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軍杰
(作者單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執法督查局)
鐮,我國農家常見的農具之一,用以收割、刈草,因而執鐮者概為收獲者和清除者的形象。華北地區的鐮形制常為鋼刀木柄,刀身黢黑,刀刃常經磨礪而雪亮呈銀月彎鉤狀,刀鉚接于柄之上,柄多為槐木材質,栗褐色,質細、韌、沉,紋理直、性耐腐、握釘力強、穩定性好,選作鐮柄正是農人千百年生產實踐的最佳選擇。
槐木鐮柄前端成方形,四面皆平直有棱,以便鉚接鐮刀;中部為柱形曲頸,細如鶴項,光滑而不易為藤蔓纏絆;柄尾稍粗,上翹而回勾,圓角四方截面,以適手握。柄長七十公分余,以利在伏身伸臂的范圍內攏禾而不傷及自身;柄尾上翹,以減小勞作時腰的下彎幅度,減緩疲勞;柄尾回勾,以助施力;木質細韌,以防磨手起泡,亦吸汗、防滑脫。
鐮作為一種農具,不僅設計合理、經久耐用,而且簡約大方、樸實內斂,極具美學觀感,于細節處彰顯人體工程學的原理?!耙话宴牭督鸩粨Q”,镢锨鋤鐮四大傳統農具中最輕便犀利者,非鐮莫屬。農耕時期,農家擁有鐮的數量往往反映出的正是家庭勞動力的多少,鐮刀與柄的明亮與否往往也正是勤勞與否的象征,院墻隙中掛著的鐮代表著家庭實力,一如軍人胸前的勛章和獵人肩上的槍。
田間地頭揮鐮收獲麥稻豆谷的場景是千百年來多少中國人終生難忘的經歷;手握鐮刀,比試割草,自夸自家鐮好又是多少農家少年永不磨滅的青春記憶;央求長者為自己做一把小鐮拐兒,又是多少村童純真而孔武的夢想。
鐮非自然生成,而是人類智慧的創造;鐮非觀賞器物,而是農事必備工具;鐮非風雨不侵,而需常礪常新;鐮非高揚在上,而是貼近土地、靈動不語;鐮非自恃大者,而是身輕質堅、鋒芒內斂,忠實守護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鐮不僅僅是工具,更是黨旗的組成因子,象征著農民階級。
鐮與糧同韻相誦。糧熟鐮動,稗草除稼禾收,囤滿倉盈。作為種糧農民利益的捍衛者,學習黨史,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更應銘記黨領導工農群眾運動、開展土地革命、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艱辛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正確道路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鐮與廉同聲相應。食為政首,廉比金堅。廣大黨員干部心中都應時刻懷揣一把鐮,常思百姓勞作之苦,不忘創黨建國的艱辛;常思公帑顆粒歸倉,不忘清廉正直的名聲;常思拒腐防變之道,不忘自覺錘煉黨性;常思組織賦予之責,不忘割藤除弊的使命。動則貼近土地,貼近基層,埋首為民實干;靜則蟄身墻隙,常內自省,常礪己刃,做樸實穩健、戰斗力強、百姓贊許的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