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亮
莊浪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甘肅 莊浪 744699
近年來,莊浪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改革創新為關鍵舉措,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根本主線,立足“寒旱”地理區位特點,發揮旱作農業全覆蓋優勢,突出糧改飼種植、基礎母牛引進、規模化養殖、糞污還田和施用有機肥等關鍵重點,發展大小循環農業,促進農畜產品綠色、有機和無污染生產,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建立循環農業發展推進機制,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實現了種植業結構調整、去庫存和發展養殖業、循環農業“雙提升”。緊盯飼草和果蔬種植、畜禽養殖、有機肥加工和沼氣開發利用,全力實施貧困戶基礎母牛引進、飼草和果蔬種植補貼、高標準農田建設、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三沼”綜合利用等項目,推進了綠色生態、健康養殖,形成了“草牛果(薯、菜)互促”的生態農業循環格局。組建了農技服務隊、科技特派員和產業發展指導員3支隊伍,推廣蘋果標準化栽植、肉牛繁育改良、飼草豐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完善畜禽糞污肥料化標準體系,規范畜禽糞污處理、利用和檢測,加強畜禽糞肥還田技術指導,提高了發展循環農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水平。
按照穩糧、優經、擴飼要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種帶養、以養定種、種養循環、互促提升,著力建設現代化養殖、蔬菜林果和生態循環農業三大基地,推動果升級、牛擴量、薯提質、勞增效。
按照“適宜區全覆蓋”的原則,新植補植果園2300hm2,全縣果園面積累計達到43333hm2、掛果園23333hm2,適宜區人均0.07hm2以上、增收950元。“莊浪蘋果”榮獲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優質果品大賽金獎、2020年廈門第二十一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暨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綠色食品金獎,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強區域公用品牌”。萬泉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第九批蘋果“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陽川鎮孫王村被評為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圍繞壯大“平涼紅牛”規模,建成肉牛核心繁育場2處,建立良種牛繁育示范基地5處,累計建成規模養殖場118處,規模飼養占總飼養量的比重達到77%以上,發展各類養殖大戶3725戶,全縣牛、豬、雞、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2.7萬頭、26.1萬頭、174.8萬只和3萬只,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達950元以上。
聚力提升“霧培法”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栽培馬鈴薯霧培法脫毒種薯瓶苗1000萬株,生產原原種2400萬粒,建成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1.7萬hm2,帶動全縣種植馬鈴薯2.4萬hm2,戶均種植種薯0.1hm2以上,人均增收800元。“莊浪馬鈴薯”被評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堅持勞動力有意愿輸轉應轉盡轉的原則,累計輸轉農村富余勞動力11.11萬人,創勞務收入25.11億元,組織化輸轉率達到80%以上,輸轉貧困勞動力4.66萬人,按照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協議,實現181名務工人員在天津穩定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157人。
突出多元增收,扶持貧困戶發展旱作農業4133.3hm2,種植蔬菜35.88hm2、大蒜377.5hm2、中藥材740hm2、飼草2400hm2,養蜂6359箱,帶動全縣推廣旱作農業技術46666.67hm2,種植蔬菜5200hm2、中藥材800hm2,支持貧困群眾發展“五小”產業9174戶,構建了牛果薯勞產業為主導、蒜藥草蜂為支撐和循環化利用、綜合性增收的產業體系。
不斷完善“黨組織+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貧困群眾”的產業扶貧“莊浪模式”,持續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了貧困村戶增收步伐。
聚力打造現代農業龍頭企業集團,培育龍頭企業5家,全縣龍頭企業累計達到79家,成立了縣農發公司整體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場35處,引進良種基礎母牛8505頭,澳洲紅安格斯和“平涼紅牛”存欄1.2萬頭;種植蘋果、種薯、大蒜和飼草等2153.3hm2,收購種薯、蘋果和飼草14.5萬t,建成120萬t砂料生產線、200萬m3優質石料生產線和5萬t有機肥生產線,推動了農工貿一體、一二三產融合。
全力實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嚴格按照國有公司推進型、龍頭企業帶動型、村級班子帶領型和能人大戶領辦型四種模式及“八有”標準,組建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987個、聯合社119個,累計創建國家級示范社6個、省級示范社40個、市級示范社40個、縣級示范社143個,累計認定家庭農場652個。實施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獎補項目,進一步增強了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貧減貧能力。
縱深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全面完成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組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93個,指導村集體制定了村集體發展計劃,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1萬元,抓建“三變”改革示范村18個、“三變”改革助推產業發展綜合示范區20個,全縣參與各類經營主體690多個,入股農戶3.18萬戶,入股資金3.34億元,分紅2878.38萬元。
堅持“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思路,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
突出果園、種薯和蔬菜產業基地建設,依托規模養殖場建成的10個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建成“三沼”綜合利用集中示范區162.7hm2,推廣沼肥示范田266.7hm2,減少了化肥用量和畜禽糞污污染,提高了果薯菜的有機品質。
有機肥加工廠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全年加工蘋果樹枝2.4萬t、畜禽糞污5.2萬t,生產有機肥6.2萬t,構建了“有機種植—畜禽養殖—有機肥還田—有機種植”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
完成測圖配方施肥面積6.84萬hm2,配方肥施用面積3.39萬hm2,帶動全縣推廣蘋果有機肥替代化肥示范田9133hm2,同時依托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補貼項目,推廣旱作節水技術面積1467hm2,有力推動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有機鏈接牧草種植、畜牧養殖、有機肥加工、沼渣沼液施用和果品、馬鈴薯、蔬菜種植等環節,推廣“全膜玉米—秸稈青貯—肉牛養殖—牛糞制沼—沼渣還田”,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薯”“畜—沼—菜”“養殖+有機肥”等多種生態循環農業模式。
堅持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糧改飼全株玉米青貯技術,加大畜禽糞污、廢舊農膜和田間尾菜處理,實現了種養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化利用。
強化宣傳培訓,引導群眾把畜禽糞污作為化肥的重要替代品,加大堆(漚)肥、液態糞肥利用,全年減少化肥使用量2.02萬t,提高了土壤肥力,助推了種植業提質增效。
建成水洛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園省級示范園1個、水洛鎮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示范園等市級示范園6個和標準化鄉(鎮)農產品監管機構、標準化追溯示范點、標準化種養基地6個,新認證“三品一標”11個,累計認證“三品一標”53個,“三品一標”增速達到14.6%,成功創建2萬hm2蘋果綠色食品原料基地。
指導養殖場(戶)同縣內沼氣集中供氣站和有機肥廠簽訂畜禽糞污供應協議,利用堆(漚)肥、固液混合發酵和厭氧發酵等技術,督促養殖場(戶)對糞污日產日清、即清即運,推動畜禽糞污就地就近全量化、肥料化利用,全年有效利用畜禽糞污88.7萬t、回收廢舊農膜4100余t、處理尾菜1.1萬t,全縣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和尾菜處理利用率分別達到77.5%、80%和40%以上。
以標準化養牛場和種植合作社為主體,大力推進“糧改飼”,集中連片建成千畝以上糧飼兼用玉米基地10處,帶動全縣種植糧飼兼用玉米、紫花苜蓿等優質飼草6667hm2,完成秸稈青貯40.2萬t,玉米秸稈做到飼料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