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甜 王丹
引言
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是一個涉及公共管理和社會體育的跨界整合型復雜問題。健康中國建設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主題,以提升居民健身和健康水平為中心目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背景下,與滿足群眾需求相結合,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發展新思路的提出打下基礎。
1 概念界定
(1)公共體育服務
借由各種方式方法將其載體演化為公共體育產品的多種服務形式,以實現和維護公民或其社會團體的公共體育利益,為實現其體育權益提供支持。
(2)全民健身公共服務
以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為目標,是政府為向公民和各類社會團體提供健身相關服務,配置和利用公共體育資源的展現形式,旨在維護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合法權益,大道全民的身體素質得以提升的目的。
2 供給側
2.1.政府購買
當前中國的政府購買類型的公共服務已初見成效。政府購買利用市場競爭機制,已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為需求人群提供最優供給,改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質量和提升其水平。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在政府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群眾認可度方面,存在認知普及程度差,群眾自身對于政府購買前后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感受度低,認為變化不大等問題。在相關政策法規制定和完善等方面有較大發展空間,對于政府購買過程中的實操層面,存在政府監督機制不健全、后續評價考核機制滯后等問題、健身場地設施供給結構失衡、個性化需求被忽視等缺陷。因此在政府在實際供給過程中,如何改變供需矛盾、健全監督機制,實現供給側的供給能力與需求側的多變的需求層次相適應,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應借鑒其他已經發展成熟的公共服務供給種類和方式,借助體育服務市場的活力和政府資助的引導作用,以滿足需求這的多元需求。
2.2多元協同
有學者談到,選擇型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擔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供給責任,面對有健身需求的群眾呈現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多層次、多樣化、高質量的需求態勢,如何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總量與實現效率,體現出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實行的必要性。有關于體育場地設施的研究中提出,目前的體育場地設施供給存在供給量不足和供給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表現為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以學校和城市大型體育場館為主,以公園、廣場空地做為補充。社區健身場地不足、設施不完備等,在以社區為劃分的全民健身服務開展情況的研究中提及頻繁,針對這類問題,學者提出要通過政府放權、社會組織、校園場館管理方等多方介入同時借助移動端App、小程序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思路來完善供給,多元協同提高公共體育資源供給的精準化與集約化。
2.3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開展的重要人才資源,是促進全民健身科學推行的重要需求力量。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是涉及群眾體育、健身指導、體育教育、體育服務產業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形式。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實現科學、健康運動環境需求的領路人,是滿足居民的幸福和獲得感需求的關鍵人。在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才培養方面,不僅僅政府相關體育部門的工作職責,更是影響實現全民健康的大事。同時應注重社會體育管理專業相關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讓專業的人發揮專業的作用。學者還提出在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要質量與數量并舉,學習先進培養經驗,嚴格制定和完善培訓、資格認定、管理等制度,鼓勵各級管理部門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讓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人才培養和相關措施法規落地落實。
3需求側
3.1熱議事件
隨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城市體育旅游為主體的城市馬拉松熱潮和以中老年為主體的廣場舞風潮,展現出群眾對全民健身的熱烈反響。但在其井噴式發展的背后,也引發了如“廣場舞阿姨PK籃球青年”、“暴走天團違反交通規則”等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熱議。這類事件的發生突破了提供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的區域或范圍,表明在群眾體育范疇中除基本公共體育服務之外還需其他空間來滿足居民健身娛樂等更高層側的需求。一味的政府買單,在占比和發展空間上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的市場力量去調節。
3.2層次需求
如今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無法與居民日益增長的更高層次的服務需求相匹配,特別是在農村近年來城鎮化腳步逐步蔓延的新局面下,許多農村居民回到農村后將城市生活形態傳播。在受制于居民消費水平的同時,公共體育服務發展水平也相較城市水平較低,甚至體育場地設施出現閑置、損壞、占用等現象,但也并不意味著體育需求空白。另外從城市建設需求來看,在政府希望通過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建設成果提升社會認可度,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期望更高,也在一定層面層面上體現出居民對全民建設公共服務有更高的追求,這就要求基層領導組織要以群眾的根本需求為動力,面對需求空隙,利用限有資源完善補充實現居民對體育健身和健康的高層次需求。
參考文獻
[1]肖蓮花,金育強.關于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研究綜述[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6,21(20).
[2]張鳳彪,王松.我國公共體育服務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體育科學,2017,37(4):62-73.
[3]武曉甜,王玉俠.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歷程的研究綜述[J].安徽體育科技,2020,41(01):35-39.
[4]李超,尹何韻杰,聶冠華,秦小平.供給側改革視角下我國公共體育服務供求矛盾消解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0(03):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