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英
甘肅省臨洮縣農業農村局,甘肅 臨洮 730500
近年來,臨洮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持續把產業扶貧作為推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根本舉措,按照全縣“山區藥材洋芋飼草加百合,川坪蔬菜花木改飼促旅游,全縣上下抓好勞務搞養殖”的產業發展布局,緊盯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兩大目標,加大馬鈴薯、蔬菜、百合、花木、中藥材、畜草6個特色產業扶持力度,全縣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通過產業帶動,促進資源配置,帶動農民脫貧。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緊緊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立足資源優勢,發展富民鄉村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結合農村產業“三位一體”改革,充分發揮產業示范村的引領帶動作用。按照“村委會+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提升模式,以提高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著力培育和壯大臨洮縣的主導特色產業,強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堅持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人才強村,基地帶動,完善發展機制。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扶持,技術上服務,銷售上幫助,促進各具優勢的特色產業發展。
緊緊圍繞“產業富縣”這一戰略,重點支持產業村發展本村優勢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廣泛參與產業發展各個環節生產經營活動,分享收益,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在全縣確定馬鈴薯、蔬菜、百合、中藥材、畜草、花卉6個特色產業示范村100個,其中:馬鈴薯產業示范村23個、蔬菜17個、百合18個、中藥材18個、畜草18個、花卉6個。通過產業示范村的帶動,促進全縣6個特色產業的發展。
成立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縣農業農村局、縣林草局、縣畜牧中心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縣財政局、縣市場監管局、縣水務局、縣科技局、縣金融辦、相關鄉鎮主要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產業示范村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兼任,具體負責日常工作。
在產業示范村優先開展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提灌工程、渠系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從農業農村、扶貧、水利水保等部門項目資金中安排。建設農產品貯藏設施,在有需求的產業示范村,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保鮮庫、中藥材烘干房,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初加工能力。
種植業方面,采用市場上適銷對路的產品,綜合運用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測土配方等技術。養殖業方面,通過育繁推銷一體化,加快外地品種的地方化、優質化。加大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力度,擴大種養規模,建設高標準種養基地。
產業示范村采取土地流轉、托管、置換等方式促使土地集中連片,從種植、田間管理到采收加工,全程實行機械化。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種養業農機具購置、機耕、機播、機收補貼力度。產業示范村要按照“統一、簡化、協調、優選”的標準化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按照“無標制標、缺標補標、有標提標”的原則,通過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提高標準化生產率,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對具備條件的產業積極爭取省市標準化生產補助資金。
著力實施品牌升級工程,做好“臨洮珍好”區域公共品牌宣傳推介,推進產業示范村優勢農產品“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證,做好認證資金獎補機制。
產業示范村要建立產業發展“三位一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訂單、分紅、托管等方式,將農戶融入產業鏈。村支部要發揮“三鏈”建設的支部引領作用,把合作社、企業組織起來,采取最低收購價、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資統購、農產品統銷,實現農戶和經營主體互利雙贏。
進一步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將規模種植和養殖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提高農民參加農業保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縣級風險調節基金和災害補償制度,用于災后恢復生產、穩定農民收入,保證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強化對示范村的技術服務,從農業農村、林草、畜牧、農機、農技等部門抽調業務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干部包村包片包項目,全程指導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技術水平,增強發展能力。加強對示范村村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種養殖大戶等的培訓。
縣財政要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對于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實用技術培訓、品牌宣傳、果蔬保鮮庫建設等要向產業示范村傾斜。加快金融產品和擔保方式創新,面向示范村積極開展信貸業務,盡量簡化貸款手續,增加貸款申請受理的渠道,縮短貸款審查時間,方便產業示范村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申請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