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芳敏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農產品加工是我國的傳統行業,企業數量較多,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使得相關企業更加關注自身利益、市場地位,做好農產品加工成本會計核算是非常重要的。但現實情況中,很多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成本會計核算還存在問題,核算質量難以得到保障,不利于企業市場發展,因此,為了推動企業發展,有必要對會計核算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旨在解決問題,保障核算質量。
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其他農業或工業企業不同,其主要生產活動涉及到生物周期與人類行為,以奶制品為例,其原材料大多為牛奶,而牛作為牛奶產源,必然會限制牛奶的生產周期(牛只有在特定的時候才會產奶),同時,不同品種、不同環境下的牛產出的牛奶也有質量上的差異,可見,單單在原材料生產層面上就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成本,即牛的引進、牛的喂養、牛的護理等都需要費用支出,而后還有牛奶采集的人工費、奶制品加工的設備成本與維護費用等,故農產品加工成本的構成比較復雜,不能將農產品加工成本與其他相似企業的成本混為一談。這一基礎上農產品加工成本的會計核算也有其特殊性所在,不僅要對人類行為的可控成本進行計算,還要考慮到生物周期、自然環境等方面的不可控因素,而正是因為農產品加工成本的特殊性,所以會計核算方面容易出現問題[1]。
農產品加工成本的構成因素雖然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可控類、不可控類兩大類,其中不可控類的因素比較多,以谷物類產品為例,其整個生產過程包含種植、收割、加工三個主要環節,其中,種植環節就存在一些不可控成本,如環境惡劣導致作物大面積壞死,這時企業為了保障產量,必須重新種植,因此成本增高,過程中環境因素不可控,且確實對成本造成了影響,說明其屬于不可控因素。較多的不可控因素導致會計核算難以得出準確的結果,且經常需要返工,即假設環境因素的影響發生在會計核算之后,因為因素導致實際成本發生了變化,所以之前的會計核算結果作廢,必須重新統計,說明這種因素不僅限制了會計核算結果質量,導致結果失準,還給會計核算結果可信度造成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不可控因素下,會計核算容易失準的問題從表面上來看似無解,但實際上,只要做好核算管理,就能夠有效保障核算結果質量,即使無法保障完全準確,也能將是損失降至最低[2]。
農產品加工成本的會計核算具有周期性,這與其他類似行業相同,但農產品加工成本會計核算的周期性難以把控,因此,對核算結果質量會有一定影響,即部分農產品在加工生產流程中屬于消耗品,例如谷物在連續生產多個季度之后就會“報廢”,必須更換新的谷物,這時就會產生新的成本,需要進行一次會計核算,但問題就在于無法準確預估谷物具體能夠投入生產多久,因此核算周期難以把控,導致核算效率降低,企業成本調度難度增大。假設企業預計在兩年后購買新谷物,購買數量將由待更換谷物數量決定,理論上會計人員只要在兩年后統計待更換谷物數量,再乘以新谷物的單價即可得出成本,但受環境因素影響,待更換谷物一年后大面積死亡,無法投入生產,使得會計人員必須開始會計核算,又因為沒有事先準備,所以效率會降低,且一些成本因素也無法完全統計,如環境因素影響下具體死亡了多少谷物就可能無法被完全統計,讓企業措手不及。
目前,國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在成本核算中依舊存在材料質量低的現象,即無法給出農產品加工成本方面的詳細資料,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業會通過采購、收購的方式獲得原材料農產品,或者與周邊農民達成合作關系,租借他們的土地進行農產品生產,這種模式下,企業需要根據市場要求確認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單價等,因此企業需要派人進行信息統計,但因為企業對于信息統計不夠重視,或者相關人員專業性不足,所以統計結果往往不完整,或者不準確,根據這種材料進行核算,必然會得到失準結果,間接導致企業內成本審計作用難以發揮。
農產品加工成本的會計核算難度大、復雜度高,因此理論上必須由專業人員負責核算,但受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選擇的核算人員都不是專業人員,以某地區12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例,據調查,所有企業中,只有一家企業的會計核算人員具備專業資格證,其他企業的會計核算人員均為業內“資深人員”,有豐富的經驗,但缺乏系統性的專業知識。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加工成本會計核算中會出現方法滯后、體系不完善等多種問題,很多時候,所謂的“資深人員”都是通過經驗去估算成本的,結果并不準確,這一問題應當引起企業的關注。
上述提到,要應對不可控因素對會計核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關鍵在于做好會計核算管理工作,那么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做好該管理工作。根據這一思路,本文認為,企業應當針對自身現有管理體系進行分析,找出實際缺陷,再進行補全,促使管理體系完善,由此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核算結果準確性。本文主要圍繞企業會計核算管理體系中常見的兩大缺陷進行策略分析:第一,很多企業內部的核算信息管理體系存在問題,如生產環節由生產部門負責,而該部門與會計部門之間沒有太多聯系,導致信息傳遞不及時,因此,企業從管理角度出發,應當要求兩個部門依照規范標準進行交流,確保信息傳遞及時,一般建議為一天一次;第二,企業可以要求會計部門與外界一些部門取得聯系,如與氣象部門取得聯系,借助氣象部門,對部分環境因素進行預測,以便于企業做好防范,會計人員可以在防范的基礎上進行核算,結果必然會比缺乏預測、防范時的結果更加準確。總體上,不同企業的會計核算管理體系缺陷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因此本文的論述僅供參考,實際情況中必須先進行分析,再對癥下藥,這是完善管理體系的基本原則。
單純依靠企業本身,確實很難把控不同農產品的成本核算周期,應依據國家相關規范,如《農業企業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制度》)?!吨贫取分惺紫忍岢隽顺R幍霓r產品成本核算周期,為一年一次,適用于生長到成熟為期一年左右的農產品。其次針對一些不適用于常規周期規范的常見農產品,也提出了對應的要求:第一,糧豆類產品的成本核算要從入倉時期開始,到當下庫存全部銷售出去后結束,過程中出庫、入庫的所有費用均作為銷售費用來計算,如包裝費、運雜費等各項費用都在其列;第二,生鮮類產品(不便于儲存的產品)主要從捕撈階段開始,直到全部銷售出去為止;第三,棉花成本核算從采摘開始,到加工完成后結束,過程中的加工費視作銷售費用;第四,纖維類農產品從纖維剝離開始,到加工完成結束。除此以外,如果周期尾聲存在未脫粒作物等類似成本,那么需要結合下年度實際發生的脫粒費、預提數核算兩者差值,將差值計入下一年相同作物的成本核算中。
任何成本會計核算工作都是從信息采集工作開始的,采集所得信息必然會對成本核算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重視成本核算中的信息質量,有必要對此提出對應的規范制度,并將制度列入核算管理要求中。根據相關要求,建議企業讓會計人員實際參與到信息采集工作中,不僅要現場進行信息采集,還要對信息質量進行管理,如復查其他部門采集所得信息是否與實際一致,如發現差異,必須要求相關人員重新采集。通過這種方式,企業成本核算的信息質量得到保障,才可以給會計人員提供良好的核算材料,核算結果準確性才可以得到保障。
不可否認,會計核算崗位對于企業而言非常重要,企業在選擇任職者時會考慮到信任度的問題,而信任度往往會讓企業選擇“資深人員”,這是人之常情,但這種選擇思路下成本核算結果受到的影響應當引起企業關注,企業應當轉換思路,關注會計核算人員的專業水平,不能盲目根據信任度來選擇任職者。同時,為了打消企業在信任度方面的顧慮,企業可以在內部建立激勵機制,該機制主要是為了滿足任職者的個性化需求,故當人的需求被滿足,自然會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也會重視自身工作規范、質量,說明該機制能夠起到柔性管理作用,在打消企業信任度顧慮的同時,也提高核算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
綜上,農產品加工成本會計核算比較特殊,核算難度較大,因此在內因、外因的多重影響下,很多企業都出現了會計核算方面的問題。著眼于問題,企業理應秉持科學思想,采用對應策略進行應對,全面保障會計核算質量,這有利于企業成本管理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