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管理育人是高校育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論視角下的管理育人是主體、客體、介體和環體等要素及其要素間作用關系的系統化工程。探析管理育人結構要素運行的核心步驟和關鍵環節,從決策保障機制、激勵和約束機制、創新引領機制和文化保障機制四個維度入手構建高校管理育人的實現機制,以求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著力實現管理育人結構的良性運行,更進一步地提升管理育人的實效性。
關鍵詞:系統論;管理育人;實現機制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提出
管理育人是高校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基礎。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下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管理育人是“十大”育人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高校管理育人的內涵與路徑,對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有著重要意義。但當前各高校在管理育人的實踐過程中,主要是管理育人主體的單方面的積極推動,而管理育人的對象、中介及環境等要素在管理育人中的協同作用發揮不足。僅就育人主體內部而言,各高校、高校各部門之間對管理育人主體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對管理服務工作中的育人功能極少關注。在教育目的這一范疇下處理各項育人工作的關系,管理育人被設置成學校的一項專門工作,而不是高校教育的目的或歸屬,這在一定程度上遮蓋了育人的視野,消減了高校德育的合力。
目前,學者們對管理育人本身已經進行了非常廣泛的研究,對高校管理育人結構要素也進行了初步探索,為當前高校開展管理育人工作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奠定了基礎,也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筆者認為當前的研究仍有兩點值得注意:①集中于管理育人內涵與認識,現狀與問題等概念層,探究管理育人的結構要素、運行機理及實現機制的研究鮮見。②側重于對管理育人主體的作用分析,對系統論研究方法的運用還不充分。在為數不多的其他育人要素參與的研究中,卻集中于探討單個要素(如學生、環境文化等)作用,缺乏比較全面的對多要素協調參與管理育人總體工程的系統、專門研究。
本文嘗試以系統觀為理論指導,整合主客體結構要素運行的基本理論以及經典作家對結構要素運行作出的基本論斷,探析結構要素運行的核心步驟和關鍵環節,以求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最發揮,實現管理育人結構的良性運行,更進一步地提升管理育人的實效性。
二、系統觀視角下高校管理育人的結構要素關系探索
(一)管理育人結構要素含義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這一論斷適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為我們理解管理育人的主體、客體、介體及環體等多重要素關系也提供了科學指導。
1.管理育人的主體要素
主體要素是作為施教活動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地實現自己所擔負的主體性功能所具備的一系列條件的總和,其為育人主體的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可能性基礎。管理育人的主體毫無疑問是指從事高校管理育人實踐的人員,包括專業課教師、管理人員本身及其他參與高校院系管理實踐的人。管理者通過規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對學校人員、財務、設備、公房、信息等各種資源和活動的管理,將人才培養的各種要素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類資源作用,以實現學校辦學和育人目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2.管理育人的客體要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對象是主體客體雙重身份的統一體,作為教育主體作用的對象,教育對象具有客體性,但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教育對象又是以主體的身份出現的。[10]因此,教育對象的性質與主體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在這一關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要育人客體的主體性。高校管理育人的客體是指在高校管理育人實踐中的接受者和受教育者,在具體實踐中客體主要是指進入高校管理實踐活動主體指向范圍的學生群體。高校管理育人的實踐主要是通過各種具體的工作關系讓師生之間產生聯系和交往。在這些具體的各種實踐活動中必須依托于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從而體現出主客體之間認知與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差別。
3.管理育人的介體要素
教育介體是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高校管理育人的介體主要是指在育人實踐活動中采取的內容、方法和載體,主要包括網絡、書籍報刊、手機、各種媒體介質及宣傳傳播系統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人們在各個領域都越來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主體性,渴望使自由的個性得到發展。現在的高校院系管理育人呈現人本價值取向的特征,加入了很多充滿時代氣息的內容。其中互聯網的廣泛使用,非常有利于高校管理育人的發展。
4.管理育人的環體要素
環體,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指對人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環境因素是管理育人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管理育人的環體指國際環境變化和國內環境的現狀與發展的制約,學校、家庭、單位等環境的影響。由于校園文化是管理育人的重要資源,在學校德育環境中更加強調環境文化與行為文化的育人功能的發揮。由于育人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育人的成敗,高校要在營造有特色、有底蘊、有溫度的校園文化進而充分發揮出其育人功能上下功夫。
(二)管理育人的要素運行機理探析
結構要素是從靜態維度呈現管理育人主體發揮作用的有效空間及協同育人要素在該空間中所處位置及相互間的關系,從而有效界定不同要素的角色與功能。運行機理則是從動態維度勾勒出管理育人的不同要素從封閉分散到整合協同的演進脈絡。
管理育人的主客體關系呈現出的最大特點即是互動性,這種“互動”不僅指主客體間的互動,還包括主體、客體、介體、環體間的“交相互動”,具體表現為主體的主導性、客體的能動性、介體的中立性和環體的可塑性。管理育人結構的各個要素在運行過程中,分別有著各自的功能,他們功能發揮的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獨立,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著管理育人結構的發展。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以人為本”成為時代潮流的今天,要想高校育人工作做到與時俱進,就更要在要素的運行上下足功夫,使主體和客體充分發揮各自地主體性,而環體和介體要為這種主體性地發揮創造條件。通過各個要素的協調作用,使各個要素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從而使管理育人的結構達到良性運行,以促進主客體主體性的發揮,更進一步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高校管理育人的實現機制
實現機制是管理育人理論模式轉向實踐操作的關鍵制度保障,主要從決策保障機制、激勵和約束機制、創新引領機制和文化保障機制四個維度構建。
(一)建立決策保障機制(制度),提高工作認識
要在決策中建立師生參與、表達、反饋機制,暢通發言、評議渠道,以大多數師生答不答應、滿不滿意為標準。作為管理中最重要的決策環節,若能充分尊重和反映廣大師生的意愿,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高明的育人手段。師生受到尊重和重視,各項決策民主而科學,就會激發師生的活力,增強主動性和創造力,積累正能量,促進包括育人目標在內的各項事業愿景、目標順利實現。同時,高校的管理制度建設應該形成一種從制訂、實施、反饋再到修訂的機制來確保制度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同時,要密切關注大學生思想上的變化和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及時調整學生工作規章制度的范圍和內容。
(二)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提升育人能力與水平
1.以激勵機制強化育人動力,提升育人隊伍整體質量
一方面,進一步強化高校管理隊伍的能力建設。高校管理者作為各項政策制度的執行者和實施者,不但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政策、方針,而且要在管理過程中將政策、方針以及學校的規章制度傳遞到廣大師生。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應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循制度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形成率先垂范的帶動效應,發揮管理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傳統科層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崗位職員管理制度,規范管理崗位的工作程序,努力實現管理育人向制度育人、規范育人的轉化,讓制度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將管理與育人在實踐中相結合,重視管理者的示范作用
高校管理育人實踐應該加強高校管理育人主體的理想信念教育,重視管理人員的主體作用,尊重管理育人實踐的規律,凸顯管理人員的價值引領作用。高校管理人員必須對自己的崗位有正確的認識,對本職的崗位職責在高校管理育人中的作用和意義有正確的理解,自我肯定,自信育人。建立一支整體上水平和素質優良的管理隊伍,為管理育人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
(三)建立創新引領機制,豐富育人方法與手段
1.站穩主陣地,加強對日常生活管理
育人是一項整體的工作,必須全面調研主體和客體的實際情況。對于高校管理育人這項實踐,要傳承過往優秀的方式方法,站穩課堂育人的主陣地。在全過程中貫徹育人理念,充實鞏固和提高育人效果。同時,通過宿舍、食堂、圖書館等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物質載體,柔性管理、內外監管,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并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影響其一生。
2.利用新媒體,貼近學生、服務學生
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如“智慧團建”、“易班”、第二課堂pu平臺,傳播平臺如QQ群、微信群、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學習平臺如MOOC、網易公開課、可汗學院等網絡精品課程,主動在網絡上貼近學生,尋求共鳴,溝通心靈。加強校園網的監管,通過安裝信息過濾軟件、設置網絡黑名單等方法純凈校園網絡環境。
(四)建立文化保障機制,營造以文化人的育人環境
1.校園硬文化建設
校園環境是體現學校辦學底蘊,凝聚學校歷史精神,彰顯學校人文氣息和累積學校傳統個性的重要窗口。高校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目的就是營造適合個人成長的物質和精神環境,使廣大師生員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藝術的教育和熏陶,達到感官愉悅、釋放壓力、放松心情的效果,從而使其安心工作、發奮學習、身心健康。通過放置校園雕塑、懸掛名人畫像、名言警句、藝術作品、校訓,設立校史展覽室等做法,引導師生通過這些物質載體去體味它們所凝結的學校歷史、人文氣息和審美意蘊,進而鼓舞士氣、振奮人心,增強校院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促進育人活動深入持久、扎實有效地開展。
2.校園軟文化建設
校園軟文化建設主要是指管理育人主體積極探索各種寓教于樂、富有創新的校園文化活動,將管理育人升華為愛心育人。一方面,開展諸如專家論壇、采風沙龍、文化節等高雅的、具有科技含量和理論深度的活動來吸引師生。在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行為文化開展和滲透中,倡導大學校園精神,鑄造師生共同的行為模式,以點滴細節實現高校的育人目標。另一方面,每一位教職員工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做好育人工作,以飽滿的愛心來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時,注重育人的方式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愛。由此,培養學生的大格局、大情懷,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助推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杭永銓. 高校要強化“管理育人”的工作[J].江蘇高教.1988(6):50-52
[2]董鵬.論新形勢下加強高校管理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J].今日印刷.2014(7):1-3
[3]董世坤.觀念·制度·文化:高校管理育人再思考[J].高教管理.2019(7):91-94
[4]李麗昆.高校院系管理育人路徑探析[J].高教論壇. 2019(3):18-20,38
[5]單賀年.對新時期高校管理育人問題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3(2):5-6
[6]劉春雨.高校管理育人長效機制建設問題的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2013(12):102-104
[7]陳超.立德樹人視域下管理育人的 內涵厘定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6(3):140-142
[8]王承凡.高校管理育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3(6):66-69
[9]陳亞峰.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管理育人工作的創新[J].高教論壇.2016(31):9-10
[10]王靜梅.思想政治教育結構要素及運行機理的探析[D].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6-01-01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項目“基于導師制視野下的文科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研究”(xjj2018-30)
作者簡介:肖薇(1985.12),女,漢,江蘇金壇人,講師,社會發展學院團委書記(學工辦主任),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