冊和“三品一標”認證,全面提升特色產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支持農業產業各經營主體開展“農社對接”“農批對接”“農超對接”“農企對接”和“農校對接”,強化產后薄弱環節和關鍵環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有實力的合作社或企業發展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延長產業鏈條。各經營主體利用廣泛的人脈資源和銷售渠道,采取參加展會節會、上門推介、網絡媒體宣傳和中介搭橋等方式,與大型超市、批發市場和省內外知名企業等簽訂訂單合同,大力發展規模訂單農業,積極拓寬銷售渠道,多元化、分散式銷售蘋果、肉牛、生豬、土雞、粉條、蔬菜、商品薯、中藥材和土蜂蜜等各類優質農產品,努力實現農產品種得好、養得好,賣得出、賣高價。加快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建成莊浪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19個鄉級電子商務服務站,與蘇寧易購、阿里巴巴合作搭建企業供貨平臺,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線上線下掛單交易,擴大市場銷售份額。
莊浪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財政緊張,與廣大群眾發展產業的愿望相比,扶持項目相對較少,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發展后勁不足。
農業特色產業仍處于轉型升級期,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鏈條不長、營銷體系不全,現有的經營主體實力和帶動能力不強,產業發展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程度不高。
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欠賬較大,公共服務相對滯后,農業技術裝備落后,抗災防風險能力不強,水資源嚴重短缺,融資服務體系不健全,城鄉一體化進程緩慢,特色產業培育不充分、職業農民發展不全面仍是該縣最大的短板和弱項。
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的體制機制還不夠完善,急需緊缺人才引進難,基層農技推廣單位工作條件比較艱苦,對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影響比較大。
1.馬鈴薯產業。生產馬鈴薯脫毒瓶苗1000萬株、原種2400萬粒,建成以“莊薯系列”為主的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1.7萬hm2、優質商品薯基地7333.33hm2,帶動全縣種植馬鈴薯2.4hm2以上。
2.畜牧產業。新增規模養殖場2個,完成肉牛凍配4萬多頭,新建、改建飼草加工廠2處,完成玉米秸稈青貯30萬t以上,種植糧飼兼用玉米6666.67hm2以上,持續抓好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衛生監督,全力打造“平涼紅牛”品牌。
3.蔬菜產業。以“六帶六點”為重點,新建3個百畝設施蔬菜基地,建成塑料大棚生產基地46.67hm2,帶動全縣種植蔬菜5333.33hm2以上。
4.特色產業。積極發展中藥材、養蜂、飼草種植和“四小”產業,推廣旱作農業4.7萬hm2,種植藥材866.67hm2、飼草6666.67hm2,新增養蜂5000箱,發展“四小”產業3000戶。
不斷推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指導合作社加強內部管理,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簽訂購銷協議,優化利益聯結,落實社務公開,規范財務管理。持續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糾錯工作,規范整理土地確權紙質、電子檔案,做好確權軟件系統和數據庫維護。開展閑置宅基地調查摸底,全面摸清閑置宅基地存量,并進行登記、分類管理,建立存量閑置宅基地數據庫,推動閑置宅基地盤活利用。全面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開展農村集體清產核資成果運用,健全資產管理制度,規范使用村集體發展資金,持續增加村集體收入。
緊扣構建支持保障有力、服務快捷高效、監管規范有序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全面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保險防災等體系建設,全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落實農業保險政策,認真抓好農產品產銷對接,切實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能力。
始終堅持抓項目就是抓發展、抓典型就是抓提升的工作思路,把典型培育和重點項目建設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平涼紅牛”提質增效工程建設、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示范推廣、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創新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及馬鈴薯產業發展、農村廁所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示范、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和農機深松整地建設等典型培育,高質量實施好高標準農田建設、旱作農業技術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建設和農村廁所糞污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示范帶動現代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