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民
中共正寧縣委黨校,甘肅 正寧 745300
正寧縣位于甘肅省慶陽地區東南部,與陜西的旬邑、彬縣、長武和甘肅的合水、寧縣接壤,地處黃土高原,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常睛,夏熱豐雨。總面積1319.5km2,耕地面積28666.67hm2,平均海拔1460m,年平均氣溫9.4℃,總人口24.49萬人,常住人口18.46萬人,城鎮化率37.49%,人口出生率12.06‰,死亡率8.4‰,自然增長率3.66‰。全縣轄8鎮2鄉、94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677個村民小組。主要河流有四郎河、支黨河、無日天溝河、嘉域河。主要特產有蘋果、烤煙、大蔥、旱煙、正寧老豆腐、“芳心之戀”果蔬脆片、“惠爾靈”紫蘇油、荏果子。總體來說,正寧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人均耕地面積大,人口適中,是一個傳統農業縣。
新中國成立之初,正寧縣百廢待興,生產資料短缺,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困難重重,黨帶領全縣人民經過艱苦奮斗,全面恢復了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改革開放以后,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人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深化改革,不斷探索前進,取得了一項項驚人的成績,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49-1984年是奮力爭取溫飽階段;1985-2002年是穩定解決溫飽階段;2003-2012年是實現總體小康階段;2013-2018年是邁向全面小康階段。進入新時代,正寧縣委、縣政府帶領人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全縣道路進行了維修、重建和改造,對原有橋梁進行了改造,突破了一道道難關,攻克了一個個險壘,和頑瘴痼疾展開了較量,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難題,取得了非凡成就。
糧食是人類生命的根本保障,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的穩定和長治久安。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寧縣糧食生產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重大突破。2012年,全縣糧食產量9.01萬t,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躍上新臺階;2018年,全縣糧食產量10.45萬t。糧食生產安全穩定,群眾吃飯問題沒有隱患。
一是烤煙生產長期穩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正寧已經成為全省最大的烤煙生產縣,烤煙也是正寧人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全縣煙葉產值4861萬元,實現稅收1081萬元。二是全縣油料生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積極調整品種品質結構,適度擴大種植面積,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三是蔬菜生產主要依靠科技創新的力量,縣委、縣政府將蔬菜產業作為主要產業來抓,把發展蔬菜產業作為振興正寧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產業來抓。2018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2600hm2,總產量5.4萬t,成為正寧最具潛力的陽光產業。
新中國成立后,正寧縣利用黃土高原土質肥沃的優勢和子午嶺天然林區的屏障作用,發動群眾開展植樹造林,主要對次生林進行了改造,森林面積得到一定恢復。改革開放以來,全縣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重點進行了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通過單位劃片承包、各村重點主抓、全縣集中種植等方式,在全縣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林業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8年,全縣完成黃山黃沙地造林4000hm2,流域治理70.6km2,水土流失治理率達到58%。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林業生態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正寧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在農業的帶動下,畜牧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人們對牛羊肉消費需求持續增加,從而推動牛羊生產快速發展。2018年,肉類總產量419.98萬kg,比1950年增長9.5倍,年均增長3.52%。全縣有千頭以上養豬場15戶,萬頭養豬場生產基地正在籌建當中,即將投入使用。從禽蛋產量來看,正寧有以戶為單元的養雞傳統,多以自食為主,改革開放后全縣禽蛋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全縣禽蛋產量66.3萬kg,萬只以上養雞場有二十多家。
一是農村土地流轉逐步推進,規模化經營快速發展。農村土地流轉有效推動了農業規模化發展,發揮了規模化經營在資金、技術、信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從而加快推進了現代農業建設。二是出現了一大批新型經營主體,極大地增強現代農業的活力。全縣著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大量農民工、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加入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力軍。三是新型生產模式快速發展,拓寬了農業生產時空布局。隨著農業生產技術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設施農業、無土栽培、觀光農業、精準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快速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正寧縣農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與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相比,農業產業發展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
正寧大蔥有一定的名氣,但是僅在一個自然村種植,多為農戶散種,沒有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基地,銷售方式主要以自銷為主、商販收購為輔,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打不開更大范圍的市場;烤煙生產長達40多年,鼎盛期已過,種植面積逐年下降;蔬菜生產以戶為單位,散種散銷;旱煙生產已經是獨有其名,僅僅是自種自銷。
蘋果、烤煙、大蔥、旱煙等特色產業停留在種植和銷售層面,沒有深加工企業做后盾,產品價格低,銷路單一。正寧老豆腐、“芳心之戀”果蔬脆片、“惠爾靈”紫蘇油、荏果子等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應不高,只在周邊地區出售,很難打開國內國際市場。
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還停留在“口號上”,科研經費緊缺,不能保證新品種的引進和新技術的推廣,嚴重制約了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政府和社會團體的服務不到位,覆蓋面小,專業技術隊伍不強,部分人員知識和技術老化,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化解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正寧農業產業化發展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保護培養壯大蘋果、烤煙、土豆、大蔥等傳統優勢產業和紫蘇油加工企業的主導地位,加大培育蔬菜、油料、瓜果等還未成規模經營的農產品開發。
建立農產品現代化生產基地,提高農產品質量。建設一批農產品現代化生產基地,提供優質服務和良種供應。縣農廣校要加強現代化生產和管理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植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各職能部門充分發揮作用,為農戶提供高質量的現代化服務,引導農民認識現代化生產的重大意義和作用。
每個特色農產品必須有一個龍頭企業來引領和帶動,政府要為龍頭企業的成立、發展、壯大提供更好的優質便利環境,建立“市場+企業+基地+農戶”這樣一個完備的生產、銷售體系,讓信息上下流暢,互知互曉。
政府應擴大對輔助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在政府投入中,應該按一定的比例資金,用于農田建設、新技術的引進、培育、開發、推廣和農民的培訓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