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淏
(湖北民族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加快,鄉村發展日益受到關注。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明確提到了要建設“美麗宜居鄉村”。2018年9月,《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又提出了“農旅融合”“美麗宜居小鎮的規劃與建設”“農業觀光園的景觀設計”和“鄉村景觀對于幫助農村發展的理論策略”。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家園建設。鄉村空間不再僅僅是農業產品生產的代名詞,而是與地方特產的生產與消費、休閑、旅游、文創等密切連接。在鄉村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中,得益于豐厚的自然地理資源及濃郁的歷史人文資源,鄉村旅游占據了重要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選取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白巖村為研究對象,從鄉村振興的角度出發,探討鄉村民居微景觀的優化設計策略,為該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思路借鑒。
微景觀是以微型的造景元素為基礎,以園林藝術及園林美學理論為依據,經過藝術構思、合理布局,運用模擬場景的方式,營造的自然精致而多趣、尺度小而完整的微縮園林景觀。它在室內外均可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滿足人們近賞和遠觀需求,往往是園林中的細微表現。在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走訪幾戶民居,我們認為鄉村微景觀是利用當地植物、材質等在鄉村閑置空地,利用山石水體等景觀模擬自然生態,且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微縮景觀。
白巖村位于芭蕉侗族鄉西南部,距芭蕉中心集鎮10公里。農民收入以茶葉、煙葉和藥材為主。近年來,白巖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狠抓經濟發展,并根據全村不同位置發展特色經濟。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白巖村狠抓以組級公路為基礎設施建設,同時,351國道和在建的恩來恩黔高速公路貫境而過,高速公路服務區正在建設之中。鄉道的建設勢必會對原有的居住和景觀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利用好這些閑置空間廢棄地,并以此形成優質鄉土景觀精神活動空間,是白巖村所極力推動的。
鄉村微景觀是鄉村景觀體系中的重要構成元素,放置于鄉村景觀環境當中的景觀,作為展示村莊風貌的重要窗口,是鄉村歷史文化與人文藝術的重要載體。而鄉村景觀小品往往忽略鄉土特質,設計缺乏藝術性、個性化和鄉土性的考慮。因此,當前芭蕉鄉白巖村微景觀改造存在的問題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當前,鄂西南侗鄉地區多數村莊微景觀設計普遍不夠美觀,設計的藝術手法相對單一,整體設計與細節呈現都比較簡陋。目前國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使得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投入到規劃設計實踐中。然而,大多數鄉村景觀設計中,微景觀設計手法過于具象化,沒有經過抽象處理,難以達到意向層面,致使造型缺乏藝術性。鄂西南侗鄉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村民審美觀念也比較落后,鄉村缺乏專業的設計和管理人員,因而景觀設計標準相對落后,無法滿足現代藝術的審美需求,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
目前,鄂西南地區的鄉村微景觀設計沒有考慮到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問題,在設計過程中沒有普遍利用鄉土植物、材料以及符合鄉土氛圍的鄉土景觀小品來施工或者激活空間,不但沒有景觀裝飾作用,反而使當地景觀失去了原有的景觀特質和鄉土韻味。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設計人員對不同的場地條件產生了認知偏差,鄉村設計師與村民、鄉村工匠、村級聯絡員、鄉村振興部門等溝通不暢,設計缺少對各類鄉村景觀空間做深入調研分析,無法對整體布局、主題和造型等方面做出精準判斷。這種忽視周邊環境、無視場地特征的微景觀設計,使鄉村原始自然風貌和鄉土特色遭到破壞,整體風貌變得不倫不類。
鄉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如今社會,文化特色才是一個村落最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幾年之前的新農村建設,由于大部分地區的村兩委缺乏對鄉土文化的重視,導致各村的景觀優化設計沒有考慮到村莊的整體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對原有村莊的空間形態進行了改變,忽視了當地文化和當地村民的主體地位,導致了傳統鄉村景觀的缺失,當地村落的鄉土文化也日趨貧瘠。
鄉村微景觀營造對于鄉村整體規劃的影響和改變是巨大的,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打造出鄉村特色景觀,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正確道路。針對以上提出的一些問題,在白巖村微景觀優化設計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第一,生態性原則,景觀設計更加體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第二,整體性原則,將各個景觀元素結合為一個整體,實現景觀設計的和諧統一;第三,文化性原則,把文化資源轉化為了文化產業,打造具有鄉土風情的特色村莊;第四,村民參與原則,在鄉村微景觀營造中,村民與村委干部共享意見,從而增強社區個體間的關聯度。
微景觀展現出來的生態效益往往被設計師們忽略,首先,設計人員應從村莊整體環境著手,以原有生態環境為基準,在微景觀的材料選取上更多考慮本土化,根據白巖村的基地特征與不同材料的特性來進行具體設計,設計的最終成效要體現微景觀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其次,設計人員應其次體現在鄉村微景觀硬質材料的循環使用上,例如白巖村在建的351國道和恩來恩黔高速公路,有很多天然置石或碎石處于閑置浪費狀態,設計人員可巧妙運用置石構景對鄉村硬質材料加以合理應用;再次,體現在景觀軟質材料的運用上,例如在微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常因景觀植物的選取犯難,鄉土植物種群豐富、適應性強,建議選擇具有觀賞及美學價值的鄉土植物,既節約設計成本,也減少后期景觀維護工序,使得設計更能體現鄉村地域特色。這些舉措不僅有利于微景觀的優化設計,而且對整個場地生命力的激活也具有重要作用。
鄉村微景觀是農村人居環境的縮影,也是個性化的休閑產物,它與村莊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各設計元素之間相互關聯。設計團隊應從整體出發,以白巖村的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現狀為基礎,以村民意愿為導向,并著眼于鄉村生態、生活、生產,注重鄉土文化內涵的發掘,提升微景觀作品的精彩性、藝術性和本土性。
鄉村微景觀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微景觀本身的形、色、質與構成元素的整體性。色彩應與地域性保持一致性,通常則反映在具體的硬質與軟質景觀材料中,例如場地內以金雞菊或金盞菊等草本花卉植物為主,可配以小黃楊等低矮灌木、桂花等植物種植在場地邊緣地帶,且種植應疏密得當。在進行村莊微景觀改造時,設計師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協調好背景色、主體色與點綴色之間的關系;微景觀構造形式與村莊的整體布局相一致,而構成元素則應體現簡潔性,這樣一來,反而能增加整體景觀的形式感。
白巖村是鄂西南地區的特色村莊,居住于此的侗族人擁有良好的家風和聲譽,始終秉承著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白巖村微景觀設計的要點在于如何提取鄂西南侗鄉文化元素融入到微景觀小品中,將文化作為一個主題融入微景觀中,如將苔蘚與砂石組合造景,易表現出堅韌的精神文化;色彩對比較強的植物組合,能形成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思想。
村民參與到鄉村微景觀的整個設計過程中,常會產生更加實際的想法和建議,因為村民對于自己居住的環境是最為了解的。而鄉村的景觀環境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各家各戶的庭院,在文化認同感和共同利益的驅使下,村民將自發的對鄉村內的閑置、廢棄空間進行重新定義,同時,也為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鄉村特色是鄉村發展的名片,也是其不能移植的文化內核。本文以微景觀視角,對白巖村閑置廢棄地空間的存在問題提出可供參考的解決策略,即充分利用當地文化元素及景觀資源,尊重鄉土特色,盡量采用當地設計材料,加以本地植物配置成精致的微景觀,關注自然生態審美,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最終塑造一個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同時,也為其他省市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及鄉村振興工作的落實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