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遼衛(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北京 海淀 100038)
2020年新玉米上市后,國內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由于種植收益好,加上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差額縮小,今年農民改種玉米積極性高。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21年國內大豆種植面積1.38億畝,同比減少1023萬畝,減幅6.9%,六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目前東北地區大豆收割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從已收割情況看,單產好于上年,質量屬于正常年景水平。預計2021年國內大豆單產將達創紀錄的2噸/公頃,由于播種面積降幅較大,預計全國大豆產量1840萬噸,同比減少120萬噸,減幅6.1%,但仍為歷史第二高水平。
2021年1-8月我國從美國、巴西、阿根廷等3國進口大豆占比約98%,但也發生了一些新變化。不僅從俄羅斯進口非轉基因大豆42萬噸,還從貝寧、坦桑尼亞進口了非轉基因大豆。過去兩年有關部門先后新增允許從貝寧和坦桑尼亞兩國進口大豆。2020年7月,我國首次從貝寧進口大豆1081噸,2021年4月進口達7.8萬噸,1-8月累計進口23.2萬噸,已成為除俄羅斯外最大非轉基因大豆進口來源國。5月我國首次從坦桑尼亞進口大豆,盡管數量不大,但仍具有潛力。8月9日,坦桑尼亞大使館召開推介會,向中國大豆協會、中糧集團等推介大豆,并表示坦桑尼亞大豆生產潛力超過300萬噸。目前我國已允許從12個國家進口大豆,如果放開更多國家,將有利于推動大豆進口多元化,補充國內非轉大豆供應缺口。
2020年以來,國產大豆價格明顯高于進口大豆,除國產大豆更加突出高蛋白、非轉基因特征,與進口大豆形成錯位競爭外,海關等部門加強進口轉基因大豆流向和加工監管也是重要原因。2021年以來,非轉基因大豆進口有所增加,省級儲備增加了投放,彌補了大豆產需缺口。同時由于國內外大豆價差較大,進口轉基因大豆部分流向食品領域,抑制國產大豆價格上漲。10月初,國內大豆開始陸續上市,由于減產預期較強,加上往年大豆上市后價格持續走高,貿易企業在賺錢效應帶動下,入市收購積極性較強,新季大豆開秤價格達到2.7~2.8元/斤,同比提高0.50元/斤,與陳季大豆價格相差不大。但下游需求疲軟,高價能否順利向下傳導,還有待觀察,預計在進口大豆不斷補充的情況下,東北大豆集中上市后,價格將繼續保持高位,繼續上漲空間有限。
2021年1-8月我國進口大豆6710萬噸,同比增長3.6%,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而6-8月進口大豆2888萬噸,同比減少6.4%,主要在于國內生豬價格大幅下跌,飼料添加豆粕比例下調,且小麥替代玉米擠占部分豆粕需求,豆粕消費需求不及上年同期,6-9月國內主要油廠大豆壓榨量同比減少約10%。油廠壓榨進口大豆持續虧損,采購新季大豆的積極性不高,截至9月30日,我國企業累計采購美國新季大豆1244萬噸,遠低于上年同期的2211萬噸。預計10-11月我國進口大豆1500萬噸,遠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預計2021年進口大豆9800萬噸,低于上年的10033萬噸。由于大豆進口到港量偏少,商業大豆庫存持續下滑。10月8日,國內主要油廠大豆商業庫存為560萬噸,月環比減少135萬噸,較7月23日的731萬噸減少171萬噸,預計在11月上旬前都處于去庫存階段。
國慶假期期間,美國大豆收割工作持續推進,豐產預期不斷增強,而出口銷售慢于去年,美國大豆價格承壓下行,國內大豆進口成本下降,加上豆粕消費需求疲軟,10月上旬國內豆粕價格跟隨外盤走弱,普遍下調100元/噸以上。由于生豬養殖持續虧損,飼料中豆粕添加比例同比下滑,抵消了部分飼料增長帶來的需求。9月23日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的通知,設立能繁母豬存欄正常保有量調控目標為4100萬頭左右,預計8月份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存欄量110%的紅色預警區間,國家將加強壓減產能引導,加快淘汰低產能繁母豬,加上豬肉價格維持低位,預計下年度飼料消費增幅將放緩,預計2021/22年度豆粕飼用消費增長3.2%。
2021年以來,國內油脂價格持續高位運行,10月初國內三大油脂價格均突破萬元關口,均處于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其中豆油價格同比上漲超過44%。油脂價格持續高位運行的主要原因:一是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幅低于市場預期,且生長期天氣狀況不理想,作物優良率偏低,對大豆價格形成支撐。二是馬來西亞因疫情防控限制,外籍勞力嚴重短缺,抑制棕櫚油產量和庫存恢復,支撐價格高位運行。三是加拿大油菜籽產區持續干旱,產量大幅下滑,拖累全球油菜籽減產。四是市場預期拜登政府可能在未來兩年將持續擴大可再生柴油產能,提振美國豆油需求,給市場帶來炒作機會。原油價格上漲也為油脂價格帶來較強支撐。當前國內三大油脂商業庫存總量約160萬噸,同比減少33萬噸,處于多年來同期偏低水平。由于國際市場油脂價格高企,10-11月份進口油脂到港量偏低,加上國內大豆開機率下滑,豆油新增供應有限,預計油脂價格繼續保持偏強運行。
美國農業部預計,2021/22年度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同比增長4.6%,盡管西北部地區生長期間天氣偏旱,但其他地區天氣較好,特別是8月以來,美國大豆產區天氣狀況良好,最新預計美國大豆單產將達到3.45噸/公頃,同比提高1%,比趨勢單產高1.4%,遠超過市場預估。預計美國大豆產量為1.21億噸,同比增加631萬噸,同時美國農業部上調了去年美國大豆單產,因此期末庫存上調367萬噸至871萬噸,比5月份預估值高490萬噸。庫存消費比回升至7.3%,高于上年度的5.7%,5月份預估上年度庫存消費比僅為2.6%。
由于大豆種植收益好,巴西大豆種植面積繼續增加。巴西農業部發布的初步預測顯示,2021/22年度巴西大豆播種面積預計增加2.5%,大豆產量預計達到創歷史最高紀錄的1.408億噸,相比之下,上年的產量1.373億噸。美國農業部預計,2021/22年度巴西大豆產量將達創紀錄的1.44億噸,同比增加700萬噸。阿根廷大豆也將從2021年干旱天氣的影響中有所恢復,預計2022產量將達5100萬噸,同比增加480萬噸。預計2021/22年度全球大豆產量將達創紀錄的3.85億噸,同比增加1988萬噸,國際市場產大于需,全球大豆期末庫存增加541萬噸至1.04億噸,市場供應將趨于寬松,國內進口大豆可以保障供應。
棕櫚油產量占全球比重的35%,出口量占全球油脂貿易量的58%,棕櫚油產量的增減對全球油脂價格具有重要影響力。美國農業部預計,2021/22年度預期全球油脂產量約2.15億噸,同比增加835萬噸,其中棕櫚油增加361萬噸。
過去幾個月,棕櫚油是油脂上漲的核心驅動。隨著馬來西亞勞動力不足問題緩解,預計四季度棕櫚油產量減幅小于市場預估。2021年1-8月馬來西亞棕櫚油產量1159萬噸,較去年同期減產9%。分析機構認為,馬來西亞勞動力不足是影響棕櫚油產量的主要原因。按2019年MPOB公布的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油棕產業工人共計33.7萬人,其中85%以上來自海外,以印尼、孟加拉、印度和緬甸為主,而且其中收割及采集的海外工人占比最大,達到95.3%,全球疫情后多數海外勞工不再能返回馬來西亞,而馬來西亞本國工人多難以適應高強度工作且工作積極性不高、離職隨意度高,因此很難通過本國工人補充油棕的采集工作。
9月16日,外媒報道稱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官員已經決定特別批準引進3.2萬名外國工人從事種植業,該部制定了相關的標準作業程序,在吉隆坡國際機場附近設置一個隨時可容納2000名外國工人的外國工人隔離中心,以解決種植業人力短缺問題。該政策可能因為疫情嚴峻而不能完全執行,但政府對緩解外來工人的重視或使得勞動力缺口縮小。另外,11月后產量季節性下滑期間,預計棕櫚果棄收率下降,將熨平產量季節性減產的影響,進而增加供給,有利于促進庫存恢復。
9月份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下滑至174.7萬噸,環比下滑7%,低于市場預估推動價格反彈,但隨著主要消費國集中進口后,10-11月份進口需求下滑,而產量降幅或低于市場預估,馬來西亞棕櫚油庫存將再度回升。另外隨著全球秋收油籽的陸續上市,國內油脂油料陸續到港,供應將逐漸寬松,價格高位回落的可能性大,油脂市場追高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