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姜靜
(河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唐山市分校,河北 唐山 063000)
玉米是我國重要農作物之一,其對國民經濟體系影響極為深遠,同時也是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切入點之一,因此,針對玉米種植技術進行深入分析與優化,進而不斷改善玉米產量與質量,升級玉米種植技術,可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更為積極的貢獻。
玉米雖然是一款舶來品,但是,其獨特的抗旱抗寒能力與高產量,使其很快成為我國重要基礎糧食作物之一,而我國各地區也在針對玉米種植工作做出相應的優化與調整,在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的同時,也為我國農業體系完善做出卓越貢獻。近些年,我國農業部門對于玉米種植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大量新型玉米品種被投入使用,而這些高產品種不僅極大提升玉米產量,也進一步提升其抗病與抗災害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農業科研人員在實施玉米種植技術與品種改良過程中,其可利用的方案策略更為成熟,大量有效實驗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也為玉米品種改良工作奠定良好基礎。此外,我國相關部門為鼓勵玉米種植工作的健康發展,分別從政策與資金兩個角度,對各類玉米種植戶進行全方位扶持,玉米種植工作者的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而各類先進種植技術的應用效果也得到有效落實,種植戶收益連年攀升,同時激發了新技術應用的積極性。
我國農業部門為保障國民經濟體系與社會生產生活的足夠穩定,針對玉米種植工作存在的障礙愈發關注,相關部門每年在玉米種植技術與玉米品種改良層面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長,玉米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玉米種植過程中耕地利用率已上升至新的高度。近些年,各地區農業部門為改善玉米種植戶收益,大力推行機械化農業種植工作,各類先進的玉米種植機械設備被應用到實際生產中,這不僅讓玉米種植工作變得更為高效科學,而且也為農業體系規范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為后續玉米高產穩產提供更為可靠的發展環境。
玉米種植過程中,種植技術對玉米產量與品質的影響極為深遠,先進的種植技術亦可為種植戶提供更為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各類新型種植手段也在實踐生產中不斷涌現與成熟,這對于我國農業經濟體系建設極為關鍵。此外,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對于糧食已從過去的量轉變為質,更加青睞綠色種植栽培技術培養出來的高質量玉米。因此,對于種植戶而言,也要針對這一市場需求變化,融合綠色種植思維,提升玉米品質,使其可與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更為匹配,并同步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玉米品種優化是改善當前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戶經濟收益的核心手段。玉米品種帶有很強的地域特性,不同品種的玉米對于土壤與氣候條件也有著不同的要求,相同品種在不同地區種植,其所獲得的經濟收益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農業科研人員應針對土壤與氣候環境特征,注重玉米品種細化分析與研究,加大玉米新品種的研發力度,不斷尋找與當地氣候環境更為契合的品種,并使其與各類先進種植栽培手段相結合,進而改善我國玉米種植現狀,提升玉米品質與產量,讓玉米種植與社會需求之間保持有效同步。對于農業部門而言,應從政策與資金角度,不斷加大玉米新品種的研發投入,充分利用各類先進的育種改良技術,加大對各類新品種的種植實踐與實際數據分析,進而培養出擁有更為良好效益的先進品種。在過去,我國很多玉米品種均為國外引進,雖然這些玉米品種在當地擁有很高的產量,但是,不同的地域環境與氣候特點,讓這些原本高產的玉米品種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產量與品質均未能達到預期。因此,我國農業科研人員應注重本土玉米品種的培育工作,詳細分析所在地區的氣候環境特點,找到環境要素與氣候要素層面的差異,有針對性培養出與指定區域更為契合的新型玉米種子。
玉米的育苗期也可以說是玉米的營養生長期。在種植玉米的過程中,苗期管理是尤為重要的。苗期管理的管理重點就是確保苗全、苗齊以及苗壯。第一,要選擇品質優良的玉米種子,同時確保其能夠具備較強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在確定了玉米種子之后,要選擇最佳的玉米播種時間。第二,對于玉米的苗期管理而言,一定要做好查苗補苗和間苗定苗的工作,以此來為玉米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過程中,一方面,在玉米出苗之后,就要及時開展茶苗和補苗的工作。一旦發現缺苗的情況,就要及時采用帶土移苗補栽的方式進行補苗。另外,最好在陰雨天進行移栽工作,在移栽之后,要及時對玉米苗進行澆水;另一方面,適時開展間苗和定苗的工作,通常情況下,在1~2片展開葉時進行間苗,在2~3片展開葉時進行定苗。另外,最好在晴天的下午進行間苗和定苗,以此來更加準確識別弱苗和病苗。第三,要將翻耕整地工作和施用基肥工作充分結合到一起。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將有機肥料作為基肥,然后適當施用氮磷鉀化肥。第四,在播種完玉米種子之后,需要開展除草工作。在通常情況下,采用化學除草法,以此來有效防止雜草搶奪玉米幼苗的養分,從而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
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抽穗期是玉米生長最快的時期,所以,玉米的抽穗期對于水分和養分的需求是比較高的。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時期的田間管理工作是尤為重要的。如果能夠做好穗期管理工作,不但能夠促進玉米莖稈的發育,還能夠促進玉米果穗的發育。第一,在玉米拔節前后,要對土壤進行一次深中耕,以此來有效落實耕作層的土壤,從而促進玉米根系的生長發育。另外,還要同時開展培土工作。第二,在玉米拔節之后,如果遇到春旱,要結合實際的降水量來確定是否需要澆拔節水。通常情況下,如果在玉米需水的關鍵期遇到旱情,就要采用灌溉的方式來進行防旱,以此來確保玉米的產量。第三,在玉米抽穗的前十天,要進行追肥處理。這個時期是玉米生長中的關鍵時期,是決定玉米果穗大小和籽粒多少的關鍵階段,會對玉米的質量和產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要重施穗肥,大約占總追肥量的六成左右,同時補償適量的微肥。
在玉米的開花結實期,第一,要澆足抽穗揚花水,以此來有效提升玉米的結實率。第二,要澆好灌漿攻籽水,以此來有效增加玉米籽粒的重量。第三,要合理密植,以此來有效提升植株的通風性和透光性。
病蟲害將會對玉米產量與品質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如果玉米種植戶未能針對玉米病蟲害的具體類別開展科學防治,或是病蟲害發現不及時,會直接導致玉米種植工作出現巨大利潤損失,甚至會出現絕收的后果。對此,玉米種植工作者與各地區農業部門應加大對玉米病蟲害的防治與研究工作,加強田間管理,針對病蟲害類別不同,科學使用各類防控與處理手段,最大限度降低玉米病蟲害對農業生產工作的影響。
首先,種植戶應加強日常田間管理,以防控為核心,不斷改善玉米自身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并最大限度減少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種植戶可在玉米種植前,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并在選種過程中,重點關注其病蟲害耐受能力,近些年,無菌玉米種正在逐步擴大其影響范圍,這種新興品種不僅可有效抵御各類細菌對玉米種的腐蝕與侵害,亦可提升玉米自身的生長速度及成活率。對于種植戶而言,應加大日常管理與監督,一旦發現玉米植株出現問題,可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合理使用對應的化學農藥,將病蟲害控制在指定范圍,避免造成更為嚴重的災害影響。
其次,種植戶應注重各類防控手段的有效組合,注重防控方案的可靠性與有效性。現階段,我國多數地區在實施玉米栽培過程中,針對病蟲害問題通常會采用化學農藥防治,雖然這種手段見效快且不會過量消耗種植戶的維護經精力,但是,化學農業的不恰當使用,也很容易出現農藥殘留超標的問題,其不僅會影響玉米質量,也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結等現象,進而破壞玉米正常的生產環境,對增產增收工作極為不利。因此,種植戶應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下,合理使用生物學防治、物理學防治、農業學防治以及化學防治等多重手段結合的方式。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技術對于玉米產量與品質的影響極為深遠,而玉米植株又受到氣候條件以及病蟲害等影響。因此,玉米種植戶應合理實施玉米選中、育種以及田間管理工作,科學布控病蟲害防治體系,農業科研人員應加快新品種與新技術的研發,地方農業部門也要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不斷推進玉米栽培種植工作的科學化、合理化與規范化,同步采取多重保障手段,進而為實現玉米高品質穩產奠定良好基礎。